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人: 审核人:
课程编号:096039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xx专业
一、课程理念
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
1. 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基本要求:
掌握:养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了解:养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重点:养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难点:道家、儒家、释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基本要求:
掌握: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生的权衡自稳,人体的权衡自稳;了解,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精气神三者的概念及产生和活动特点,生命的运动形式,寿夭观的先天禀赋学说,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
重点: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人体自身的和谐,养生的权衡自稳,人体的权衡自稳。
难点:生命的运动变化过程,精气神的来源及生命的运动形式,影响寿命的后天因素,先天禀赋学说,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及人体自身和谐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掌握:养生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正邪斗争与疾病的关系,天人关系,形神关系,动静关系;了解:基本原则对养生的指导作用,知行并重,持之以恒原则的具体内容,杂合以养的原则,中和适度,过犹不及的教训。
重点:养生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正邪斗争与疾病的关系,天人关系,形神关系,动静关系。
难点: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的原则,动静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和对动静的正确理解,杂合以养的原则,中和适度,过犹不及的教训。
第四章 精神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四气调神的概念,各季节精神调养的重点,养生之修德包含的品德特征,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了解: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德全不危的概念,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重点:四气调神的概念,各季节精神调养的重点,养生之修德包含的品德特征,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
难点: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德全不危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
第五章 环境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顺应气候养生要点,不同地理环境的养生要点,优化住宅环境的措施,别墅住宅的理想美化,理想的居室环境,防治室内污染的措施;了解:理想的居室环境,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重点:顺应气候养生要点,不同地理环境的养生要点,优化住宅环境的措施,别墅住宅的理想美化,理想的居室环境,防治室内污染的措施。
难点:地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像,别墅住宅的理想美化,理想的居室环境,防治室内污染的措施,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 饮食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饮食养生的概念,食养、食疗、药膳、营养等相关概念及联系和区别,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及饮食养生的作用;了解:全面膳食的原则,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饮食养生的作用。
重点:饮食养生的概念,食养、食疗、药膳、营养等相关概念及联系和区别,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及饮食养生的作用。
难点:饮食养生的原则,饮食宜忌相关知识,全面膳食的原则,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及饮食养生的作用。
第七章 作息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劳作中的养生调摄,睡眠养生的定义,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睡前饮料的合理把握,睡眠时的调摄,睡眠禁忌,卧室与卧具的选择;了解:睡前调摄,睡前泡脚与足底按摩的方法,睡前饮料的合理把握,睡眠养生对卧室的要求,卧具的选择。
重点:劳作中的养生调摄,睡眠养生的定义,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睡前饮料的合理把握,睡眠时的调摄,睡眠禁忌,卧室与卧具的选择。
难点:睡眠养生的定义,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睡前调摄,睡前泡脚与足底按摩的方法,睡前饮料的合理把握,睡眠时的调摄,睡眠禁忌。
第八章 雅趣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音乐养生要领,弈棋养生的定义,弈棋养生的注意事项,书画养生的定义,书画养生的要领,旅游养生的定义,旅游养生的注意事项;了解:音乐养生的机理,书画养生的机理和注意事项,。
重点:音乐养生要领,弈棋养生的定义,弈棋养生的注意事项,书画养生的定义,书画养生的要领,书画养生的机理,旅游养生的机理,旅游养生的定义,旅游养生的注意事项。
难点:弈棋养生的注意事项,弈棋养生的要领和机理,书画养生的要领,书画养生的机理,旅游养生的机理,旅游养生产业的发展。
第九章 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养生的定义,养生的机理,养生的作用;了解:养生与体育锻炼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养生的定义,养生的机理,养生的作用。
难点:养生与体育锻炼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章 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针刺养生的作用及常用穴位,艾灸养生的作用及常用穴位,推拿养生的作用及操作要点,针刺养生、艾灸养生、推拿养生的注意事项;了解:拔罐养生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刮痧养生操作和注意事项,敷贴养生操作和注意事项。
重点:针刺养生的作用及常用穴位,艾灸养生的作用及常用穴位,推拿养生的作用及操作要点,针刺养生、艾灸养生、推拿养生的注意事项。
难点:拔罐养生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刮痧养生操作和注意事项,敷贴养生操作和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药物养生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养生的作用和机理,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常用药物剂型及各剂型的作用和特点;了解:膏方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药物养生的作用和机理,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常用药物剂型及各剂型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常用药物剂型及各剂型的作用和特点,膏方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不同时令的养生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人体昼夜节律生理变化特点,早、中、晚应该保持的养生规律,四季的起居、运动、饮食养生要点及精神调养方法;了解:各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预防措施。
重点:人体昼夜节律生理变化特点,早、中、晚应该保持的养生规律,四季的起居、运动、饮食养生要点及精神调养方法。
难点:人体昼夜节律生理变化特点,早、中、晚应该保持的养生规律,四季的起居、运动、饮食养生要点及精神调养方法。
第十三章 不同地区的养生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利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的措施;了解:我国各地区的主要环境特点。
重点:利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的措施。
难点: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的措施,我国各地区的主要环境特点。
第十四章 不同人群的养生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体质的概念,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要点,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更年期的生理特点及养生要点;了解:体质的分类及最新研究成果,中年及老年的养生要点,青少年及少儿的养生要点,养生应贯穿于一生的原则,年龄分期。
重点:体质的概念,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要点,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更年期的生理特点及养生要点。
难点: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要点,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体质的分类及最新研究成果。
四、课程实施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 次 | 学时分配 | |||
小计 | 理论 | 实验(上机) | 备 注 | |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2 | 2 | ||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 2 | 2 | ||
第三章: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 2 | 2 | ||
第四章:精神养生 | 3 | 3 | ||
第五章:环境养生 | 1 | 1 | ||
第六章:饮食养生 | 2 | 2 | ||
第七章:作息养生 | 2 | 2 | ||
第八章:雅趣养生 | 4 | 4 | ||
第九章:养生 | 1 | 1 | ||
第十章:针推养生 | 4 | 4 | ||
第十一章:药物养生 | 2 | 2 | ||
第十二章:不同时令的养生应用 | 2 | 2 | ||
第十三章:不同地区的养生应用 | 2 | 2 | ||
第十四章:不同人群的养生应用 | 3 | 3 | ||
合 计 | 32 | 32 |
《中医养生学》相对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而言,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中医各家的主要养生思想和观点融会贯通,加以引用和阐述,从而明养生原则、方法之渊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解。应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强化教学效果,授课时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播放动画、图片,举例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板书配合PPT幻灯片以及切片观察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做到生动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五、教材和教参
(一)主要教材
刘占文,《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第2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郭海英,《中医养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月,第2版。
2.马烈光,《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7月,第2版。
3.沈志洋,《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六、考核评价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A、B卷选择其中之一)。
成绩评定方法: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