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43:05
文档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阅读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加点词。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由
推荐度:
导读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阅读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加点词。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由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加点词。

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

[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

2.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⑥

(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   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   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找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 课外阅读。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跟在空中撒盐。

C.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把“    ”比作“    ”和“    ”。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  )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5.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主人与食( )

(2)更为益盐( )

(3)缘有盐故( )

(4)反为其患( )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而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文言文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文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自己读书的情况,谈谈你对“读书三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与理解。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请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反的一个成 (  )

A.画饼充饥 B.画虎类犬 C.画龙点睛

[4]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人谈古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可耻 B.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重要

C.学而不厌   厌:满足 D.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随意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默而识之   如井蛙之窥天 B.心不在此   此三者缺一不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实事求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  (2) 兽见之皆走(____)

(3)子以我为不信(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是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的一类人。

[4]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整个 善良 B.通过 善于 C.整个 善于 D.整个 熟悉

[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 )

A.两个人都很专心

B.两个人都不专心

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

[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 )

A.比喻 B.对比 C.联想 D.照应

[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非然也”应读出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 )

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15.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 (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16. 阅读理解。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①,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②,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③。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④粉则太白,施朱⑤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⑥,齿如含贝⑦。”

注释:①止:与下文“退”相对,指留下。②臣里:我家乡。③东家之子:东边邻居的女儿。④著(zhuó):搽。⑤施朱:涂烟脂。⑥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⑦含贝:比喻牙齿整齐洁白。

[1]上文哪些语句影响到课文《白鹭》作者的遣词造句?请用“________”画出来。

[2]找出文中的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例:(止)—(退) (____)——(____) (____)——(____)

17.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惠:________   诣: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

[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

杨氏   杨梅 杨家水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yì)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⑤仲尼⑥与君先人伯阳⑦有师资⑧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⑨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⑩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②诣:到。③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④仆:谦称。⑤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⑥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⑦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⑧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⑨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⑩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1]根据文意,可以知道“小时了了”的意思是( )。

A.小的时候很聪明 B.小的时候很迷糊 C.小的时候不怎么样

[2]孔融真的是李元礼的亲戚吗?请把他的解释改写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踧踖”是形容非常局促不安的样子。陈韪为什么会“大踧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怎样评价十岁的孔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阅读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加点词。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