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_焦氏易林_哲理诗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33:36
文档

_焦氏易林_哲理诗研究

收稿日期:2011-08-07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易学—术数之象与文学阐释之维———《焦氏易林》文学研究”(09XJC751003)作者简介:刘银昌,男,河南漯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易学哲学、术数学研究。2011年12月第23卷第6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Dec.2011Vol.23No.6摘要:《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
推荐度:
导读收稿日期:2011-08-07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易学—术数之象与文学阐释之维———《焦氏易林》文学研究”(09XJC751003)作者简介:刘银昌,男,河南漯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易学哲学、术数学研究。2011年12月第23卷第6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Dec.2011Vol.23No.6摘要:《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
收稿日期:2011-08-07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易学—术数之象与文学阐释之维———《焦氏易林》文学

研究”(09XJC751003)

作者简介:刘银昌,男,河南漯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古

代文学与易学哲学、术数学研究。

2011年12月第23卷第6期安康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Dec.2011Vol.23No.6

摘要:《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焦氏易林》的作

者运用易学象思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哲理诗,涵盖了后世哲理诗的四种形态,标志着哲理诗的成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焦赣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哲理诗的诗人。

关键词:焦氏易林;哲理诗;象;焦赣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11)06-0054-04

《焦氏易林》哲理诗研究

刘银昌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西汉中后期著名易学家焦赣所著《焦氏易林》一书,采用《诗经》四言诗(少数三言者)的形式自撰新的卦辞,推演《周易》卦变之理,衍《周易》六十四卦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成为《诗》《易》结合的艺术奇葩。《焦氏易林》的这些卦辞,融会贯通了《诗经》比兴和《易经》的象学思维,通过象的形式言情说理,叙说万事,以满足其作为术数占卜的功用。从而,在术数占卜之外,也衍生出文学解读的可能,它被明代钟惺誉为“汉诗一派”[1],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汉代“两部非文学的文学杰作”[2]61之一,被钱锺书先生看作“几与《三百篇

》并为四言诗矩矱”[3]536。在数量众多的《易林》卦辞中,饱含哲理的一类,已经可以看作是较为成熟的哲理诗了。

哲理诗,顾名思义,就是谈哲理的诗,其基本构成要素有二:第一必须是诗;第二必须讲哲理。借用《周易》的话就是“其旨远,其辞文”。“旨”就是道理,文就是诗歌的艺术形式。考察《易林》之前的诗歌,真正称得上哲理诗的几乎没有,像《诗经》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大雅·抑》)等,虽就单个句子来说富于哲理,但就全篇来看并非专讲哲理之诗,属有句无篇之列。先秦典籍,亦有精炼

而富于哲理的韵语短章,但皆纯粹理语,不涉诗趣,故亦不得为哲理诗。但是,在《焦氏易林》中,我们却可以读到许多理趣兼备、借象明理且语言拙朴无华的哲理诗,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惊奇的事。

易林》演《易》而著,而《周易》向以高深的哲理著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上》)可见《周易》正是以象来阐明复杂深奥的道理。《易林》既承《周易》以备民用,言理自是其分内之事。然而宋代叶梦得却说:“吾家有焦贡《易林》、《京房易》二书,大抵卜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及易道。”言外之意,《易林》不言易理。但张文江先生《管锥编解读》却云:“《易林》虽取六经诸子为文,且能由象变见其理,似从《周易》而来;然所重仍在卜筮,实有取于《连山》、《归藏》之义。”又云:“《易林》本占筮书,如变象破执以读之,乃得哲理之用。”[4]张氏所言极是,叶氏有先入为主之识,我执太深,故以成见视《易林》,固然不得哲理之用。事实上,叶氏所在的宋代,诗风追求理趣,与《易林》诗似亦有渊源,闻一多先生就曾把《易林》看作是“唐宋诗的滥觞”

。《周易》所言之理,即阴阳之义,故曰“《易》以道阴阳”,乃从大处着眼;而《易林》言理,却遍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朴散为

《易林》为卜筮之书,而卜筮的功能,古人认为主要是导愚解惑,故而《易林》中大量说理之诗,正是要告诉占卜的人一种普遍性的道理,要人更好地为人处世,趋吉避凶。这也可能就是焦赣创作大量哲理诗的原因。

