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化进程
在我国统计口径里,通常用下面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一个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一个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于城市中除非农业人口外,还有一部分暂住在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而城镇人口则包括了城镇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1.1佛山市城市化进程
表1:1982—2010年佛山市城市化率
年份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06年 |
城市化率 | 18.4 | 34 | 75.06 | 78.39 | 90.92 |
年份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城市化率 | 90.98 | 91.82 | 92.36 | 94.09 |
由于查找到的数据不完整,只能找到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因此图中部分年份数据是通过对前后年份数据进行平滑修正得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以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缓慢加速形势,从1982年到1990年,佛山全市城市化水平从18.4%增加到34.0%,平均每年提高9.86%。1990年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从34.0%增加到75.1%,平均每年增加11.98%。总的来看,到2000年,佛山市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到2006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此后开始平缓增长。
佛山市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特别是2005年到2006年提高了约12%,这是由于佛山市2004年进行了户籍改革,通过这种变革,佛山已基本没有农业户口。
因此,可以把佛山市城市化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
1.1.1 平缓发展时期(1982—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鼓励各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要求就地安置,提倡离土不离乡。1985年至1991年,国家处于改革高潮,党、制订的改革措施——包括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规定和条例等相继出台。特别是1988年4 月七届全国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修正草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标志着私营经济地位的划时代转变。根据1988年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佛山市出台了相应的措施,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佛山市的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90年底止,全市乡镇企业已达56000多个,总产值达109.5亿元,成为了佛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支持农业、解决就业、繁荣经济、增加收入和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阶段佛山市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紧跟步伐平缓发展。
1.1.2 快速发展时期(1993—2004年)
这一阶段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1992年的同志南巡。
1992年春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常称“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观点,要求我们遇事不要被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概念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为民营经济发展大开绿灯。珠江三角洲是我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佛山亦得到发展的机会。
1991年,佛山、佛山市发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以“科技建市”的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由以传统工业为主,转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为主。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技术创新推动下,大批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1992年涌现容声(科龙)、美的、格兰仕、神州、康宝、兴发、大明、乐得华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2002年末,经批准,广东省对佛山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即撤销原佛山辖区的城区、石湾区以及县级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设立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五个区。容纳了顺德、南海这两个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广东“小虎”。而原来的三水、高明两地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相当经济实力。因此,新的佛山市基本上是“强强联合”的产物,新的佛山市正式定位为广东第三大城市,令其经济发展动力更足,城市化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佛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96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381.60亿元,25年足足增长了100多倍。
1.1.3 突飞猛进时期(2005—2006年)
从2004年7月1日起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全市户籍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户口性质、统一准入标准的“一元化”模式,取消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类别,统一登记为“佛山市居民户口”。在此制度下,佛山城市化水平异常提高
2005年2 月,发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否定到肯定,从“斩尽杀绝”到“补充”地位,再到“基本经济制度”;私营企业主从“剥削者”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备党员条件的,可吸收入党。这些划时代的转变,为佛山市民营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进一步促城市化率的提高。
1.1.4 高城市化率停滞发展时期(2006—2010年)
在过去十年当中,佛山城市化的进程一直比较迅速,城市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的环境也有所改善,这是不容置疑的。直到2006年底,佛山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90%,从这个数字上看已经达到了发达城市的水平。在如此高的城市化水平之下,发展速度开始减慢。
2.佛山市城市化特点
为了方便数据分析,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市化水平,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称为非农化率,采用非农化率和城市化率的比值来表示非农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对发展关系,即为NU=NA/U(NA为非农化水平,U 为城市化水平)。参考世界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以及经验,当城市化与非农化的发展比较适度,二者关系是呈现出偶合联动协调发展状态时候,NU 值大致为1.2 左右。
倘若NU 值明显小于1.2,说明了城市不仅集中了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而且集中了相
