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认识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4.了解地域分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
3.自主学习,读图分析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及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2.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2.将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然风景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2.土壤的形成受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生 (回答)
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
2.受到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差异。如东北平原的黑土、黄土高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地区的红壤等。
师 不同的土壤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 对,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
板 书: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推进新课
投影:
图片
干枯了的胡杨林 椰子树 雪莲 荷花
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
师 谁来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生 胡杨林生长在干旱地区,我国的胡杨林主要在西北地区;椰子树是热带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雪莲生长在寒冷、土质贫瘠的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天山;荷花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水湿环境中。
板 书: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师 这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理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投影:
“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
师 (提问)
1.地球陆地表层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类型?
2.图中大箭头所指示的各是哪一种典型自然地带?
3.在各自然带内部是否还存在着差异,举例说明。
生(自主探究)
1.地球陆地表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箭头所指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热带草原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有热带草原、热带稀树等景观的差异。
师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如地球陆地表层的主要自然带的差异;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如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草原景观是有差异的,非洲热带草原上是高大的波巴布树,大洋洲是桉树,南美洲是纺锤树。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还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板 书: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将全班同学分三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老师在屏幕上投影各小组的任务)
投影:
A组:
1.如果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沿途自然景观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3.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什么?
B组:
1.分别沿两条路线依次找出自然带:(1)在我国沿北纬40°纬线,从沿海向内陆;(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5°N向东到中亚。
2.引起上述两条路线自然带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干湿地带分异在什么地区表现最明显?
C组: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存在什么差异?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师 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请你们谈谈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讨论结果。A组同学先来回答。
生 从海南岛到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依次为: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原因是从海南岛到漠河,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以热量为主。
师 纬度地带分异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不同的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影响。
下面再来看B组同学的讨论结果。
生1.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5°N向东到中亚,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这两条路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由多到少。
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
师 (提问)
1.纬度地带分异,为什么在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2.干湿度地带分异,为什么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 1.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2.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面积辽阔的海洋。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教师投影表格内容,提示学生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回答)
投影:
列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 自然带分布特征 |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 分布 地区 | 举例 | 共性 | ||
更替方向 | 延伸 方向 | 分异 基础 | 影响 因素 | 都是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 纬线 方向 | 热量 | 纬度 位置 | 低、高纬度地区 | 非洲沿20°E经线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 经线 方向 | 水分 | 海陆 位置 | 中纬度地区 | 亚欧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
投影:
“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图”
师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山麓地带生长着什么植被?
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 这说明珠穆朗玛峰位于什么热量带?
生 亚热带。
师 随着山体的升高,南坡依次出现了哪些自然带?
生 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寒性灌丛草甸带—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寒冻冰碛地衣带—高山冰雪带。
师 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水热组合的变化引起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师 这种垂直方向的演变规律和我们上面学过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极为相似?
生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投影:
“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图”
师 该图显示温带地区的高山自然景观与纬度地带分异有怎样的关系?
生 温带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从温带到寒带所看到的景观有些相似。
师 这两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生 不完全相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由于纬度的变化导致了热量的变化,而垂直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热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师 出现垂直分异的山区处在一定的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上,必然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因而垂直分异与纬度分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正如下面这句话:“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自然带垂直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所出现的水平自然带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师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和发育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都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师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珠峰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问题探究)
1.北坡的基带是什么自然带?
2.珠峰南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
生1.北坡的基带是高原寒性半干旱草原带。
2.南侧山麓的海拔低,在2000米以下,而北侧山麓海拔高度达4000米;南侧年降水量多,为2000~2500 mm,年均温高,为10~15 ℃;北侧年降水量少,仅有200~300 mm,年均温较低,为3~4 ℃;南侧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北侧处于背风坡;南侧处于阳坡,北侧处在阴坡,南侧光热条件优于北坡。
师 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还有哪些原因?
生 北坡相对高度小,而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南坡较大。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师 以上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同学们能否用一幅简略图表示出这些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呢?
生 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
师 (归纳)
投影:
师 除了上述较大尺度的地域分异外,还存在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
生 阅读教材“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
师 华北平原的地貌存在哪些差异?各地貌单元在哪些方面存在地方性差异?
生 (回答)从山麓到滨海依次为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的低洼区;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土壤肥力等方面均有差异。
师 洪积—冲积平原,又称缓斜平原,位于平原的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水质好,水量丰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这里河流密度较大,有缓丘和洼地,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地势极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只能生长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
师 地方性分异有什么规律吗?
生 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师 阅读教材P82,回答什么是有序性和重复性。
生 有序性是指在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重复性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一个小区域的重复出现。
师 什么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还有哪些?
生 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异。
师 谁能举例说明?
生 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请大家用一幅简略图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探究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开始对青藏高原东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质、地貌、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进行了多学科、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月,该峡谷被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该峡谷长504.6千米,平均深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坡降为
9.14‰,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大峡谷是天然水汽通道,这里出现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这里冰川与森林相连,是奇特的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多学科的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
1.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其原因是什么?
