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51:30
文档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一位同学学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笔记(见图)其中说明开凿大运河目的啊()A.AB.BC.CD.D2.唐朝时期,漠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方便到长安朝拜皇帝,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代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曲辕犁B.耒耜C.翻车D.秧马4.公元628年的秋天
推荐度:
导读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一位同学学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笔记(见图)其中说明开凿大运河目的啊()A.AB.BC.CD.D2.唐朝时期,漠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方便到长安朝拜皇帝,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代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曲辕犁B.耒耜C.翻车D.秧马4.公元628年的秋天
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一位同学学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笔记(见图)其中说明开凿大运河目的啊(  )

A.A    B.B    C.C    D.D

2.唐朝时期,漠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方便到长安朝拜皇帝,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3.唐代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

A.

                曲辕犁    B.

        耒耜    C.

           翻车    D.

          秧马

4.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法显    D.玄奘

5.李白青年时曾写诗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达了决心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当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诗中的“明时”(大好时代)是指(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

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

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阅读图表,可以得出的直接结论是(  )

A.南方人口总数多于北方    B.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北方先进技术传入南方

8.第一手材料一般是事件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述。如果我们要研究宋代经济发展,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第一手材料使用的是(  )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9.“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以上材料描述的场景是宋代(  )

A.村塾里授课    B.书肆里卖书    C.瓦舍里表演    D.茶馆里聊天

10.北海公园琼华岛有大量太湖石堆砌的景观,这些太湖石主要是金朝时期从开封运来的,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靖康之变    C.岳飞抗金    D.建都大都

11.如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该处是(  )

A.证券名称    B.建立时间    C.创建者    D.地方制度

12.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批准烈日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发端于(  )

A.毕昇    B.黄道婆    C.宋应星    D.吴承恩

13.某班历时兴趣小组编排历史话剧,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号炮一响,曹操率领伏兵杀出

B.玄奘阅读活字印刷的《金刚经》

C.鉴真东渡的船上使用了指南针导航

D.岳家军使用火药武器同金军作战

14.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5.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意图是(  )

A.加强君主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中书省的权力

16.1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按照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属于(  )

A.16世纪40年代    B.16世纪50年代    C.17世纪40年代    D.17世纪50年代

17.七年级3班小红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君主集权的极度膨胀

C.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18.如图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他使用这个阵法来对付(  )

A.俄罗斯入侵    B.回部叛乱    C.倭寇侵扰    D.内乱

19.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下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②清朝设置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          ④郑成功收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20.16年,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此条约确定的中俄边界位于图中的(  )

A.A    B.B    C.C    D.D

21.如图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朝代更替表,其中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写(  )

A.唐、元    B.唐、清    C.元、唐    D.清、唐

22.表中是我国古代科技著作,表格中“?”处填写的书名应该是(  )

著作时代作者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千金方》孙思邈
李时珍
A.《黄帝内经》    B.《青囊经》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23.目前全国共有三处曹雪芹纪念馆,其中北京的纪念馆坐落于北京植物园(原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所在地),被专家普遍认为是他晚年著书之处“西山黄叶村”。曹雪芹在此处所著之书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24.1751年12月18日,荷兰“盖尔德麻尔森”号商船驶离广州,次年1月3日触礁沉没,据保存的订单估算,船上所载的中国瓷器大概有22.5万件。以上材料说明(  )

A.广州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闭关未能禁绝海外贸易

C.当时中国出现崇尚洋货风气    D.清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二、解答题(共52分)

25.识读地图,回答问题。

图中A、B、C代表不同政权。

其中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

2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A拟意见,送经皇帝画赦后,再须送B,若B不同意,害的退回重拟。因此必得A、B共同认可,那道赦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宰相同样不能。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A、B分别指示意图中的哪个机构?

