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58:28
文档

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二、论教育作用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子曰:“庶
推荐度:
导读孔子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二、论教育作用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子曰:“庶
孔子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 )(《荀子·法行》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论教育作用

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3、论教育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宪问》)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

4、论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1)仁与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孝慈则忠。 (《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

  民无信不立。 (《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德上艺下的教育传统

5、论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

(1)立志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阳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2)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子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过则勿惮改。(《学而》)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6、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四书集注》)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4、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7、论教师

1、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4、宽严结合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阳货》)

8、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1、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6、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文档

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二、论教育作用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子曰:“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