2.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大峡谷水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过程、方法: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探究结果:将讨论的结果写成一篇小论文,班内交流。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2.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生 (回答)
1.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2.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推进新课
师 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师
投影:
师 读图说出中纬度东岸自然带的类型。
生 在中纬度东岸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 中纬度西岸自然带随纬度由低到高如何变化?
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 亚热带东西两岸自然带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生 不一样。亚热带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 气候类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 讨论后回答。
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如下图)
投影:
师 亚热带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有何不同?
生 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投影: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油橄榄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樟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特征,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
师 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形特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师 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避免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 每一个自然带都具有相应的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和代表性土壤。其中,气候是最基本的要素和因素,植被是最显著的标志。
投影:
图表:
纬度带 | 自然带 | 构成要素 | ||
气候类型 | 典型植被 | 典型土壤 | ||
低纬度 | 热带雨林带 | 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雨林 | 砖红壤 |
热带季雨林带 | 热带季风气候 | 热带季雨林 | 砖红壤性红壤 | |
热带疏林草原带 |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草原 | 燥红土 | |
热带荒漠带 | 热带沙漠气候 | 热带荒漠 | 荒漠土 | |
中纬度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地中海气候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褐土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季风性湿润气候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红壤 |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 海洋性气候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棕壤、褐土 | |
温带草原带 | 温带性气候 | 温带草原 | 黑钙土 | |
温带荒漠带 | 温带性气候 | 温带荒漠 | 荒漠土 | |
高纬度 | 亚寒带针叶林带 | 温带性气候或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亚寒带针叶林 | 灰化土 |
寒带苔原带 | 寒带苔原气候 | 苔原 | 冰沼土 | |
极地冰原带 | 寒带冰原气候 | 冰雪裸地 | 未发育 |
为什么根据植物群落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生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合作探究)
师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森林自然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分类、植被特征等。
投影:
表格
自然带类型 | 分布地区 | 气候特征 | 分类 | 植物 |
森林自然带 |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 降水量较少 | 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 | 以森林为主 |
草原自然带 |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 | 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 | 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 以草本植物为主 |
荒漠自然带 | 干旱地区 | 降水量稀少(少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 | 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 数量很少的旱生小乔木、苗木或仙人掌类植物 |
师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
生 (总结回答)
1.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方的作物熟制有很大的差异,由北方的一年一熟向南过渡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一年三熟。
2.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北方是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南方则以水田为主,农作物种类也有很大的不同。
3.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从华北到东北,河流的结冰期变长。
师 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师 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为了建设“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根据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种建议合理吗?
生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的草类为主。常绿阔叶树种适应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因而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 对。在生态建设中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课堂小结
以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要认真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植物生长与环境
探究内容: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密切相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越大,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越大。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面积最大,草原次之,荒漠植被最小。因此,在生长速度上,森林快于草原,草原快于荒漠植被。在蒸发量上,森林高于草原,草原高于荒漠植被。在水分充足的地区,依靠生长速度优势,森林植被取代了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而在水分缺乏的地区,依靠耗水量少的优势,荒漠植被成为适应环境的成功者。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结合上文回答哪种主张比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探究过程、方法: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将讨论结果班内交流,各小组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1.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 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岩石标本、课件、相关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采集岩石标本,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
投影: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生 地核、地幔、地壳。
师 很好。你知道吗?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国的宝岛在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白垩纪(1亿年前),与祖国是连为一体的。当今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板 书:
第二章 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推进新课
师 (课件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了解氧、硅、铝、铁等主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然后指图强调)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 生 阅读教材P30第一段文字。
板 书: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师 么是矿物?矿物就是矿产吗?
生 物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不是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
师 回答得很好。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矿物在地球上分布十分广泛,到处可以看到,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 (列举回答)我们吃的盐,用的石油、天然气、黄金、镁矿石等。
师 很好。矿物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大多数矿物以什么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呢?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什么?
生 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是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师 正确。矿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几十种,请阅读教材的小栏目“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
师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哪些?
生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可进一步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
师 对,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石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磷石等。关于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三类岩石,我们将在下面重点学习。
你能辨认出是哪一种矿物吗?
课件展示:
常见的矿物
生 石英、金刚石、方解石。
师 非常好。能告诉同学们你辨认的根据是什么吗?
