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00:20
文档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一节空气【目的要求】1.了解空气的组成。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3.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重点】本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组成和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1.初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例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
推荐度:
导读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一节空气【目的要求】1.了解空气的组成。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3.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重点】本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组成和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1.初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例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节 空气

【目的要求】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3.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组成和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1.初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例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产生对流,运动成风,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和少量二氧化碳,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了。

鉴于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因此,课前应该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2.建议课的开始除检查学生对绪言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外,还应该检查他们掌握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引起学习动机。

不管学生以前是否见过类似教材[实验1-1]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本次课都最好按教材上的描述做好演示。通过演示一则可以指导学生锻炼观察、分析的本领,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二则可以领会这个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于对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加深体会。

3.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或讲述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近200多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一段历史,教材编为选学,教学上虽可不做要求,但读后能使学生知道些历史)。重点应放在:当时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应该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同时也应该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们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了定量化。

4.教材通过讲述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该对当地有关的乡镇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作些调查了解,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该介绍一下大气的自净作用(一种自然环境的调节的重要机能),一般来说能使空气成分相对保持固定,但当污染〔如煤烟、金属粉尘、酸雾和其他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等)的大量排放;可结合当地环境举例〕的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从而启发学生,一定要学好化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不论你在什么行业,都应该从各自的岗位上,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

5.对稀有气体要讲清,早期把它们统称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在发现它们的时候,只注意了它们不跟其他元素起化学反应的一面。当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跟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化合物的事实后,才把它们改称为稀有气体。通过这一段简史介绍,可以启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总是在不断扩展,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经常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地接受甚至产生僵死的或孤立片面的思想。

稀有气体的用途以及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教学大纲上列为选学内容。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做些简介,至少在以后教学中讲到原子结构、离子化合物时还要涉及到“惰性”的概念。如果有条件的话,在介绍稀有气体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以上选学内容,连同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内容也可以放在课外活动中展开专题讨论。

6.本节课开始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以避免记忆的负担集中到元素一节的教学之后。

【演示实验建议】

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如果实验室内没有适用的钟罩,也可以用图1 1的装置来完成。广口瓶配一个带有燃烧匙和玻璃导管的塞子,导管的另一端与伸入盛水大烧杯中的玻璃导管以软胶管相连。导管用弹簧夹夹紧,勿使漏气。广口瓶内装有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分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演示时,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匙内应铺垫石棉纸)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随着反应的进行,瓶内充满五氧化二磷白烟,当五氧化二磷溶于水后,瓶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水必然被压入广口瓶中,进水的体积恰好近于广口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可以说明空气中约含有1/5体积的氧气。当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图1-1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

图1-2 自己设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简易装置

如果找不到以上仪器、药品,可想些土办法进行实验(甚至可以发动学生想些办法回家去做),例如按图1 2的装置,用一个大碗盛半碗水,取一小段蜡烛固定在小木块上,使之浮在水面。用一个玻璃杯(最好是直筒形的)按容积分成五等分,用橡皮筋做上记号(若杯口大而底小,可把满杯水分成五等分,然后一份一份地添进杯中,随时记下记号)。将蜡烛点燃后,立即将杯子扣在蜡烛上,并使杯沿刚刚没入水面成全封闭,在蜡烛逐渐熄灭并冷却后,可观察到杯内水面上升约一个刻度。当然用这个方法其准确度和重现性都比较差些(这主要是空气的热膨胀,以及二氧化碳是气态生成物且比五氧化二磷难溶于水的缘故),但总比不做实验要强。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如果要检验杯中剩余气体时,不能将杯子直接从水中提起(为什么?)。

【习题分析和答案】

第1题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氮气,氧气,氧气,氮气。

第2题  因为水杯(或广口瓶)里充满空气,所以不容易扣下去。

【资料】

本资料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大气污染与防治”等,都可作为组织专题课外活动的参考资料。

1.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造成的。原始的大气是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游离态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中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由此可见,空气的成分始终以极慢的速率变化着。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相对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气、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2.空气质量周报

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几十座城市先后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在此基础上,大连、厦门、南京、上海于1998年5月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

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这种方式适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空气质量分级标准是:空气污染指数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的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100点对应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200点对应三级标准,空气轻度污染;300点对应四级标准,空气中度污染;超过300点则为五级标准,空气属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周报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的新形式。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群众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促进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市民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随时了解本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这些举措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可以增强群众对空气污染的监督。

3.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有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下降,或是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于地面,或是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净化。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一种自然环境的调节的重要机能。应当指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一种自净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耗用二氧化碳,又向大气补充氧气。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

