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心理咨询方法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由于各种理论体系的并存,出现了各种理论整合的发展倾向。NLP简快心理疗法便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产生的一种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NLP简快心理疗法是在NLP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简快疗法”与“NLP疗法”的结合。NLP是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专注于修正和设计思想模式,以求更大的灵活和能力,注重人的内在潜力及自我价值的提升,而且实施起来便捷、快速、有效、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新方法。
其实人类情绪的来源是本人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规条),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在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的因素。试举一例:如果你听讲课,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然后是20分钟的休息。休息过后,你刚坐下,老师就因为一些很细微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指责你,对你大发脾气,越骂越凶,更当着众人对你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这个时候,如果你内心冒出一股怒火,是很自然的事吧?这是说,我的行为引起了你的愤怒情绪了。
可是,假如你在休息期间,朋友给你一个来电,告诉你刚收到的消息,原来我昨天才从精神病院出来,之后你马上结束与朋友的谈话,把手机收起来。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完完全全地做出与前面一样的行为:因为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对你大发脾气,越骂越凶,更当着众人对你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现在,你心里有的情绪怕会是恐惧和担心吧?
改变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就可以改变事情带给他的情绪;
信念系统是自己的东西,所以情绪和人生成就,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
一些人在一次事故中产生了使自己很烦恼的情绪,并且对某些事物变得很敏感,例如,车祸里的伤者对汽车的恐惧、被遗弃的男女对异性的憎恨等。从NLP法的角度看,当事人的大脑是在一次经验里制造出这份情绪感受,应该可以在另一次经验中化解这份情绪感受。NLP法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出储存引起负面情绪的经验,然后利用同一逻辑把经验储存的网络修改了。如此一来,这个人便在想起该次经验的同时,没有了那一份使他辛苦的情绪。
(1)把焦点放在“解决”,而不是“问题”上:
传统的辅导工作,强调问题的原因在哪里,用很多时间在找出原因上。找到原因,未必一定就能带出解决,而受导者往往不会在找出原因这件事上十分合作:他或把事情主观地扭曲了;或把焦点放在不重要的地方;甚至,在很多严重事故的例子里,受导者的潜意识为了保护他,会把那些原因性的往事隐藏,出现失忆或者部分遗忘的现象。
NLP认为受导者的“未来”更重要:找出他想明天变得怎样,再找出他的“现在”是怎样(这远比他的“过去”,即原因性的往事容易得多),然后引导他认识自己的能力,尝试找出不同的选择,因而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做法,并创造出更理想的明天。这个过程里往往很少涉及事件的“过去”或“原因”,由此把探讨原因的时间缩到最短。
(2)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3)不代替受导者决定人生,而只引导他认识到他有更多的选择:
辅导者必须随时记得:辅导的目的是“助人自助”。假如受导者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总是需要辅导者告诉他,他又怎能“自助”?很多辅导的需要,分析下来,往往就是因为在过去受导者太依赖其他的人、事、物而引起的。我称这个为“托付心态”。
“托付心态”就是不准备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快乐,而要求其他人、事、物去承担这份责任。比如,以为嫁给一个人便事事得到迁就;有一张书就应该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抱怨、社会、风气、某些人等造成自己的不幸......这些都是“托付心态”的常见例子。既然照顾自己是别人的责任,自己便什么都不需要做了。口里充满抱怨,心里充满无力感,绝大部分的受导者便是这般的心态。
从NLP的角度看,辅导者的责任是帮助受导者看到有更多的选择。然而决定哪一个选择、什么时候实行等,却是只有受导者自己才能做的事。一个辅导者告诉受导者应该怎样做,要受导者明白、接受、执行和贯彻,其实是一件很花时间、很难成功的事。NLP引导受导者找出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并且付诸实行。他当然清楚和更愿意执行自己想出的方法,所以节省了很多时间。
(4)不预设“应该是怎样的”;
NLP的技巧从不用“你应该怎样”去推动受导者,而用“你想有怎样的结果”去推动他。因为人从来都是受内心的感觉推动,就算多么“正确”“应该”的事,如果没有配合的感觉去推动他,即使做也只是敷衍,不会持久。
(5)强调受导者已经拥有所需的能力;
NLP对受导者的问题持这样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观(信念、价值观、规
条)。他凭这套世界观去处理所有事情。
受导者的潜意识是为给他获得更多更好而努力、总是保护他免受伤害。
动机总是良好,只是所用的方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已。
所有的问题,都只不过是坚持使用无效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征象而已。
因此,所有问题都是由受导者制造出来,并且是他在维持问题的延续,所以
也是他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