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为什么说两首诗是“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呢?
答:这两首诗歌都是以"劳动”为题材,展示了古代劳动者的风采。
思考:那么,这两首“劳动之歌”有何不同之处?
二、《芣苢》分析:
中国是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
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可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
1齐读《芣苢》这首诗,并注意红框内字的读音和意义:
(1)掇(duo):拾取,伸长了手去米。
(2)捋(luo):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3)袺(jie):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4)襭(xie):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2提问:元代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那么诗歌是如何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
(1)首先想象:读完《芣苢》你的脑海之中呈现出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
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也就是说:春天阳光灿烂和风习习,芣苢在阳光下绿的亮眼,一群妇女欢欢喜喜地采着芣苢,还唱着那“采采芣苢”之歌,这是一幅多么和乐的画面。
(2)重章叠句,循环往复手法的运用:
我们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为了什么?
答:强调、突出一件事物的重要性。
那我们再来看看《芣苢》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中,除了课件上标绿的这几个字,其他的再无变化之处,这是为了什么呢?
答:突出了采摘带来的快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3)刚刚我们提到,这首诗除了六个动词的变换,其他的地方都没有变化。在一大片没有变化的词句之中,这几个变化的动词显得格外扎眼。那么,这首诗中,变化的这几个词有什么用意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芣苢》中,都有哪些变化的动词?
分别是:采f有f掇f捋f袺f襭
我们来看看,根据翻译,前两个动词是“采、取得”的意思,就好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天一群小伙伴邀约一起去捡田螺,在正式开始之前发出的感叹:“我们要去捡田螺啦!”
后四个动词,便生动表达出了主人公在采芣苢的时候,采得的芣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
这六个动词,串联起了整首诗,并且通过这六个动词的变化,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满载而归中收获的喜悦。
3总结:诗歌是如何做到不出现一个乐字,却能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芣苢》通过还原劳动者采摘芣苢时的劳动场景,让我们感受其中传递出来的喜悦之情,因此在《芣苢》这首诗是劳动的欢歌,让我们看见了中国古代的劳动之美。
二、《插秧歌》分析:
1齐读《插秧歌》这首诗,并注意红框内字的读音和意义:
(1)兜鍪(m6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
(2)渠:代词,指“他”;
(3)莳(shi):移栽植物;
(4)匝:满。
2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田夫,以田夫的视角走进这首诗歌,探寻诗歌中蕴藏的奥妙。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的首联中,有四个动词,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动词的先后关系应该是:拔f抛f接f插;
那么读完首联之后,我们思考一下:田夫作为一家之主,看见全家人一齐劳作,心中会是什么感受呢?
3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我们注意“兜鍪”这个词,意为: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
我们在初中学过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间有一句话:“年少万兜鍪。”在这一句中,“兜鍪”就不是头盔的意思了,而是代指戴头盔的士兵,指士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穿戴斗笠和蓑衣的农民,和穿戴兜鍪和盔甲的战士是不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在这里,作者便巧妙地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笠”比喻成“兜鍪”;“蓑”比喻成战甲。比喻新奇且恰当。同时,他还将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们隐喻为“战士”,将眼前的田比喻成“战场”。试想:一家人辛勤插秧的画面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奔赴战场战斗的场面是多么的相似,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出了农忙时节抢种庄稼,就好像与天地奋力拼搏,争分夺秒的一场战斗。
第二句:“雨从头上湿到胛。”一个“到”字,让人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天空下着急雨,田夫一家虽然穿蓑戴笠,雨还是顺着斗笠直接往下淌,肩膀很快就被大雨浇湿了。可见雨量之大雨势之孟,但是田夫一家依然还在抢种秧苗,联系前一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可见这场战斗的持久与艰辛。
在这里,作者通过巧妙的联想、想象开拓了诗境,让读者感受到辛勤种植的背后是农民们那种占天斗地、积极蓬勃的精神力量。
不知道同学们的“童年阴影”是什么,农村里有一项农事活动,叫“双抢”,被不少人称为“童年阴影”。“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一般在暑假时期进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家都知道,暑假时期是最热的时候,要每天下田收割、犁田、插秧,忙得不可开交。同学们可以看到这张图,在图片的左边是还没有收割完成的早稻,右边则是正在进行插秧了,很直观地向我们传达出了“双抢”这一农事活动。
4颈联和尾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在这一句中,除了第一句是描写田妇的,其余的都是描写田夫的。“唤渠”中的“渠”是“他”的意思。
那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此处的“唤”字有何妙处?“唤”可不可以换成“叫”、“喊”字呢?