材料二    雍正七年,朝廷对西北用兵,军报往返频繁,由于原来的中枢机构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底下且容易泄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与养心殿相距只有50米……军机大臣在养心殿面聆皇帝口谕,之后回到这座简陋的房间里,将口谕草拟成文书,再返回养心殿让皇上过目,一去一返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后谕旨密封交兵部递往。

      雍正皇帝正是通过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并完善了一套政务保密制度。

                                                                           摘编自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2.阅读以上图文材料,说一说军机处和养心殿距离近有哪些好处。

3.有人认为,从隋唐到明清,君主不断加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以上材料,对比唐朝、清朝的政治制度,说明你的理由。

27.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材料一     东晋、北朝时代织锦主要品种仍是汉代以来的平纹经锦,唐代开始出现波斯锦 的织法,即采用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技术。这种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称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波斯锦最典型的花纹是连珠动物纹,唐朝工匠把其中联珠圈由原来的单层改为双层,动物图案也被中国本土的传统图案如风的形象代替,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载体。

                                                                                    摘编自高山《浅谈萨珊波斯王朝艺术对陶超的影响》

1.(1)依据材料概括唐朝织锦水平高于前代的原因。

(2)从以上图片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综合以上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阅读材料,说一说元代泉州中外贸易的情况。

材料二      剌桐城(今福建泉州)的沿海有一个港口,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印度船舶载香料及其他贵重物品来到这里,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货物价值的10%作为税款,所以大汗(马可•波罗称忽必烈为“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额的收入。据估算,商人的费用连同关税和运费在内,总共占到货物价值的一半以上,然而就是剩余的这一半中,他们也有很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往往运载更多的商品回来交易。

                                                                                                                          摘编自《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三      (郑和)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海盗作战,干预爪哇之内政,擒获锡兰国王(今日之斯里兰卡,企图劫夺郑和之船只),发解南京听讯,又劝说了好几十个国王与首领向中国进贡,有些国王还亲来中国观光……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使用当做文武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郑和所率领的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8.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最鲜活的证明,承载着深刻的民族情感。

(1)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情况,请参考示例,从图2,图3中任选一件文物,列举相关史事。

示例:

      《更露簿》是南海渔民去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捕鱼的航线图,至迟在明代就已完成,又经一代代渔民修正。现年81岁的苏承芬是传承、见证和纪录《更路簿》的老渔民之一,他说:祖传的《更路簿》中“一条航线,最少要航行五六次,甚至十次八次,才能修改完成,上面纪录着南海的每一个岛礁、珊瑚礁以及航线、里程、航行时间、岛礁和珊瑚礁水涨水落等等,还纪录了航行时的季节、风向、水流、云色”。可以说《更路簿》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日益完善,依赖科技手段的新一代渔民对传统航海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更路簿》早就没有了实用价值;再加上海南比较潮湿,《更路簿》自认的丢失和损坏必不可免。现存于世的《更路簿》不过十余本,掌握《更路簿》的帆船时代的老船长们也都年过古稀。在2016年的全国和政治协商会议上,都有代表提议将《更路簿》保护工作系统组织起来,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2)你认为保护《更路簿》有哪些意义?请为保护《更路簿》提出建议。

 

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一位同学学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笔记(见图)其中说明开凿大运河目的啊(  )

A.A    B.B    C.C    D.D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故选B.

 

2.唐朝时期,漠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方便到长安朝拜皇帝,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

【解答】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任用少数民族贵族进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开明民族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故选B.

 

3.唐代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

A.

                曲辕犁    B.

        耒耜    C.

           翻车    D.

          秧马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曲辕犁.

【解答】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便于耕作,还制成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图片A是唐朝出现的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故选A.

 

4.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法显    D.玄奘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玄奘.

【解答】由题干中“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可知,题干中的唐代僧人指的是玄奘.唐贞观初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是把印度佛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故选D.

 

5.李白青年时曾写诗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达了决心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当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诗中的“明时”(大好时代)是指(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解答】李白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诗中的“明时”(大好时代)是指开元盛世.

故选C.

 

6.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

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

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作用.

【解答】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消极作用有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故选D.

 

7.阅读图表,可以得出的直接结论是(  )

A.南方人口总数多于北方    B.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北方先进技术传入南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解答】从图片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和开垦田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只有A符合题意,BCD无法在图示中显示.

