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串联电路:U与R成正比,。 P与R成正比,。
2、并联电路:I与R成反比,。 P与R成反比,。
3、总电阻估算原则:电阻串联时,大的为主;电阻并联时,小的为主。
4、当有N个完全相同的电阻R并联时,总电阻为
5、路端电压(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纯电阻时。
6、画等效电路的办法:始于一点,止于一点,盯住一点,步步为营。
7、右图中,两侧电阻相等时总电阻最大。
8、纯电阻电路,内、外电路阻值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
9、当两个电阻分别接同一电源,满足R1 R2 = r2 时,输出功率相等,即P1 = P2。
10、处理滑动变阻器的功率变化问题,往往将滑动变阻器之外的电阻等效为新电源的内阻。(这样满足外阻从零开始,可以按照P-R图像分析)
11、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
12、动态电路分析:
①程序法:在闭合电路里,某一支路的电阻增大(或减小),一定会导致总电阻的增大(或减小),总电流的减小(或增大),路端电压的增大(或减小)。
②结论法:纯电阻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增大时,它两端的电压也增大,流经它的电流减小。
“串反”与该增大电阻串联的用电器两端电压减小,流经电流增大;
“并同”与该增大电阻并联的用电器两端电压增大,流经电流减小。
13、纯电阻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增大时,它两端的电压也增大,而电路其它部分的电压减小;其电压增加量等于其它部分电压减小量之和的绝对值。反之,一个电阻减小时,它两端的电压也减小,而电路其它部分的电压增大;其电压减小量等于其它部分电压增大量之和。
14、含电容电路中,电容器是断路,电容不是电路的组成部分,仅借用与之并联部分的电压。
稳定时,与它串联的电阻是虚设,按导线处理。在电路变化时电容器有充、放电电流。
15、一个电阻串联(或并联)在干路里产生的作用大于串联(或并联)在支路中的作用。
直流电实验:
1、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时,电压表和电流表在电路中, 既是电表,又是电阻。
2、选用电压表、电流表:
① 测量值不许超过量程。
② 测量值越接近满偏值(表针偏转角度越大)误差越小,一般应大于满偏值的三分之一。
③ 电表不得小偏角使用,偏角越小,相对误差越大 。
3、选限流用的滑动变阻器:在能把电流在允许范围内的前提下选用总阻值较小的变阻器调节方便;选分压用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小的便于调节且输出电压稳定,但耗能多。
4、选用分压和限流电路:
(1)用阻值小的变阻器调节阻值大的用电器时用分压电路,调节范围才能较大。
(2)电压、电流要求“从零开始”的用分压。
(3)变阻器阻值小,限流不能保证用电器安全时用分压。
(4)变阻器阻值远远大于或远远小于被测电阻时,都选分压。
(5)分压和限流都可以用时,限流优先(能耗小)测电源E与r时必须限流法。
5、伏安法测电阻时,若Rx <,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大内偏大”; Rx >时,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小外偏小”。
待测电阻阻值范围未知时,可用试探法:①电压表明显变化时,说明电流表分压效果明显,即被测电阻是个小电阻,用电流表外接法误差小;②电流表读数明显变化时,说明电压表分流效果明显,即被测电阻是个大电阻,用电流表内接法误差小。
6、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11所示,甲法中所测得ε和r都比真实值小,ε/r测=ε测/r真;乙法中,ε测=ε真,且r测=r+rA。
7、多用表的欧姆表的选档:指针越接近R中(中值电阻)误差越小,一般应在至4范围内。
“红入黑出”。选档、换档后,经过“欧姆调零”才能进行测量。
R中 = R内 = r+R0+Rg(中值电阻等于欧姆表内阻,等于表内部电源内阻、调零电阻、电表内阻之和)
8、串联电路故障分析法:断路点两端有电压,通路两端没有电压。
9、由实验数据描点后画直线的原则:
(1)通过尽量多的点, (2)不通过的点应靠近直线,并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舍弃个别远离的点。
10、电表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电流表测电流,其读数小于不接电表时的电阻的电流;电压表测电压,其读数小于不接电压表时电阻两端的电压。
11、两电阻R1和R2串联,用同一电压表分别测它们的电压,其读数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12、远距离输电采用高压输电,电压升高至原来的n倍,输电线损失的电压减少至原来的1/n,损失的功率减少至原来的1/n2。
13、电表改装:
①改装成大电流表,且I = nIg,则需要并联一个阻值为R =的电阻
②改装成电压表,且U = nUg,则需要串联一个阻值为R = (n-1)Rg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