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09-06-12 发表者:张勇 (访问人次:902)
[关键词] 气管切开;危重病
[摘 要] 本文回顾总结了56例危重病人施行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经皮穿刺扩张切开术的适应症、准备工作、实施方法、并发症预防、需关注的问题、应用体会等临床相关问题。以期提高这一人工气道管理操作新方法的临床应用水平。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危重病(ICU)医生选择应用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 PDT)来替代传统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 OT)。传统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需较大的皮肤切口、分离颈前组织和切开气管前壁等操作致损伤大、术中术后出血、皮下气肿、气胸、切口感染、气管狭窄、心搏骤停等并发症及操作相关死亡率多。而PDT则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相对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操作者可控制全过程、能迅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的气管切开方法。我院自2003.9-2008.9对56例危重病人施行了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ICU张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急诊、呼吸内科及收入ICU需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5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20-78岁,平均60.2岁;心肺复苏后7例,中毒5例,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病21例,肺癌术后3例,结肠癌术后4例,胃癌术后2例,COPD 9例,外周神经系统疾病5例。观察PDT术中、术后的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气管食管瘘、皮下气肿、心搏骤停等。
1.2 术前准备 1)向病人家属行病情知情告知(病情、诊断、适应症、操作过程及费用、术者、医疗风险等)并签字;2)清醒病人充分镇静:异丙酚(50-100mg)或咪达(10mg)静脉注射;3)持续监测病人的心电、BP、P、R、SpO2;4)充分面罩或气管插管内供氧;5)充分清理气管插管及口鼻腔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器械和材料 本组病人均使用Smiths Medical Australasia Pty.Ltd.生产的PORTEX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套装,气管切开套管直径均为7.0或7.5mm。
1.4 手术方法
1) 病人取仰卧位,颈肩部下方垫薄枕使头部后仰至过伸位充分暴露颈前术区;
如有气管插管需将气管插管气囊放气后退至(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以上)声带上方由助手固定,以避免损伤气管插管。颈前术区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巾。
2)检查PORTEX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套装:气管切开管、固定带、注射器、导丝、穿刺针、手术刀、扩张管;检查气管切开套管:将气囊充气,检查气囊的大小、形态及是否漏气,两边接固定带,抽出气囊气体,将气囊涂抹润滑剂。
3)确认解剖标志和穿刺点,取第一、二或第二、三气管软骨环间隙为穿刺点(建议选用2-3软骨环之间为穿刺点)。
4)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左手拇指和中指固定软骨环,食指触摸并固定穿刺点;于气管第一、二软骨环或二、三软骨环之间横行切开全层皮肤约2cm(以能放入气切套管为准);
5)右手用带有2ml注射用水的注射器与套管针连接,在切口中点以45度角斜向足侧穿刺,先遇阻力后有突破感即入气管内,回抽有大量气泡即穿刺入气管。
6)置入外套管于气管内,拨出穿刺针,再次接注射器抽取气体,确定外套管在气管内,沿外套管插入导丝,拨出外套管。
7)沿导丝送入扩张器扩开组织和气管壁,退出扩张管;
8)将内侧开槽的专利扩张钳夹在导丝上,用扩张钳沿导丝反复扩张创道,纯性分离软组织,扩张钳张开后退出,再次沿导丝送入扩张钳至气管前壁,将扩张钳手柄向病人头部推移,保持扩张钳纵轴与病人身体纵轴平行,使扩张钳尖端进一步进入气管内;打开扩张钳扩张气管,当气流从造口流出后,在扩张钳打开的情况下退出扩张钳。
注意:在扩张前应该上下拉动导丝,使导丝顺直,避免导丝曲折,扩张到不应该扩张的组织。
9)沿导丝放入带内芯的气切套管,拔出气管导管内芯和导丝;
助手同时拨出经口/鼻气管插管;确定气切插管放入气管内后(观察套管外口气流及双肺听诊);吸出气管内的痰液、血液;向气囊注入适量的气体,用固定带固定气切套管,注意松紧适度;连接呼吸机;切口表面垫开口纱布一块,术毕。
2 结果
本组病人行PDT的手术时间为10-30分钟,平均14分钟。3例因术中发生明显出血改为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8例术后创口有渗血,2例未行任何处理,1h后出血自行停止,5例使用油纱条填充切口,1例使用止血药物;2例因切口过大,行创口缝合;4例术中操作时寻找气管困难。本组未出现气管食管瘘、皮下气肿、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13例因原发病抢救无效死亡,43例均在气管切开2月内原发病治愈而顺利拨除气管切开套管。
3 讨论
3.1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切开是常选择的人工气道方式。与其他人工气道比较,由于其管腔较大、导管较短,因而气道阻力及通气死腔较小,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降低VAP的发生率{1}。气管切开可避免长时间使用经口/鼻气管插管,减少口鼻腔黏膜损伤和副鼻窦感染,病人的耐受性好,可较长时间保留,对病人进食、说话(用干净的纱布绪住气管切开导管可发声)等影响小,吸痰方便,便于气道管理。是危重病人经口/鼻插管术后续治疗的常用方法。