但是,由于中国诗歌悠久的“诗言志”传统,使得抒情诗在中国诗坛一直占统治地位,而像叙事诗和哲理诗则不太发达。历代诗评家对于说理因素浓的诗歌也颇有微词,这实在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心理造成的。这一点正如陈顺智先生所说:“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歌所代表的文学趣味就支配了绝大部分文人的审美情趣。我们也有叙事诗,但其数量屈指可数。……至于说理诗,一方面数量与抒情诗相比很少,另一方面往往被诗论家忽略或排斥,地位远不能和抒情诗相比。”[5]127所以,我们在欣赏《焦氏易林》哲理诗时,一定要消除以往的成见,不要拿传统的诗歌习惯来衡量《焦氏易林》,这样才能获得一种智慧之乐。

焦赣本身是一位易学家,《焦氏易林》又是一部衍《易》之作,《周易》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以及易学在思想方法上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促使焦赣去透过万物之象探寻事物所蕴含之理,从而使《焦氏易林》内涵深刻、意韵深远。《易林》中的哲理诗,多就社会日常生活或与人生相关者而言,结合具体的人和事,让人在明理之时有所凭依,不至就理说理,堕入理窟,让人觉得枯燥无味。

依据陈顺智先生对中国诗歌说理类型的分类[5]131-137,本文将《易林》哲理诗分为四类。

一是形而上的说理。这类诗歌在创作之前作者就已经有了主题思想,为了阐发这些主题思想,作者也会刻画一些形象,但这些形象很少构成有韵味的意境,而只是为了传达作者的观念,在阅读这类诗歌的时候,读者得到的也很少是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主观精神,而是那些“冷酷无情”的概念。焦赣作为一名预言家,深刻知道事物的内在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总是非常冷静地阐述一些道理。就《周易》来讲,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阴阳、刚柔、变化和天道。如:

乾行天德,覆帱无极。呕呼烹熟,使各自得。

(《大有》之《否》)阴衰老极,阳建其德。离载阳光,天下昭明。

(《大有》之《临》)方圆不同,刚柔异乡。掘井得石,劳而无功。

(《明夷》之《革》)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荣宠赫赫,不可得保。颠陨坠堕,更为士伍。(《巽》之《震》)据斗运枢,顺天无忧。所行造德,与乐并居。

(《乾》之《小畜》)天地配享,六位光明。阴阳顺序,以成厥功。

(《蒙》之《小畜》)上面第一首几乎是《周易·乾·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通俗解释;第二首和第四首讲阴阳转化之理,前者过于抽象,后者沿用《周易》以天道而推人事的做法,说明宇宙的法则即阴阳消长的变化,由此变化,引申出事物的任何状态都是暂时的,“荣宠赫赫,不可得保”,所谓福祸相倚,告诫世人要在时光的流逝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易·乾·九三》),奋发向上,保持警惕;第三首讲方圆、刚柔之间的差异,并举了一个例子作说明,如果不遵循这些原则,就好像在石头上挖井一样白费精力;第五首告诉人们要顺应天道,遵从道德;最后一首讲天地之间的自然秩序。

《易林》中第二种哲理诗的类型是兼有理语的哲理诗。这类诗歌有意象、有理致,有时又兼有情感,但各种要素之间几乎是一种平行关系,没有做到相融。按照钱锺书先生的说法就是“涉唇吻,落思维”[6]。《易林》之中这类哲理诗较多,如:室如悬磬,既危且殆。早见之士,依山谷处。

(《乾》之《贲》)虎狼并处,不可以任。忠谋转政,祸必及己。退隐深山,身乃不殆。(《复》之《谦》)以上两首诗,虽取象各异,理却一贯,即孟子所说的“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第一首写房危将倾,宜早图他处,第二首写危邦不仕,二者皆《周易》“知几”一理的具体化。

戴盆望天,不见星辰。顾小失大,福逃墙外。

(《贲》之《蒙》)义不胜情,以欲自倾。几危利宠,折角摧颈。

(《坤》之《丰》)无事招祸,自取灾殃。养虎畜狼,必遭贼伤。

(《井》之《蛊》)以上三首诗,结合具体人而言理。第一首写一人自障其目,只顾眼前小利,因小失大终至与福无缘;第二首写一个私欲大于道义的人,不能冷静区别对待,以致自危其身;第三首写一个养虎为患的人,真应了“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的古训。