故选A.

 

8.第一手材料一般是事件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述。如果我们要研究宋代经济发展,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第一手材料使用的是(  )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材料.

【解答】题目给出了第一手材料的定义,符合事件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述这个定义和要研究宋代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的资料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铜版.①是现代人所作,而④记述内容不包括宋朝.

故选A.

 

9.“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以上材料描述的场景是宋代(  )

A.村塾里授课    B.书肆里卖书    C.瓦舍里表演    D.茶馆里聊天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宋的社会生活情形.

【解答】该材料“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描述的是北宋东京城繁华的状况,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经常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节目,因为瓦舍就是瓦子,它是东京城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里面可以看表演,也可以购物.

故选C.

 

10.北海公园琼华岛有大量太湖石堆砌的景观,这些太湖石主要是金朝时期从开封运来的,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靖康之变    C.岳飞抗金    D.建都大都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靖康之变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烧杀抢掠,史称靖康之变.这一时期,金朝从开封运走大量太湖石修建北海公园琼华岛.

故选B.

 

11.如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该处是(  )

A.证券名称    B.建立时间    C.创建者    D.地方制度

【考点】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建立者.

【解答】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他统一了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

故选C.

 

12.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批准烈日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发端于(  )

A.毕昇    B.黄道婆    C.宋应星    D.吴承恩

【考点】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道婆.

【解答】元朝时,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来到海南岛,跟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推广,对我国古代古代棉纺织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B.

 

13.某班历时兴趣小组编排历史话剧,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号炮一响,曹操率领伏兵杀出

B.玄奘阅读活字印刷的《金刚经》

C.鉴真东渡的船上使用了指南针导航

D.岳家军使用火药武器同金军作战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取得的成就.

【解答】A.曹操是东汉末年人,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所以号炮一响,曹操率领伏兵杀出,不符合历史事实.

B.玄奘是唐贞观年间,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符合历史事实.

C.指南针是在北宋时才发明的,而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不可能使用指南针.

D.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火箭、火炮等.岳家军使用火药武器同金军作战,符合历史事实.

故选D.

 

14.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考点】宋词和元曲.

【分析】本题考查李清照创作的作品以及词句.

【解答】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故选C.

 

15.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意图是(  )

A.加强君主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中书省的权力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明朝加强君主制度的准确理解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在废除丞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意图是加强君主.

故选A.

 

16.1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按照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属于(  )

A.16世纪40年代    B.16世纪50年代    C.17世纪40年代    D.17世纪50年代

【考点】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

【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14年属于17世纪40年代,故这一年属于17世纪40年代.

故选C.

 

17.七年级3班小红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君主集权的极度膨胀

C.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解答】“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指通过科举考试,把知识分子牢牢的束缚住,通过这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国家用人的方法是,不是进士及第不能授予官职,反映了宋朝的通过科举考试的为官制度,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反映了科举制和八股取士,题干中的事件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和演变.

故选D.

 

18.如图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他使用这个阵法来对付(  )

A.俄罗斯入侵    B.回部叛乱    C.倭寇侵扰    D.内乱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的事迹.

【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他使用这个阵法来对付倭寇.

故选C.

 

19.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下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②清朝设置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          ④郑成功收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清朝在的建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的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

【解答】①元朝时设置了澎湖巡检司;②清朝设置府是在1684年;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④郑成功收复是在1662年.①③④②符合题意.

故选B.

 

20.16年,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此条约确定的中俄边界位于图中的(  )

A.A    B.B    C.C    D.D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中俄边界.

【解答】16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比齐河,额尔古呐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比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外兴安岭以南,格尔比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仔细观察图片,A符合题意.

故选A.

 

21.如图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朝代更替表,其中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写(  )

A.唐、元    B.唐、清    C.元、唐    D.清、唐

【考点】唐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至明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解答】隋朝至明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元、明,故①为唐朝,②为元朝.

故选A.

