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24:28
文档

2021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7我们的衣食之源8这些东西哪里来9生活离不开他们单元复习与测试7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7我们的衣食之源8这些东西哪里来9生活离不开他们单元复习与测试7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
7 我们的衣食之源
8 这些东西哪里来
9 生活离不开他们
单元复习与测试
7 我们的衣食之源

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

   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

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餐桌上有什么?它们从哪来?而是教师巧妙以聊天、谈话的形式开课引入“老师想知道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它们从哪来?”“谁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电教资源

我将教材中农业的分类,制成课件,还亲自录制了超市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的加工品,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等,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在大屏幕上显示,既直观、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你在超市还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你知道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从哪儿来的?”“除了吃的离不开农业,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业?”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超市、农贸市场,分组搜集蔬菜、粮食、禽蛋、肉类、水果等农产品,搜集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包装袋,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农产品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预设、关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

8 这些东西哪里来

《这些东西哪里来》是主要是通过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各地,我国已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大国不强、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症结在于创新能力的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升,因此中国不能仅仅满足于“中国制造”,更要追求“中国创造”。知道我国在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科技的发展不断迸发创新活力,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1、深刻把握文本信息,依据文本设计问题,并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运用大数据并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时,结合数据资料谈感受,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时间,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通过讲述、交流、合作、讨论、汇报、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制造”和“创造”的联系和区别。

9 生活离不开他们

本节课的内容大多比较形象,学生易于理解,讲授中能够较好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体会——播放清洁工清扫街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清洁工的艰辛,并让学生谈谈体会。”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积极性很高。第二个活动是“体验活动——让学生表演短剧,模拟不同职业人们劳动时的动作,体验他们劳动的艰辛。”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短剧,亲身体验厨师炒菜的动作和快递员搬运快递的动作,体会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和不易。第三个活动是“感恩活动——让学生把感恩的话写到感恩卡上,懂得尊重和感谢劳动者,学会感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并把自己想对劳动者说的话表达了出来。

这节课也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比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评价。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考没有受到赞赏。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从“了解体会劳动者的艰辛”过渡到“体验劳动者的艰辛”时比较生硬,应该很自然地过渡到这个环节。

3.课堂语言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要用更简易化、生动化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喜欢听课,爱上课堂。

4.课堂组织手段要多样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表扬,赞赏每一位学生。可以从学生坐姿、回答问题等提出表扬,还可以从小组合作和竞争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提高自身的素养。上课的动作、手势、表情、板书等都需要继续学习,今后多提升自己,做到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走近学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备教材”到“备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他们能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道德教育。

文档

2021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7我们的衣食之源8这些东西哪里来9生活离不开他们单元复习与测试7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