《易林》第三类哲理诗是议论化的哲理诗。这一类型也就是严羽所说的“以议论为诗”,往往借助日常现象或历史事件来阐发一个道理,在宋代诗歌之中最为常见。《焦氏易林》中此类哲理诗数量最多,如:顺风吹火,幸附骥尾。易为功力,因权受福。

(《井》之《临》)刻画为饰,嫫母无盐。毛嫱西施,有求必得。

(《升》之《井》)牵尾不前,逆理失臣。惠朔以奔。

(《革》之《晋》)卵与石斗,糜碎无处。挈瓶之使,不为忧惧。

(《复》之《豫》)以上四首诗,或论人生哲理,或讲生活道理,取象奇特,故喻理极明。第一首讲《周易》的“权变”之理,具体来说,即荀子所谓“君子善假于物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易为功力”,“幸附骥尾”在此并无贬义,即司马迁所说的“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亦民谚所谓“力田不如做官,做官不如命吉,命吉不若乘势”,“势”亦是《易》道所重;第二首以丑女虽饰,反增人厌,美女素面无妆,而人人喜欢为例,讲述自然的好处而反对做作与巧饰;第三首写牵牛牵尾而不以其方,以喻逆理只能自找苦吃;第四首写“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挈瓶之使乃语出《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喻虽然知识浅薄,但能有自知之明,亦可“不为忧惧”,正反说理,意味深长,颇堪玩味。

天之所坏,不可强支。众口指笑,虽贵必危。

(《蒙》之《夬》)画龙头颈,文章不成。甘言美语,说辞无名。

(《蒙》之《噬嗑》)多虚少实,语不可知。尊空无酒,飞言如雨。

(《豫》之《升》)猾丑假诚,前后相违。言如鳖咳,语不可知。

(《贲》之《旅》)暗昧冥语,相传诖误。鬼魅所舍,谁知卧处?

(《乾》之《解》)一簧两舌,妄言谋决。三奸成虎,曾母投杼。

(《坤》之《夬》)众口销金,愆言不验。腐臭败兔,入市不售。

(《萃》之《巽》)以上七首诗,都以人类社会常见的现象——

—语言作为对象,讲述日常生活中的道理。第一首前两句“天之所坏,不可强支”,说的是一种“势”(天)不可逆转,后两句则说的力量,即人心所向,亦可看作一种“势”,说明力量之大,所指之处,“虽贵必危”;第二至第四首写游辞寡信,“多虚少实”:第二首“甘言美语,说辞无名”及第三首“多虚少实,语不可知”即《老子》》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亦即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之谓,用《周易》的话说即是“诬善之人其辞游”;第三首兼谈流言之可畏(“飞言如雨”);

第四首写“诬善之人”甚肖,钱锺书谓“‘鳖咳’指语声之低不可闻,创新诡之象,又极嘲讽之致”[3]568;最后三首都写谣言。第五首钟惺评曰:“写得满纸阴气,”实即指造谣小人,“谁知卧处”一语在说,对于一个普遍流传的谣言,我们无法找到第一个造谣的人——

—谣言的来源,此即伽达默尔“普遍性不可知”的问题;第六首“一簧两舌”,典型刻画出了造谣小人搬弄是非的嘴脸,“三奸成虎,曾母投杼”已成为两个成语,分别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及《战国策·秦二》,前者是讲三个人先后都说集市上有老虎,大家就信了,后者是讲分别有三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先不信,后来信了,吓得跳下织机就跑;第七首则用“众口销金”来总结流言、谣言的可怕。

远视千里,不见黑子。离娄之明,无益于光。

(《履》之《小过》)一夫两心,拔刺不深。所为无功,求事不成。

(《豫》之《临》)二人共路,东趋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处。

(《比》之《损》)上山求鱼,入水捕狸。市非其归,自令久留。

(《履》之《贲》)操笱搏狸,荷弓射鱼。非其器用,自令心劳。

(《艮》之《姤》)铅刀攻玉,坚不可得。尽我筋力,胝茧为疾。

(《坤》之《豫》)朽舆瘦马,不任衔辔,君子服之,谈何容易!

