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一)填空题
1.一篇新闻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
2.《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家。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剧烈的社会变动。
4.《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这派代表,并称“苏辛”。
6.《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王摩诘文集》传世。
7.《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
8.《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9.《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10.《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11.《〈孟子〉二章》的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以“孔孟”并提,被称为“亚圣”。
12.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朝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体裁)通史。
13.陶渊明,东晋(朝代)诗人、辞赋家。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1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15.《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为“唐宋家”之一。
(二)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
A.《三峡》——东晋——郦道元
B.《背影》——现代——朱自清
C.《中国石拱桥》——当代——茅以升
D.《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鲁迅、朱自清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憧憬和崇高的理想。
B.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C.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
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D.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水经注》。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其中《藤野先生》就选自《朝花夕拾》。
B.《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
C.《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洛阳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D.《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解析:C.“洛阳”应改为“开封汴京”。)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B.《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野望》《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赤壁》都是唐诗,且都是律诗。
D.《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又名《细柳营》。
(解析:C.《赤壁》是绝句。)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
C.《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以小品书札见长,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
D.《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事理说明文。
(解析:D.《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二、名著阅读。
(一)《红星照耀中国》
1.1937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问世,立即轰动世界,畅销海内外,并多次翻译再版。
2.《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对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的历程起到了巨大作用。
3.名著阅读。
埃德加·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发动者是谁?
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发动者是张学良、杨虎城。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其结果怎样?
动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答联共抗日、抗日、救亡、救国、爱国等均可)。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后,派谁去谈判?其最终的解决方案在当时有何意义?
派周恩来去谈判。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名著阅读。
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人生还。
(1)选段主要描写的是红军过大草地的情况。
(2)从上述选段中,我们发现红军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①自然环境恶劣:大雨连绵不断,沼泽多;②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柴火,只能吃青稞和野菜;没有帐篷;③敌人的追剿。
5.名著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他们的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1)“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2)从上述语段中,可以看出“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有什么意义?
①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②让百姓真正了解了红军,不再感到害怕;③解释了土地的目的和抗日;④让更多的人参加了红军,充实了行列。
(二)《昆虫记》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国籍)昆虫学家法布尔(人名),他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多星期;蟋蟀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
3.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4.名著阅读。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1)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2)本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螳螂准备捕食蝗虫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机警从容的特点。
5.名著阅读。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瓢虫。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作“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对瓢虫鞘翅颜色的描写,细致入微;“吓退”一词对其颜色作用的描写更是充满幽默感。
期末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 (1~5题 21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7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bì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chénɡ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①嫩竹(nèn) ②贮满(zh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bì碧波 ②chénɡ承前启后
3.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4分)
日前,①100余名左右小主持人、记者来到消防大队,参加消防知识培训活动。他们从消防队员生动形象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消防知识,②初步了解了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工具的操作方法。此外,消防队员还特意组织了“火灾逃生”模拟演练活动。③通过演练活动,使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消防逃生技能。