当数量的农业人口,这反映出了城市化超前。而且NU 值越小,城市化超前程度越明显。倘若NU值大于1.2 时,则反映了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仍然分散在农村地区,说明了城市化发展滞后。而且NU 值越大,城市化滞后现象越严重。
表2:佛山市非农化水平发展趋势
年份 | 就业劳动力(万人) | 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万人) | 非农化水平(%) |
1994年 | 177.29 | 143.23 | 80.79 |
1995年 | 187.22 | 150 | 80.12 |
1996年 | 186.76 | 144.08 | 77.15 |
1997年 | 1.09 | 145.87 | 77.14 |
1998年 | 192.46 | 150.14 | 78.01 |
1999年 | 192.54 | 149.67 | 77.73 |
2000年 | 193.5 | 152.41 | 78.76 |
2001年 | 190.44 | 150.61 | 79.09 |
2002年 | 205.74 | 169.16 | 82.22 |
2003年 | 286.39 | 250.22 | 87.37 |
2004年 | 293.51 | 258.35 | 88.02 |
2005年 | 348.69 | 318.36 | 91.30 |
2006年 | 350.77 | 321.34 | 91.61 |
2007年 | 358.88 | 331.07 | 92.25 |
2008年 | 361.59 | 333. | 92.27 |
2009年 | 381.14 | 353.92 | 92.86 |
2010年 | 443.46 | 417.02 | 94.04 |
年份 | 非农化水平(NA) | 城市化水平(U) | NA-U (百分点) | NU | 城市化发展情况判断 |
1994年 | 80.79 | 50 | 30.79 | 1.62 | 滞后 |
1995年 | 80.12 | 54 | 26.12 | 1.48 | 滞后 |
1996年 | 77.15 | 58 | 19.15 | 1.33 | 基本适合 |
1997年 | 77.14 | 62 | 15.14 | 1.24 | 基本适合 |
1998年 | 78.01 | 66 | 12.01 | 1.18 | 基本适合 |
1999年 | 77.73 | 70 | 7.73 | 1.11 | 基本适合 |
2000年 | 78.76 | 75.06 | 3.70 | 1.05 | 基本适合 |
2001年 | 79.09 | 75. | 3.20 | 1.04 | 基本适合 |
2002年 | 82.22 | 76.72 | 5.50 | 1.07 | 基本适合 |
2003年 | 87.37 | 77.55 | 9.82 | 1.13 | 基本适合 |
2004年 | 88.02 | 78.35 | 9.67 | 1.12 | 基本适合 |
2005年 | 91.30 | 78.39 | 12.91 | 1.16 | 基本适合 |
2006年 | 91.61 | 90.92 | 0.69 | 1.01 | 基本适合 |
2007年 | 92.25 | 90.98 | 1.27 | 1.01 | 基本适合 |
2008年 | 92.27 | 91.82 | 0.45 | 1.00 | 基本适合 |
2009年 | 92.86 | 92.36 | 0.50 | 1.01 | 基本适合 |
2010年 | 94.04 | 94.09 | -0.05 | 1.00 | 基本适合 |
从能得到的数据看出,1994年和1995年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因为佛山市的乡镇企业非常发达,很多乡村因为工业的发展而就地城市化,但是却没有被纳入到城市化发展的轨道上来。1996年,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规模扩大,更多的城市化发展开始逐步走向适合。
2.2 各区城市化水平发展进度基本一致
表3:1982年以来各区城镇人口比重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6年 | |
禅城区 | 100 | 100 | 100 | |
顺德区 | 10.4 | 25.7 | 69.4 | |
南海区 | 3 | 19.6 | 71.9 | |
三水区 | 10.9 | 24.6 | 75.1 | |
高明区 | 9.1 | 24.1 | 66 | |
全市 | 18.4 | 34 | 75.1 | 90.9 |
由于禅城区是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佛山老城区的基础上划定的,其人口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基本完成。从上图可看出,1982年以来,除了禅城区达到了100%的城市化率之外,佛山市其他各区的城市化发展与全市的城市化发展趋势相当。
2.3 第二产业主导城市化
理论上,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的比例一般也越高。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的比重将达到60%-70%。但现在佛山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94%,而工业还是占到了60%,而服务业所占比例还不到40%,工业依然是主体。
2.4 仍存在“二元化”问题
佛山市农村的农民虽然大体上户籍已经转为城市户籍,理论上他们已经是城市人口,但实际上很多的农民只是在身份上做了转变,不一定在生活方式上面、在公共服务享受方面都实现了城市居民的同等水平,还是存在一个二元化的状态。例如农民工,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当中,这些外来工为佛山的建设发展,为佛山的城市化进程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现在还不能够完全享受到城市化发展的程度,他们的子女不一定都能享受到我们的义务教育和公办教育,他们在医疗方面、住房保障方面、文化设施享受方面还不能够完全达到我们有户籍的市民同样的水平,所以这还是一个二元化的问题。
3.建议
3.1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
过去30年我们通过发展工业形成了积累,企业老板创造了大量税收。但现在工业发展已经面临严重的困境,比如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环境矛盾突出等等。从产业规律看,工业是要远离城市的,因为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土地价值会提升,如果再去发展工业,就会造成规模不经济,为了追求低成本的土地,工业一定要远离城市市区。其次是环境成本在上升,城市人口对工业的排斥在增强。
提出“腾笼换鸟”,要实现从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的转变。但要以工业置换工业,除非新型工业创造的价值特别高,否则转换很难成为现实。因为城市化率升高,地价自然而然的提升就会让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现在各地都在讲新型工业化。但从产业升级看,未来一定是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过程,这是排斥劳动力就业的。未来2亿、3亿、4亿人口要进城,不可能都从事工业。所以发展服务业一定是最有前景的。特别是要发展与第二产业、城市化相适应的第三产业。
3.2 加强学习交流
2012年,中欧签署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承诺在城镇化发展同合作。
新型城市化对佛山意味着几个方面,一个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城市化成果;第二个方面是追求美好环境的城市化,就是要走出过去靠消耗大量资源、靠污染环境而今进行的城市化,而追求环境友好、新型能源消耗,能解决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城市化;第三方面是追求一种更好治理的城市化,对城市管理能有一种更好的手段,包括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最后,他认为新型城市化还要包括一种城市文化的创新,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相结合。向欧洲城市需要加强交流学习
3.3 提高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水平
应提高市民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要让众多的外来人口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使他们真正融入佛山城市化进程,成为新市民,将临时打工心态转化为长期就业心态。
参考文献
[1]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 佛山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初析[A].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7:5.
[2]丁桂培. 佛山民营经济发展轨迹初探[J]. 广东经济,2010,01:45-51.
[3]佛山市统计年鉴(1999-2012)
[4]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