(《解》之《蒙》)鼻目易处,不知香臭。君迷于事,失其宠位。

(《随》之《乾》)十雉百雏,常与母俱。抱鸡搏虎,谁敢为侣?

(《兑》之《鼎》)明不处暗,智不履危。终年卒岁,乐以笑颜。

(《贲》之《离》)一指食肉,口无所得。染其鼎鼐,舌馋于腹。

(《需》之《解》)以上十一首诗,涉及的方面更广。第一首写一个像离娄一样能于千里之外明见秋毫的人,却看不到自己的黑痣,正是《老子》“自知者明”的反面;第二首写一个心无主见、六神无主的人,用心很乱,正《老子》“少则得,多则惑”之意;第三首讲志同道合,诗中二人貌合神离,故虽同发而殊途,正《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反面阐释;第四首与第五首写求非其所、用非其器,终致无功;第六首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反面论述,“铅刀攻玉”,虽劳无功;第七首写破车劣马,不易驾御,“谈何容易”一句,钱锺书《管锥编》以为有二义:一为言之匪易,即谈一下也是不容易的;一为讥难事而易言之,空谈易而不知实行难,即言易行难。此诗实兼二义,即“谈且不易,而况行之”之意,讲言、行具难,颇有新意;第八首写昏迷误事,“鼻目易处”一类的话至今民间还习用;第九首写自不量力,正在喂养小鸡的母鸡要和老虎搏斗,结果非常明显;第十首要人“君子坦荡荡”,光明磊落,不履险境危地;第十一首借助历史上“染指”的故事写嗜欲过大之人,钱锺书评此诗所写“不仅眼见,抑复手触,而终不获入口充肠,撩拨愈甚,情味遂更难堪。……却曰‘舌馋于腹’,岂言腹虽果而贪嘴未已,类《红楼梦》第一六回所谓‘还是这么眼馋肚饱的?’”[3]548食本在于果腹,今却以快口舌之欲,贪婪过度,足以使人想起利令智昏之语。

《易林》当中第四类哲理诗比较少见,也就是情景理交融的意境化的哲理诗。这一类哲理诗代表着我国诗歌的最高境界,即使在后世的诗坛上也难找出几个达到此种境界的诗人。这里谨在《易林》中找出几首,意境未必圆融,但和其他三类哲理诗相比,要有理趣的多。如:

朝露白日,四马过隙。岁短期促,时难再得。

(《鼎》之《大壮》)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谦》之《无妄》)秋冬探巢,不得鹊雏;衔指北去,愧我少姬。

(《观》之《屯》)宛马疾步,盲师坐御。目不见路,中宵未到。

(《艮》之《鼎》)殊类异路,心不相慕;牝牛牡猳,鳏无室家。

(《革》之《蒙》)以上五首诗,虽皆短小,但语简义隽。第一首写人生短暂,光阴弥贵,取意《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告诫世人要惜时若命;第二首前两句亦含时去不返之义,犹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后两句却引申一转,认为时虽如水而难返,但选定目标,矢志不移,则“无不到者”,亦即在有限的生涯中,锲而不舍,才能不枉此生,所谓生命的效率化;以上两首诗,合观则类东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诗意,且较其义丰理赡;第三首阐述《周易》“时”的理论,“秋冬探巢”,哪里能掏到小鸟呢?第四首写虽有良马,而御者目盲,犹不能至,比喻若上司为瞎指挥,虽英雄亦无用武之地;第五首写母牛和公猪因为不是一个类别,所以不会相互吸引,暗喻感应之理。

此外,《焦氏易林》中还有一些表现事物之间生克之理的诗歌,如:

乘船渡济,载水逢火。赖得免患,我有所恃。

(《坎》之《大壮》)

