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第1课 总计1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6月23日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 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手电筒、小球 【实验用品】手电筒、小球、相关表格两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导入 (出示地球图)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上学期,我们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了初步了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继续对地球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2.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时白天来了,我们称为“昼”,(板书“昼”),日落后夜幕降临,我们称为“夜”,(板书“夜”)。夜过去了,就是昼,昼——夜,昼——夜,这就是昼夜交替现象。(板书“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提出假说 1. 怎么动?(指一名同学发言),(若有人提出“自转”解释)不错,这是你的一种猜想,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又可以叫做假说(板书“假说”),还有别的假说吗?(学生举手) 请同学们把手放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昼夜交替现象记录单上。 这里老师提示两点: ⑴假说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示意图表示。 ⑵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可用1、2、3、4等序号标出。 2.学生在记录单上写出自己的猜想。(师巡视,收取代表性假设若干) 4.交流汇报 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短短几分钟,有的提出了一种或两种假说,有的提出了多种假说,还有的是既用文字描述又用示意图表示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5.过渡:同学们提出这么的假说是否都能产生昼夜交替?我们又该如何验证呢?(通过实验证明) 三、模拟实验 1.引导实验方法 ⑴想实验吗?(想) ⑵我们不可能把太阳、地球拿过来转动转动试试呀,怎么办?(手电筒、蜡烛代替)地球呢?(小球代替) 行,我们就用这些相似的物体来做做“模拟实验”吧。(板书“模拟实验”) ⑶实验的有 关材料老师已放在了课桌上的盒子里,现在可不能动。先一起来看看实验要求。 ⑷(出示“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 ①实验时,“地球”或“太阳”不能转动太快。 ②恰当调节“太阳”和“地球”间的距离。 ③认真观察标记处昼夜会不会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用示意图作记录)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师巡视指导,沟通交流。 四、汇报展示 1. 下面我们以第几组的实验记录为例,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实物投影) ⑴(出示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都同意过) ⑵(出示假说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如果转对,肯定假说成立。如果转错,引导学生发现原因。(1.没按照假说演示,实验错误。 2.让我们一起来演示交流一下,同一种假说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结果。假说2、4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紧紧围绕“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先提出了多种假说,然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可能”,同时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地球和太阳运动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也就是说“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跟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出示课件)。 | |
教学反思: |
第一组第2课 总计2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6月23日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为小组准备的地球仪、蜡烛、火柴、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在这方面曾经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 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 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吗? 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1.谈话:叙述“地心说”的来历和“日心说”的来历。 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思考3: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思考4: “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师生小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和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修正观点,提升自我 交流讨论: 1.“地心说”和“日心说”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如果能,相当于我们前面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 2.根据上面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你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四、全班总结 师生对“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进行对比总结,知道各自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这两种观点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同时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补充和修正。 | |
教学反思: |
第一组第3课 总计1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6月23日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实验了解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傅科摆”,傅科摆会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方法】实验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学生: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傅科摆”影像资料。 教师: 课件、展台、电脑、投影机,其余与学生材料相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生:自转、公转) 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认识摆的特点 1.出示单摆明确起摆要求,并进行前后摆动,问: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锤的摆动方向? 师: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请一名学生起摆)(口述起摆要求)拉紧摆绳,提起摆锤,靠近铁杆,与铁杆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松手。 3.教师强调注意点: ①小组内分工明确 ②摆架底座南北方向摆放,摆锤南北方向起摆; ③缓慢而平稳地将底盘转动一圈。 ④底盘转动一圈地过程中,随时观察90度,180度,360度摆的摆动方向。 教师演示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并出示实验记录单,要求实验完成后及时填写记录单。 4.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摆始终在南北方向来回摆动,那东西方向起摆,转动一圈后摆动方向会变化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东西方向起摆。 三、认识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1.引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叫傅科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摆的性质,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什么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播放傅科摆的视频资料。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资料,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 他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4.介绍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 师:我国北京天文馆内也有一个傅科摆,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它。 四、寻找其它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 (1)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傅科摆是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除此之个,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呢? 水的旋窝,河床的冲击、昼夜交替、炮弹运动方向的偏离、探井测量法等等 (2)交流资料,拓展认识。 (3)交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 |
教学反思: |
第四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23日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教学目标】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方法】实验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给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 教师准备:相对运动的视频资料、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字样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指明两三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那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板贴)这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 学生交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同时迎来黎明、北京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有三种意见。 二、模拟实验 1.那到底它们谁先迎来黎明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从实验中找找证据。 2.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地球仪,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从抽屉中拿出地球仪,小组观察,师巡视。) 交流:有什么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右边或乌鲁木齐在北京的左边) 在地图上一般是左西右东,也就是说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 三、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1. 认识相对运动。 让我们来联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看一段视频资料。 (1)当汽车快速向前行驶的时候,我们看到窗外的树、房子等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指名一学生回答。树、房子这些物体真的在向后运动吗? 如果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前运动,你能判断我们乘坐的车向哪个方向运动吗?(向后运动) 的确,当我们随同车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科学上所说的相对运动。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 四、认识时区和时差 1.问题:既然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向大家介绍个新朋友,这是一张世界时区图(投影),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也就是24个小时,时区图上就把地球分成了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一个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同学们,这单元我们都在研究地球的运动,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请同学完成p81书上的表格。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