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通过平时的语文学习有了初步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德育渗透目标:
1、让学生去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并能去而爱着美丽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六、完成教学目标、德育渗透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6、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采取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7、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8、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 学 进 度 表 | |||
周次 | 起 止 时 间 | 教 学 内 容 | 备 注 |
1 | 8.30—9.5 | 声律启蒙(一) | |
2 | 9.6—9.12 | 声律启蒙(二) | 教师节 |
3 | 9.13—9.19 | 声律启蒙(三) | |
4 | 9.20—9.26 | 《笠翁对韵》 | |
5 | 9.27—10.3 | 国庆节 | |
6 | 10.4—10.10 | 登金陵凤凰台 | |
7 | 10.11—4.17 | 古诗两首 | |
8 | 10.1—10.24 | 古诗两首 | |
9 | 10.2—10.31 | 古诗两首 | |
10 | 11.1—11.7 | 对联 | |
11 | 11.8—11.14 | 期中检测 | |
12 | 11.1—11.21 | 谜语 | |
13 | 11.2—11.28 | 谚语与歇后语 | |
14 | 11.29—12.5 | 北京 | |
15 | 12.6—12.12 | 西安 | |
16 | 12.1—12.19 | 杭州 | |
17 | 12.2—12.26 | 南京 | |
18 | 12.27—1.2 | 洛阳与开封 | 元旦 |
19 | 1.3—1.9 | 寻访古都 | |
20 | 1.10—16 | ||
21 | 1.1—1.23 | 期末检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