方船备水,傍河燃火。积善有征,终身无祸。天福吉昌,永得安康。(《泰》之《履》)持鹄抱子,见蛇何咎?室家俱在,不失其所。

(《巽》之《坎》)持猬逢虎,患厌不起。遂至欢国,与福笑语,君子乐喜。(《无妄》之《兑》)李耳猬鹊,更逢恐怯。偃尔以腹,不能距格

(《比》之《丰》)前两首写水克火,第三首写鹄食蛇,第四首写猬制虎,第五首则写老虎、刺猬和喜鹊三者相逢的情况,因为老虎(李耳)怕刺猬,刺猬怕喜鹊,喜鹊又怕老虎,三者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生克关系。这样的诗歌应该表现了民间所谓“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是汉代五行生克思想一种通俗、形象的反映。

《焦氏易林》的这些哲理诗,虽然在意境方面稍逊一筹,但其所阐发的道理却是深刻的,尽管这些诗歌都是一些简短之作,甚至有些类似于格言,然而却不乏隽永可读者,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智慧之乐。

从以上可以看出,《易林》哲理诗极其丰富,涉及到宇宙、人生各个方面,其类型也基本包括了中国古典哲理诗的所有类型,尽管多为间涉理语和以议论说理之作,但基本上每一首诗都涉及到一些形象,尽管这些形象有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和诗歌阐发的道理水融,但由于是衍《易》之作,以象示理,所以能寓理于象中,比起后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明许多,且比汉代另一部拟《易》的四言之作扬雄的《太玄》要有诗味得多,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便是“《太玄》更堕魔窟”[2]64。《焦氏易林》哲理诗在很大程度上已与宋诗的某些特征相仿佛,宋诗也许已受其影响——

—毕竟宋代是《易林》流布最广的一个朝代。焦赣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大量创作哲理诗的诗人,比王梵志等人,要早许多年了。

参考文献:

[1]钟惺,谭元春.古诗归[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3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713-714.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0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钱锺书.管锥编: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4]张文江.管锥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05-233.

[5]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537.

(下转第84页)

!!!!!!!!!!!!!!!!!!!!!!!!!!!!!!!!!!!!!!!!!!!!!

(上接第57页)

Study on the Philosophical Poems in the Book —Jiaoshiyilin

LIU Yinch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Shaanxi ,China )

Abstract :Jiaoshiyilin was a book for divination written by Jiao Gan in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book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The author of Jiaoshiyilin used the image thinking of the Yi-ology to creative a large number of philosophical poetry ,which contained the Four Forms of later philosophical poem ,and marked the maturity of philosophical poetry and made a certain influ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Jiao Gan also became the first poet who created a lot of philosophical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Key words :Jiaoshiyiyin ;philosophical poems ;Image ;Jiao Gan

On Wen Yiduo's Poems with Cultural Patriotism

LI 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Shaanxi ,China )

Abstract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Wen Yiduo's poems on the patriotism emotion ,the attitude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been rela-tively fuzzy.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en Yiduo's poems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Wen Yiduo's poetry can be summarized as cultural patriotism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prai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a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trait of Wen Yiduo's poetry ,actually represent a large part of he intellectuals'deep thinking to save the national crisis and to develop Chinese cul-ture at that time ,and this thinking today still do not lose its significance.

Key words :Wen Yiduo ;poetry ;cultural patriotism

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之后,留美学者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及同人(包括东南大学的师生,清华大学的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张隐麟等),坚持“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学,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5]

闻一多曾批评郭沫若的《女神》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他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说:“他并不是不爱中国,而他确是不爱中国的文化。我个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态度不同之处是在:我爱中国故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2]171闻一多的爱国情怀主要缠绕在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上,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并没有得到他的全部尊崇。他所青睐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与“艺术”的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闻一多作为一个新诗声疾呼:“当恢复我们对旧文学的信仰。”这样与众不同的声音,书写对祖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赞美和热爱,在东西文化对抗中坚决捍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面上显得保守落后,实际上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难,发展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1]王富仁.闻一多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3.

[2]闻一多.闻一多诗文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3]孟芳.闻一多思乡爱国诗在当时文坛的位置[J].中州大学学报,1996(3).

[4]鲁迅.致曹聚仁[M]//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7.

[5]吴宓.评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

4).

文档

_焦氏易林_哲理诗研究

收稿日期:2011-08-07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易学—术数之象与文学阐释之维———《焦氏易林》文学研究”(09XJC751003)作者简介:刘银昌,男,河南漯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易学哲学、术数学研究。2011年12月第23卷第6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Dec.2011Vol.23No.6摘要:《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