排放到大气里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可以分几类:粉尘类(如煤烟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碳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从大气污染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分二氧化碳、烟尘污染,二氧化硫、金属尘污染和光化学污染三个时期。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烟雾型发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公害事件连绵不断,此起彼伏。据统计,单是伦敦的十几起烟雾事件,就夺走了近万人的生命。有记载的公害事件不胜枚举,现分别举例于下:

(1) 伦敦的雾是有名的。1952年冬天,天气特别冷而阴湿,家家都烧煤取暖。由于几天没有风,气象出现特殊变化,出现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空气对流受到妨碍的逆温层。逆温层把烟雾压在下面几天不散,引起人们呼吸困难,几千市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症状。年老体弱者死亡4 000多人。

(2) 日本战败后,经济完全崩溃。从1946—1955年是战后经济的恢复期,到了1955年,日本开始了经济的发展。从1956—1961年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成长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执行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方针。如日本的四日市,1955年垄断资本家造了一座炼油厂,围海造田,规模极大。结果是,新工业加上原有工业排放出来的废气使空气严重污染,使四日市终年烟雾不散,烟雾层厚度高达500 m。SO2和金属尘含量超过允许标准的5倍以上。由于这种污染,据统计,到1970年癌症和气喘病患者增多,气喘病蔓延,患病者达6 400人。

(3) 光化学烟雾的污染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由于开始未能查明原因,又无有效措施,使该市每年有60多天笼罩在光化学烟雾之中,终于在1952年爆发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当时烟雾含量高达6.5×10-7,不少儿童和老人眼睛红肿,呼吸困难;蔬菜由绿色变黄色,菠菜到了不能吃的地步;橡胶制品变得失去弹性而龟裂;仅加利福尼亚州,就有190万棵松树受害,其中30%枯死。

日本的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光化学污染也很严重。1970年东京一个区受光化学烟雾的毒害,使两万人患眼痛病,正在操场上活动的某校学生,突然害红眼和喉痛,并相继有人昏倒。1971年这种危害已扩展到神奈川县、千叶县等地。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刺激性的浅蓝色混合型烟雾,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臭氧,此外还有氮的氧化物和过氧酰基酯、高活性游离基及某些醛类和酮类。这些物质并非某一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污染物质,而是由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经过研究发现,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是汽车排出的废气造成的。1943年洛杉矶市就有汽车250万辆,每天排出的废气中,氮的氧化物达300 t~400 t,碳氢化合物1 000 t以上,再加上炼油厂及其他厂的废气,经光化学反应造成这些严重的污染事件。

近年来另一种破坏大气层组成的危害已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那就是废气对臭氧层的影响。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如果臭氧层减少,则透过大气层达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将引起皮癌的发病率增高和农业减产,以及影响某些生物的生存。近二十年来,超音速喷气飞机大量发展,将含有大量NOx的尾气排放到平流层中,还有大量使用氟氯代烷(CFCl3和CF2Cl2)作为致冷剂和气溶胶喷射剂(或雾化剂),扩散到平流层中,都有可能因光化学反应而破坏臭氧层。

工业高度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已扩展到了全球规模,引起普遍重视,各国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对大气的净化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

煤烟污染主要来自燃料的燃烧。治理的措施有:(1)改变燃料结构。由大量用煤作燃料改成用油料和天然气。煤燃烧时产生的烟尘比烧石油多110倍。据统计,日本的燃料结构,1954年煤占50%(质量分数表示的是物质中某组分的质量与物质总质量之比。在本书中,如以“%”形式表示而不特别注明的,均指某组分的质量分数。),石油占18%,到了1969年煤占22%,石油占68%。英国伦敦为了改用无烟燃料,采取国家贴钱的办法,使烧天然气的炉子比煤炉便宜,大力推广天然气的使用。(2)安装除尘装置,日本的工厂装有高效除尘器的从1966年的2 022台,到1973年为12 791台,占总数90%。

二氧化硫的污染主要来自金属冶炼厂、化工厂和含硫的燃料。防治的措施有:

(1) 排烟脱硫。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吸收剂使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得到回收和加以利用。技术要求比较低,效率高。如氨吸收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2NH3+H2O=(NH4)2SO3      (NH4)2SO3+SO2+H2O=2NH4HSO3

