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7年高考化学分类汇编: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54:10
文档

2017年高考化学分类汇编: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一.单选题1.(2017•海南)一种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陶瓷在高温时可以传输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Pb电极b为阴极                                                  B. 阴极的反应式为:N2+6H++6e−=2NH3C. 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                                         D. 陶瓷可以隔离N
推荐度:
导读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一.单选题1.(2017•海南)一种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陶瓷在高温时可以传输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Pb电极b为阴极                                                  B. 阴极的反应式为:N2+6H++6e−=2NH3C. 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                                         D. 陶瓷可以隔离N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专题7 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单选题

1.(2017•海南)一种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陶瓷在高温时可以传输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b电极b为阴极                                                  B. 阴极的反应式为:N2+6H++6e−=2NH3

C. 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                                         D. 陶瓷可以隔离N2和H2

2.(2017•天津)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 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 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 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3.(2017•新课标Ⅲ)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 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 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 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越多

4.(2017•新课标Ⅱ)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 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                D. 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5.(2017•新课标Ⅰ)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柱,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二.综合题

6.(2017•天津)(14分)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 . 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B→C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C→Al的制备方法称为________.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 . 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________.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________(写化学式).    

7.(2017•江苏)(12分)铝是应用广泛的金属.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 , 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注: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1)“碱溶”时生成偏铝酸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2)向“过滤Ⅰ”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溶液的pH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3)“电解Ⅰ”是电解熔融 Al2O3 , 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原因是________.(4)“电解Ⅱ”是电解Na2CO3溶液,原理如图所示.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阴极产生的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5)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8.(2017•北京)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  , 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酸化的0.05mol•L﹣1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  , 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  , 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取样时间/min

现象
3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30产生白色沉淀;较3min时量小;溶液红色较3min时加深

120产生白色沉淀;较30min时量小;溶液红色较3 0min时变浅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  , 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  , 可产生Fe3+ . 

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现象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考点】电解原理                

【解析】【解答】解:A.Pb电极b上氢气失去电子,为阳极,故A错误;

B.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则阴极反应为N2+6H++6e﹣=2NH3  , 故B正确;

C.电解池中,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氮气与氢气不直接接触,陶瓷可以隔离N2和H2  , 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由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可知,通入氮气的一端为为阴极,通入氢气的一端为阳极,电解反应N2+3H2 2NH3  , 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以此来解答.    

2.【答案】A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和焓变                

【解析】【解答】解: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故选A.

【分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3.【答案】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解析】【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 故A正确;

B.负极反应为:Li﹣e﹣=Li+  , 当外电路流过0.02mol电子时,消耗的锂为0.02mol,负极减重的质量为0.02mol×7g/mol=0.14g,故B正确;

C.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而石墨烯的特性是室温下导电最好的材料,则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故C正确;

D.充电时a为阳极,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相反,则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就会越少,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由电池反应16Li+xS8=8Li2Sx(2≤x≤8)可知负极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Li﹣e﹣=Li+  , Li+移向正极,所以a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8+2e﹣=S82﹣  , S82﹣+2Li+=Li2S8  , 3Li2S8+2Li++2e﹣=4Li2S6  , 2Li2S6+2Li++2e﹣=3Li2S4  , Li2S4+2Li++2e﹣=2Li2S2  , 根据电极反应式结合电子转移进行计算.    

4.【答案】C                    

【考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电解原理                

【解析】【解答】解: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A正确;

B、不论阴极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B正确;

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2e﹣=H2↑,故C错误;

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对应的电极反应为2Al﹣6e﹣+3H2O=Al2O3+6H+;

B、不论阴极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

C、阴极上是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D、在电解池中,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5.【答案】C                    

【考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解析】【解答】A.被保护的钢管桩应作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故A正确;

B.通电后,惰性高硅铸铁作阳极,海水中的氯离子等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流向电源正极,再从电源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钢管桩,故B正确;

C.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所以高硅铸铁不损耗,故C错误;

D.在保护过程中要使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则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源以及辅助阳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给被保护的金属补充大量的电子,使被保护金属整体处于电子过剩的状态,让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阳极若是惰性电极,则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阳极失电子,据此解答.    