 

22.表中是我国古代科技著作,表格中“?”处填写的书名应该是(  )

著作时代作者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千金方》孙思邈
李时珍
A.《黄帝内经》    B.《青囊经》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本草纲目》.

【解答】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时间明和人物李时珍可知?号处为《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写成的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故选D.

 

23.目前全国共有三处曹雪芹纪念馆,其中北京的纪念馆坐落于北京植物园(原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所在地),被专家普遍认为是他晚年著书之处“西山黄叶村”。曹雪芹在此处所著之书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考点】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

【解答】《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选D.

 

24.1751年12月18日,荷兰“盖尔德麻尔森”号商船驶离广州,次年1月3日触礁沉没,据保存的订单估算,船上所载的中国瓷器大概有22.5万件。以上材料说明(  )

A.广州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闭关未能禁绝海外贸易

C.当时中国出现崇尚洋货风气    D.清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考点】闭关锁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内容.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以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严格对外贸易,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品种和数量.

故选B.

 

二、解答题(共52分)

25.识读地图,回答问题。

图中A、B、C代表不同政权。

其中A是 金 ;B是 南宋 ;C是 西夏 。

【考点】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南宋和西夏政权.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这是《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据图中的“中都”及所在区域可知,这是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据图中的“兴庆”及所在区域可知,这是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据图中的“临安”及所在区域可知,这是1127年南宋建立,1271年元朝建立,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故答案为:

金;南宋;西夏.

 

2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A拟意见,送经皇帝画赦后,再须送B,若B不同意,害的退回重拟。因此必得A、B共同认可,那道赦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宰相同样不能。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A、B分别指示意图中的哪个机构?

材料二    雍正七年,朝廷对西北用兵,军报往返频繁,由于原来的中枢机构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底下且容易泄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与养心殿相距只有50米……军机大臣在养心殿面聆皇帝口谕,之后回到这座简陋的房间里,将口谕草拟成文书,再返回养心殿让皇上过目,一去一返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后谕旨密封交兵部递往。

      雍正皇帝正是通过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并完善了一套政务保密制度。

                                                                           摘编自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2.阅读以上图文材料,说一说军机处和养心殿距离近有哪些好处。

3.有人认为,从隋唐到明清,君主不断加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以上材料,对比唐朝、清朝的政治制度,说明你的理由。

【考点】三省六部制;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设立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君主集权加强的知识点.

【解答】(1)唐朝时期,沿袭隋朝的是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时期三省分工原则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因此,材料一中的A指示意图中的中书省,材料一中的B指示意图中的是门下省.

(2)由材料“军机处与养心殿相距只有50米…军机大臣在养心殿面聆皇帝口谕,之后回到这座简陋的房间里,将口谕草拟成文书,再返回养心殿让皇上过目,一去一返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后谕旨密封交兵部递往.”可知军机处距离养心殿较近,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信息的保密.

(3)由材料“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拟意见,送经皇帝画赦后,再须送门下省,若门下省不同意,还的退回重拟.”可知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行,使相权和皇权相互牵制,避免了决策的失误.由材料“军机大臣在养心殿面聆皇帝口谕,之后回到这座简陋的房间里,将口谕草拟成文书,再返回养心殿让皇上过目,一去一返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后谕旨密封交兵部递往.”可知军机处设立以后,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我们封建社会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因此说从隋唐到明清,君主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材料一中的A指示意图中的中书省,材料一中的B指示意图中的是门下省.

(2)军机处距离养心殿较近,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信息的保密.

(3)同意.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相权和皇权相互牵制.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7.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材料一     东晋、北朝时代织锦主要品种仍是汉代以来的平纹经锦,唐代开始出现波斯锦 的织法,即采用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技术。这种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称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波斯锦最典型的花纹是连珠动物纹,唐朝工匠把其中联珠圈由原来的单层改为双层,动物图案也被中国本土的传统图案如风的形象代替,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载体。

                                                                                    摘编自高山《浅谈萨珊波斯王朝艺术对陶超的影响》

1.(1)依据材料概括唐朝织锦水平高于前代的原因。

(2)从以上图片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综合以上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阅读材料,说一说元代泉州中外贸易的情况。