(2) 重油脱硫。作为燃料用的重油,经过脱硫,含硫量可从原来的3%下降到0.15%,成为低硫燃料。

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主要是油料的不合理燃烧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的。治理的方法是:(1)改进燃烧方法,使充分燃烧以控制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生成。(2)排烟脱氮。如汽车上普遍装上净化装置,以降低排出废气中有害物的含量。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简介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1988年6月1日起,该法开始在全国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规的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向法律化。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搞好大气污染的防治,为人类生活提供清洁的空气,是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包括“总则”、“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治烟尘污染”、“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和“法律责任”五章。该法对防治大气污染的各方面作出了许多规定,要求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对排放烟尘、废气、粉尘等的管理,进行综合治理。该法还提出了对违反法规,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办法。

5.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那年8月1日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中燃烧,放出更为光亮的火焰;他又将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可以说,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氧。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他曾于1773年用盐(钾和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见教材第一章阅读材料)。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意思是“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 1731—1810)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至终残余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但这种见解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

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W.S.Rayleigh,1842—1919)于1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 5 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 2 g,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Ramsay,1852—1916)把已经除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泼的新元素,定名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

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发生了日全蚀,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J.C.Janssen,1824—1907)从分光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的新元素所产生的。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太阳”)。地球上的氦是1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钍矿中被发现的。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至陨石和宇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

1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氖(拉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

190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F.E.Dorn1848—?)在含镭的矿物中发现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气体,称为氡(拉丁文原意是“射气”)。

6.惰性气体改称稀有气体

惰性气体分子是由单原子构成的。除氦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都有八个电子(氦是二个),具有稳定的结构。过去,人们认为惰性气体根本不可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事实上,并非所有惰性气体都是这样。1962年,英国化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通过实验,得到了惰性气体的第一个化合物六氟铂酸氙(XePtF6)。以后,人们又制得了氙跟氟或氧的化合物,如二氟化氙(XeF2)。此外,还得到了氪跟氟的化合物四氟化氪(KrF4)等等。但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制得氩、氖和氦的化合物。鉴于惰性气体的“惰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又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储量极少,所以,1991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正式规定,把惰性气体改称为稀有气体。

7.稀有气体的应用

氦气是除了氢气以外密度最小的气体,可以代替氢气装在飞船里,不会着火和发生爆炸。

液态氦的沸点为-269 ℃,利用液态氦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273.15 ℃)的超低温。

氦气还用来代替氮气作人造空气,供探海潜水员呼吸,因为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用普通空气呼吸,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处上升,体内逐渐恢复常压时,溶解在血液里的氮气要放出来形成气泡,对微血管起阻塞作用,引起“气塞症”。氦气在血液里的溶解度比氮气小得多,用氦跟氧的混合气体(人造空气)代替普通空气,就不会发生上述现象。此外,这种含氦的人造空气,还可用来医治支气管气喘,因为它的平均密度比普通空气小三倍,容易吸入或呼出。

氦-氖激光器是利用氦氖混合气体,密封在一个特制的石英管中,在外界高频振荡器的激励下,混合气体的原子间发生非弹性碰撞,被激发的原子之间发生能量传递,进而产生电子跃迁,并发出与跃迁相对应的受激辐射波,近红外光。氦 氖激光器可应用于测量和通讯。

氖和氩还用在霓虹灯里。霓虹灯是在细长的玻璃管里,充入稀薄的气体,电极装在管子的两端,放电时产生有色光。灯光的颜色跟灯管内填充气体种类和气压有关,跟玻璃管的颜色也有关(见表1-1)。

表1-1 霓虹灯的颜色

灯色气体玻璃管的颜色
大红
深红淡红
金黄淡红
体积分数:氩80%  氖20%

淡蓝
绿体积分数:氩80%  氖20%

淡黄
体积分数:氩5%氖  50%

氩常用来填充普通的白炽电灯泡,灯丝在空气中加热会产生燃烧现象,因此必须抽掉灯泡中的空气,但空气抽出后,炽热的灯丝就容易蒸发。所以长时间使用的灯泡在玻璃内壁会附着一层黑色薄膜。如果把一定数量的氩气或氩、氮混合气体充入灯泡里,就会增加灯泡内部的气压,防止灯丝在炽热时蒸发,以延长灯丝的寿命。

用氪来填充白炽灯,可以节能10%,氩和氪的混合气广泛用于充填荧光灯。

作为麻醉剂,氙气在医学上很受重视。氙能溶于细胞质的油脂里,引起细胞的麻醉和膨胀,从而使神经末梢作用暂时停止。人们曾试用体积分数为80%氙气和20%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无副作用的麻醉剂。

文档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一节空气【目的要求】1.了解空气的组成。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3.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重点】本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组成和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1.初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例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