1田夫与家人的对答,一个“唤”,一个是忙得顾不上抬头说话,可以说也是从农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里截取来的镜头,田园气息十足;
2“唤”这个词包含的感情,有提醒,有催促,有心疼,如果换成“叫”就给人一种粗鲁吵闹的感觉。
“唤渠朝餐歇半霎”,我们刚刚看的那个视频,里面也提到了,“早上六点起床”。农民为了抢农时,或者是炎炎夏日为了尽量避开正午的酷热,往往趁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下地干活。等干了一段时间的活儿,再利用休息的时间吃早餐。这种生活情景,可说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十分遥远和陌生。
而在下一句:“低头折腰只不答。”田夫答了没有?对我们根据下一联,可以得知,田夫是答了的,但是他却答非所问,他答了什么呢?“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妇让田夫歇一下吃一点早餐,田夫没有回答她自己歇不歇,吃不吃,而是说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你要好好照管鹅儿和小鸭。
从田妇与田夫的对话中,反映出了农事的艰辛和劳苦,劳动者们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这一句中也有个词写得特别好,是什么呢?“鹅儿”,它在这一首紧张而忙碌的诗中,显得格外突出,那么作者在这里安排一个看似不符合全诗气氛的词语在这里,又有何深意呢?
答:“鹅儿”使用的是儿化词,在这里给人的感觉,虽然需要小心提防这些家禽会啄食秧苗,但无形中给人以亲切、自然、俏皮之感,如果用"白鹅”去替换就会显得比较生硬。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象:听到田夫的答非所问,家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答:眼看他低头折腰劳作不停,满心都是一大家子的生计,家人的心疼和无奈都跃然纸上。
《插秧歌》不仅是对一个家庭辛勤劳作的仔细描写,这首诗更是农村千家万户劳动场景的缩影。作者通过紧张、艰辛、忙碌的农事活动,刻画了千千万万个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这是一首对劳动者的赞歌。
三、总结:对比阅读《芣苢》和《插秧歌》之间的异同。
四、课外拓展:
1齐声朗读《江南》,并注意红框内字词的意义。
(1)何:多么;
(2)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2提问: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一群妙龄女子在低头拨弄莲子
思考: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氛围呢?
答:轻松、愉悦;
思考:诗中一字未提人,那么又从何感受到“一群”呢?
3重章叠句,循环往复手法的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江南》这首诗中,同样也是很明显地使用了重章叠句,循环往复的手法,只变换了几个方位词,那么这有什么作用呢?
(1)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2)以鱼喻人,以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比喻人们在水面上采莲的样子,也从侧面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4思考:除了对劳动者的赞美,你还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答: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为什么呢?这个场景从何而来?
答:谐音:一语双关一一“莲”谐音“恋”、“怜”,象征爱情。或成“聪学”鼻祖。
"莲”隐喻女子;"鱼”隐喻男子
鱼儿戏水于莲叶之中一一劳动过程中青年男女们相互打闹
4《悯农》分析:
《插秧歌》通过对农民插秧情景的细致描摹和细节捕捉,生动地表现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而且时刻生活在种种忧患当中,那么,他们的劳动果实怎样呢?下面的《悯农》诗,告诉了我们结果。
齐声朗读《悯农》,并注意红框内字词的意义;
(1)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2)黄:成熟;
(3)空花: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不结果;
(4)着:受到;
(5)分:料到,想到;
⑥思考:读完这首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同情,无奈;
我们前面学过《插秧歌》,种水稻,光是插秧这一步就已经花费了巨大的力气。那么秧苗插下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同学们来看看,秧苗插下去之后,还有很长的一段生长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还要反复地施肥、杀虫、补水等等,才能等到收获,要是遇到天灾人祸,无可避免地这一年没有收成。读了《悯农》,再回过头来读《插秧歌》,就不难明白,农民们常年累月的辛劳,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这就使我们在读《插秧歌》时,更加感到心酸。而读了《插秧歌》再读《悯农》,才能真正体会短短四句诗里所饱含的浓浓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