生 形态、颜色、透明度、光泽等。
师 (强调)不同的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相同。刚才我们看到的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它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用途广泛,如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英(二氧化硅)。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投影:
学生用约1分钟的时间速读表格,了解常见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
莫式硬度计(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简表
矿物名称 | 等级 | 简要说明 |
滑石 | 1 | 多为乳白色块状,指甲能轻易地在其上划出痕迹 |
石膏 | 2 | 多呈白色束状集合性晶体,指甲能较容易地划出痕迹 |
方解石 | 3 | 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晶体,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 |
萤石 | 4 | 常为多种颜色的半透明晶体,小刀可以轻易地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
磷灰石 | 5 | 小刀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
长石 | 6 | 一般小刀很难刻划,但玻璃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
石英 | 7 | 能够在玻璃和普通钢铁上刻划出痕迹 |
黄玉 | 8 |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石英上刻划出痕迹 |
刚玉 | 9 |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 |
金刚石 | 10 | 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 |
甲组: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Fe3O4)与赤铁矿(Fe2O3)。
乙组:实验二,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常见矿物,你如何将它们快速地区别开来?
(学生分组活动,合作讨论、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
甲、乙两组代表回答:
甲组:①从颜色上来看,磁铁矿是黑色,赤铁矿是红褐色。
②从对磁铁有反应上看,磁铁矿可以被磁化,赤铁矿不能被磁化。
乙组:从颜色、形状、硬度等方面可以将它们快速区别开来。
师 你们的结论很正确,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整合知识:
(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板 书:
(二)岩石
生 展示课前采集到的岩石标本,学生传看、观察。
师 谢谢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岩石标本,自然界中的岩石种类很多,形态各异,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大家先来欣赏老师搜集到的岩石标本。
(展示三大类岩石标本,并用多媒体展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
投影:
师 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实际的标本,及刚才看到的图片,完成下表。
投影:
岩石种类 | 成因 | 常见岩石 | 主要特征 |
岩浆岩 | |||
沉积岩 | |||
变质岩 |
师指导学生,并检查做题情况。
投影:
岩石类型 | 成因 | 常见岩石 | 主要特征 |
岩浆岩 | 岩浆活动 | 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 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等构造 |
沉积岩 | 外力作用 | 石灰岩、砂岩、页岩 |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
变质岩 | 变质作用 |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 具有片理结构,重结晶作用明显 |
课件显示:
岩浆岩的形成动画
师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许多著名山岭,如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多由花岗岩组成;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流纹岩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分布很广。玄武岩多气孔,这是识别玄武岩的重要标志,玄武岩分布广泛,海洋几乎全部为它所盖。
课件显示:
沉积岩和化石的形成模拟动画
岩层示意图
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
师 仔细观察动画,了解沉积层岩的形成过程,思考并回答:
(1)沉积岩有哪些突出的特征?
(2)什么是化石?形成化石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1)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足迹等的总称。
形成化石的主要条件: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碳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师 (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根据岩层和化石可以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如: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因此,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的历史。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形成的沉积岩也不同。常见的沉积岩有哪些?
投影:
生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师 回答得很好。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先的结构成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投影: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师 变质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 高温、高压的作用下。
师 正确。常见的变质岩是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来的?
生 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石英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
师 回答得不错。地壳的物质组成学完了,这部分内容你掌握了吗?
投影:
(学生单独回答)
1.读“岩浆岩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处常见的岩石是:① ,② 。
(2)就形成条件的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区别?
2.作为重要建筑和装饰材料的花岗石和大理石在成因上分别属于 岩和 岩。
参:1.(1)侵入岩 喷出岩
(2)从形成条件上来看,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逐渐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而成的。从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一般分布在地下,喷出岩分布在地表。
2.岩浆 变质
(承转)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5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5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板 书: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师 什么是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
生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师 不错。地质循环有哪些影响?
生 在地质循环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地质循环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形态,使地表形态变得丰富多彩。
师 对。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有些高山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则隆起成为高山。如: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循环使得地壳表面形态不断变化,那么组成地壳的岩石也会相互转化吗?
生 会。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石灰岩、页岩、砂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它们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变质岩,这说明岩石是可以转化的。
师 回答得很好。那么三大岩石是怎样转化的呢?
板 书:
(二)岩石的转化
课件显示:
“三类岩石转化循环图”
生 结合教材P33~34的文字,认真观看动画,并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单独回答问题。
师 请同学们说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生1岩浆岩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师 回答得很好!大家看动画,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外力作用下,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师 已经生成的岩石,又是如何形成变质岩的呢?
生2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师 不错。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地壳中的岩石就这样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中。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岩石转化循环动画,绘制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同桌之间协作,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
可能有:
课件显示:
图①
图②
图③
师 同学们画得很好,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尽可能画出更多的图来。
投影:
完成图中内容:
(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岩浆和三大岩石的名称。
(2)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 ;
B ;
C ;
D 。
(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参:(1)左:上是岩浆岩,下是岩浆;右:上是沉积岩,下是变质岩。
(2)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
课堂小结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岩石类型及成因
探究内容:
1.你所居住的地区有几种岩石?岩石的名称是什么?辨认它是三类岩石中的哪一种?该岩石由什么矿物集合而成?
2.观察岩层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
探究过程、方法:分组调查或实地考查、查阅资料、网络查询等。
探究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同学间互相交流。
代表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