二.综合题

6.【答案】(1);加热(或煅烧);电解法

(2)ac

(3)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4)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1)NaOH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B为Al(OH)3  , 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铝,

故答案为: ;加热(或煅烧);电解法;(2)反应涉及的条件为加热,加热下可反应,另外加热硫酸,氢离子浓度变化,可知影响的因素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ac;(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则2mol氯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4.28kJ=85.6kJ,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 

故答案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42﹣+2H+⇌Cr2O72﹣+H2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42﹣、Cr2O72﹣  ,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

故答案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 

【分析】Ⅰ.(1)固体混合物含有Al(OH)3、MnO2  , 加入NaOH溶液,过滤,可得到滤液A为NaAlO2  , 通入二氧化碳,生成B为Al(OH)3  , 固体C为Al2O3  , 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Al;固体D为MnO2  , 加热条件下与浓盐酸反应可生成氯气;(2)题中涉及因素有温度和浓度;(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以此可计算反应热并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Ⅱ.(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以此解答该题.    

7.【答案】 (1)Al2O3+2OH﹣═2AlO2﹣+H2O

(2)减小

(3)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

(4)4CO32﹣+2H2O﹣4e﹣═4HCO3﹣+O2↑;H2

(5)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1)“碱溶”时生成偏铝酸钠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故答案为:Al2O3+2OH﹣═2AlO2﹣+H2O;(2)向“过滤Ⅰ”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与NaAl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碱性为OH﹣>AlO2﹣>CO32﹣ , 可知溶液的pH减小,故答案为:减小;(3)“电解Ⅰ”是电解熔融 Al2O3 , 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因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

故答案为: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4)由图可知,阳极反应为4CO32﹣+2H2O﹣4e﹣═4HCO3﹣+O2↑,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则阴极产生的物质A的化学式为H2 ,

故答案为:4CO32﹣+2H2O﹣4e﹣═4HCO3﹣+O2↑;H2; (5)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故答案为: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分析】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 , 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由流程可知,加NaOH溶解时Fe2O3不反应,由信息可知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过滤得到的滤渣为Fe2O3、铝硅酸钠,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反应生成Al(OH)3 , 过滤II得到Al(OH)3 , 灼烧生成氧化铝,电解I为电解氧化铝生成Al和氧气,电解II为电解Na2CO3溶液,结合图可知,阳极上碳酸根离子失去电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氧气,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以此来解答.

8.【答案】(1)加入足量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固体未完全溶解;Fe2+

(2)Fe+2Fe3+=3Fe2+;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NaNO3;FeCl2/FeCl3;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3)i→ii Ag++Fe2+=Ag+Fe3+  , 反应生成Fe3+  , 使Fe3+增加,红色变深,ii→iii 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红色变浅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解:(1)①黑色固体中含有过量铁,如果同时含有银,则可以加入HCl或H2SO4溶解Fe,而银不能溶解,

故答案为:加入足量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固体未完全溶解;

②K3[Fe(CN)3]是检验Fe2+的试剂,所以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含有Fe2+  , 

故答案为:Fe2+;(2)过量铁粉与Fe3+反应生成Fe2+  , 即Fe+2Fe3+=3Fe2+  , 

故答案为:Fe+2Fe3+=3Fe2+;

②O2氧化Fe2+反应为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是AgSCN,所以实验可以说明含有Ag+  , Ag+可能氧化Fe2+生成Fe3+  , 

故答案为: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

③证明假设abc错误,就是排除Ag+时实验比较,相当于没有Ag+存在的空白实验,考虑其他条件不要变化,可以选用NaNO3  , 原电池实验需要证明的是假设d的反应Ag++Fe2+=Ag+Fe3+能够实现,所以甲池应当注入FeCl2、FeC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如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可说明d正确,

故答案为:NaNO3;FeCl2/FeCl3;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3)i→iii中Fe3+变化的原因:i→ii Ag++Fe2+=Ag+Fe3+  , 反应生成Fe3+的使Fe3+浓度增加,ii→iii 溶液红色较3 0min时变浅,说明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使平衡向生成Fe3+的方向移动,Fe(SCN)3浓度减小,则溶液的颜色变浅,

故答案为:i→ii Ag++Fe2+=Ag+Fe3+  , 反应生成Fe3+的使Fe3+增加,红色变深,ii→iii 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红色变浅.

【分析】(1)银和盐酸、稀硫酸等不反应,可用K3[Fe(CN)3]检验亚铁离子,生成蓝色沉淀;(2)过量的铁与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银离子如氧化亚铁离子,则发生Ag++Fe2+=Ag+Fe3+  , 如反应能发生,可设计成原电池,负极加入FeCl2/FeCl3  , 正极为银,可根据电流计是否发生偏转判断;(3)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可证明溶液中有Fe3+  , 生成白色沉淀为AgSCN,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溶液红色变浅,可能为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以此解答该题.    

文档

2017年高考化学分类汇编: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一.单选题1.(2017•海南)一种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陶瓷在高温时可以传输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Pb电极b为阴极                                                  B. 阴极的反应式为:N2+6H++6e−=2NH3C. 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                                         D. 陶瓷可以隔离N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