(1)第①句,修改方法:删掉“左右”。
(2)第③句,修改方法:删掉“通过”或“使”。
4.下面题字中属于隶书的一幅是(D) (3分)
5.阅读下列表格,说说你的探究结果。(3分)
中国民众出境人数统计
年份
类别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城镇居民 | 7 900万次 | 9 210万次 | 9 600万次 |
农村居民 | 1 250万次 | 2 520万次 | 3 700万次 |
第二部分 (6~21题 49分)
一、(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6~7题。(6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中的“渐”和“才”用得好,请选择其中一个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示例】“渐”的意思是“逐渐”,体现出春花越来越迷人好看及春花逐渐增多的趋势,体现出早春的生机勃勃。
7.对上面的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同是写春天,《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之景,《浣溪沙》写的是暮春景象。
B.“暖树”是指向阳的树,“香径”是指落有花瓣的小路。
C.“新燕啄春泥”体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似曾相识”表现出看到归燕的亲切。两首诗词都抒写了作者对春天燕子的喜爱。
D.“最爱湖东行不足”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小园香径独徘徊”则抒发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2题。(14分)
吴既赦越
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①赦:赦免。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3分)
折 节 下 贤 人/厚 遇 宾 客/振 贫 吊 死/与 百 姓 同 其 劳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吴既赦越 既:已经
(2)乃苦身焦思 乃:于是,就
(3)身自耕作 身:亲身,亲自
(4)衣不重采 重:重视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卧薪尝胆
12.阅读选文,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说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示例】忧患意识可以是忧国忧民,也可以是忧己忧家,它来自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分)生活中有可以预知的事,也有不可预知的事,有了忧患意识,就可以未雨绸缪,从而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2分)
附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自己织布做衣服穿。他吃的每顿饭里都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作。最后终于灭了吴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5题。(10分)
花椒——从后宫到厨房
在现代汉语里与“椒”有关的东西不少,辣椒、胡椒、花椒,还有随着热播宫廷剧火起来的“椒房”。而椒房实非新词,《汉官仪》中记载:“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汉代著名宫殿群未央宫中皇后所住之处就称为“椒房殿”。再后来,椒房一词逐渐演化为后宫嫔妃的居所及嫔妃们的代名词。甄嬛娘娘便是以得到了“椒房之宠”昭告她获得了皇上的专宠和偏爱。
椒者,花椒也。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了对花椒的记录和使用的历史,但花椒的人工种植直到两晋时期才开始发展,而将花椒作为一种的基本调味品,则是清代以后的事。
时至今日,我国的花椒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长时间的杂交、选育和地域影响,使得今天的花椒衍生出了极多的品系:如大红袍、汉源椒、茂汶椒、凤椒、伏椒等。
因为花椒全株具有芳香的特征,在先秦时期人们便用它来敬神祭祖,同时也拿来寓意美好幸福的生活。直到两汉时期,花椒的种种功能运用体系才被完整开发。作为药物,花椒被认为是济世良药,可散风寒祛风湿,还可用来治疗很多疾病,即使在今天,花椒也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的香辛类药物。作为香料,花椒被用来祭祀、殉葬和装饰家居,未央宫内皇后居所椒房殿便运用了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传说这样除了能改善居室气味,还能起到建筑防虫的效果。花椒不但闻起来辛麻,吃起来也是既麻且辣,且无论哪种花椒,其最核心的味道必定是麻味。相对而言,我国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种强烈而刺激的麻味,但这并不影响花椒作为调料在这些地区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宋朝以前,加了花椒的食品被认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如《蛮书》记载:“取生鹅治如脍法,方寸切之,和生胡瓜子及椒榝啖之,谓之鹅阙,土俗以为上味。”而麻辣火锅、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椒盐排骨、青椒童子鸡……这些菜式也是因为有了花椒的浓厚味道才显得独特而精彩。
将花椒的麻味和香味巧妙地运用于烹饪,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烹饪多样性的一个伟大贡献吧。试想,你在重庆吃火锅,如果没有满盆的花椒构成麻、辣、香的主味,那样的汤底对顾客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1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关于花椒的知识。(3分)
文章从历史发展(1分)、栽培品系(1分)、功能用途(1分)三个方面介绍了关于花椒的知识。
14.两汉以后,人们开发了花椒的哪些功能?请你就其中的一种功能简述其特点。(4分)
功能:可作为药物,可作为香料,可作为调料。(2分) 特点:作为药物,可散风寒祛风湿,治疗多种疾病;作为香料,可祭祀、殉葬和装饰家居;作为调料,味麻且辣,入菜提味。(2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3分)
A.文章以热播宫廷剧开篇,其作用是:贴近人们生活,引出说明对象,突出花椒的特点和作用,给本文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B.最后一段“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烹饪多样性的一个伟大贡献吧”一句中“在某种程度上”表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引用《蛮书》中的相关记载,不但介绍了花椒作为调料入菜由来已久,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虽然我国北部、东部地区的多不喜欢麻味,但花椒仍在这些地区广泛使用。
(解析:A项以热播宫廷剧开篇的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出说明对象,同时突出花椒历史悠久的特点。)
四、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回答16~17题。(5分)
16.“西安事变”后派谁去谈判?该事件的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3分)
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7.《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简述原因。(2分)
因为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14分)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冷,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8.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激愤恼恨→胆怯疑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
19.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
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2分)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1分)
20.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1分)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1分)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1分)
21.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4分)
【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4分。体现雪景,语句优美即可)
第三部分 (22题 50分)
22.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不得抄袭。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