材料二      剌桐城(今福建泉州)的沿海有一个港口,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印度船舶载香料及其他贵重物品来到这里,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货物价值的10%作为税款,所以大汗(马可•波罗称忽必烈为“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额的收入。据估算,商人的费用连同关税和运费在内,总共占到货物价值的一半以上,然而就是剩余的这一半中,他们也有很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往往运载更多的商品回来交易。

                                                                                                                          摘编自《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三      (郑和)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海盗作战,干预爪哇之内政,擒获锡兰国王(今日之斯里兰卡,企图劫夺郑和之船只),发解南京听讯,又劝说了好几十个国王与首领向中国进贡,有些国王还亲来中国观光……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使用当做文武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郑和所率领的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

【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织锦水平高于前代的原因和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由此得到的认识.

2.本题考查元代泉州中外贸易的情况.

3.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解答】1.(1)据材料一可知,织棉在唐代以前是平纹经锦,唐代开始出现波斯锦的织法,即采用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技术.这种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称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因为唐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王朝,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唐朝织锦水平明显高于前代.

(2)本小题的三个图片反映了日本文化受唐朝的影响很深,其中的日本书稿和铜钱的样式很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痕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唐朝的文化,日本也有高僧到唐朝学习唐朝的文化,使得日本文化受唐朝的影响很深.

(3)综合以上两个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唐朝实行的对外开放的,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朝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泉州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原因是元朝时期实行对外开放、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泉州港这一天然良港具有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泉州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

3.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欢迎,船上装载的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的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

1.(1)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唐朝织锦水平明显高于前代;(2)日本文化受唐朝的影响很深;(3)中国唐朝实行的对外开放的,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泉州是元朝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泉州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8.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最鲜活的证明,承载着深刻的民族情感。

(1)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情况,请参考示例,从图2,图3中任选一件文物,列举相关史事。

示例:

      《更露簿》是南海渔民去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捕鱼的航线图,至迟在明代就已完成,又经一代代渔民修正。现年81岁的苏承芬是传承、见证和纪录《更路簿》的老渔民之一,他说:祖传的《更路簿》中“一条航线,最少要航行五六次,甚至十次八次,才能修改完成,上面纪录着南海的每一个岛礁、珊瑚礁以及航线、里程、航行时间、岛礁和珊瑚礁水涨水落等等,还纪录了航行时的季节、风向、水流、云色”。可以说《更路簿》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日益完善,依赖科技手段的新一代渔民对传统航海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更路簿》早就没有了实用价值;再加上海南比较潮湿,《更路簿》自认的丢失和损坏必不可免。现存于世的《更路簿》不过十余本,掌握《更路簿》的帆船时代的老船长们也都年过古稀。在2016年的全国和政治协商会议上,都有代表提议将《更路簿》保护工作系统组织起来,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2)你认为保护《更路簿》有哪些意义?请为保护《更路簿》提出建议。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文物的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了《更路簿》的有关内容.

【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对图中文物要有所了解.图3是金奔巴瓶.与之相关的史实,清朝重视对的管理,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班禅共同管理事务;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批准,为了防止蒙古和 藏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择,清颁发金奔巴瓶,采取金瓶掣签制度.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综合考虑.保护《更路簿》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对南海的保护;要保护《更路簿》,首先要加强对《更路簿》的重视,其次,要发挥主要作用.

故答案为:

(1)图3是金奔巴瓶.与之相关的史实,清朝重视对的管理,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班禅共同管理事务;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批准,为了防止蒙古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择,清颁发金奔巴瓶,采取金瓶掣签制度.

(2)保护《更路簿》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对南海的保护;要保护《更路簿》,首先要加强对《更路簿》的重视,其次,要发挥主要作用.

 

2016年10月1日

文档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一位同学学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笔记(见图)其中说明开凿大运河目的啊()A.AB.BC.CD.D2.唐朝时期,漠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方便到长安朝拜皇帝,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代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曲辕犁B.耒耜C.翻车D.秧马4.公元628年的秋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