传统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需较大的皮肤切口、分离颈前组织和切开气管前壁等操作致损伤大、术中术后出血、皮下气肿、气胸、切口感染、气管狭窄、心搏骤停等并发症及操作相关死亡率多。人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气管切开的方法:1969年Toye & Weinstein经皮方式插气管内管,1976年Brantigan & Grow施行环状软骨切开术,1985年Ciaglia采用Cook连续式扩张器施行经皮式气管切开术,1990年Schachner采用气管撑开器,代替连串式扩张器。历史上曾先后应用于临床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方法有三种:即Ciaglia法(用多个或单个扩张器)、Portex法(用专用扩张钳)和Fantoni法(经咽部气管切开)。Portex法气管切开术,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成为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气管切开方法[2]。
Vigliaroli等[3]对150例危重病人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没有发生与PDT相关的死亡,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远远低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18.9%。PDT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气管导管移位、皮下气肿、气管损伤及窒息,最严重者为致死性大出血及心搏骤停。有文献报道,晚期并发症有嗓音改变及气管狭窄[4、5]。
3.2 PDT需关注的问题 本组资料显示PDT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但实践中亦有教训和经验值得注意:1)寻找气管不顺利:本组有4例病人术中穿刺气管不顺利。用普通注射器穿刺时可准确找到气管,但更换带有套管针的注射器后穿刺气管困难。2)术中出血:本组中有3例出现术中大出血,经积极止血,效果不佳,被迫改为OT。3)气管套管置入困难:主要原因是皮肤切口过小、气管套管置入方向不正确。4)损伤气管后壁出现气管食管瘘:本组病人未见此并发症,但有文献报道发生此情况[6-8]。5)皮肤切口过大:本组中有2例因切口过大,导致气管套管固定困难,容易脱出;为防止气管套管脱出,予以缝合加固,5d后拆线,气管套管固定良好。
3.3 体会 1)术中出血是PDT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术者在术中选穿刺点不当所致。气管切口不宜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Oshinlky报道[9]:成人无名动脉上端至环状软骨为5.54-6.11cm,如果气管切开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气管套管可能直接接触无名动脉导致血管壁损伤。选择穿刺点时要避开重要的结构,如甲状腺峡部。对于少量出血,当置入气管成套管后,由于皮肤和颈前组织的弹性回缩,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出血可自动停止。2)气管切开位置应尽量靠近环状软骨,此部位气管较为固定,皮肤、皮下组织较薄,易于穿刺,不容易损伤甲状腺峡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固定皮肤和气管,防止滑动;对于带有气管导管的病人,要将气管插管退至环状软骨以上(约距门齿18-19cm处),否则均可导致穿刺失败。3)穿刺针在穿刺时不宜过深,要向足侧倾斜45度,防止穿刺气管损伤食管。扩张钳沿导丝扩张气管前组织时深度要适度,手法不可粗暴,过深或手法粗暴可导致气管后壁损伤,引起气管食管瘘。必要时可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操作,以避免此类并发症。4)气切套管置入困难的常见原因有:经口/鼻气管插管退出距离不够、皮肤切口过小、气管前壁扩张不充分、导丝误入气管前间隙等,要注意避免,尤其要注意体会穿刺针进入气管的深度。5)皮肤切口不可过大,在行气管切开术前要先目测气切套管的直径,皮肤切口较套管直径略大3-4mm即可。皮肤切口小可防止出血、感染及套管异位等并发症,较小横切口愈合疤痕较小、美观。
3.4 综上所述,PDT具有相对创伤少、感染率低、切口美观、操作迅速、操作者可控制全过程。是一项较简便实用的床旁操作性开放气道技术。一般ICU医生经进培训,在有助手帮忙下均能完成。术者应熟练掌握传统气管切开、颈前局部解剖结构、气管插管术和气道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学者提出:PDT目前尚不应完全取代OT,在进行PDT的同时,也应具备实施OT的条件和能力,若PDT失败,可迅速改行OT。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气管切开术,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0]。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2 王小文、赵松、陈秀凯,等. 重新评价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107-108.
3 Vigliaroli L,de Vivo P,Mione C,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Ciaglia’s percutanous tracheostomy[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1999,256(8):426-428.
4 马爽、王世富、尹辛大.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2004,6(7):960.
5 孟清利、王去辉.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30例临床应用的再评价[J]. 中国医师杂志,2006,29(8内科版):67.
6 余奕军、莫蓓.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99-700.
7 周峰、高伟. 床旁纤支镜引导下经皮单布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60例临床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2):63-.
8 凌平、陈晋、张清涛.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3):306-308.
9 Oshinlky AE. 气管切开术后无名动脉破裂的解剖学基础[J]. 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1990,14(1):59-61.
10 刘巍、郑涛、朱世宏,等,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