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42:01
文档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dāng(      )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hóng(     )大的《故宫博物院》......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推荐度:
导读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dāng(      )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hóng(     )大的《故宫博物院》......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dāng(      )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hóng(     )大的《故宫博物院》......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推进,都会事倍功半。

B、在“课内比较学”活动中,郭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C、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4、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三峡》——《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

B.《答谢中书书》——《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5、按要求填空。(14分)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                        。(杜牧《秋夕》)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郦道元《三峡》)

③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 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

⑥《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

⑦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⑧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桥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6—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4)思欲就亭止息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两篇文章,回答9——11题  (共35分)

(一)逐  梦

                                   金红柳

    ①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伴随人的一生。梦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梦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

    ②关于梦,从古到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大脑到底是如何形成那些无拘无束的梦呢?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从生理上看,人的睡眠总是处于有规律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交替之中,梦是快波睡眠的一种表现,人在此阶段,供给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多,这时不仅呼吸加快,心跳和血压也出现波动。这说明此时人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梦就发生在这“”之际。从心理上分析,就如古人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确,梦的内容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但梦决不都是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比如,梦见从山上掉下来,可能预示着害怕失败或者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要记住梦是经过“伪装”的,现实只是梦形成的基础。

    ③梦,正是囤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广大文人志士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李白借用“忽复乘舟梦日边”,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南朝乐府《西洲曲》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感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的思乡之苦黯然销魂,也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甚至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④梦,它不仅让我们充满希望,更激发我们的斗志与追求。如今一个响亮的词汇——“”,正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A  ,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B  ,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C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大平”。

    ⑤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的向往!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世界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9.仔细阅读文段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形成的原因。(3分)

                                                                              

    10.文段②为了说明梦的形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举出两种即可)并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11.文段③中画横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12.“悲壮与豪迈”“浩然之气”“使命与责任”“一腔情怀”四个短语,是从文段④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4分)

A              B              C              D            

    13.文中说“广大文人志士更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请仿照文段③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一例(补写的句子中不得再引用文中已出现的诗词句)。(3分)

(二)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14、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3分)

15、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16、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选项字母。(3分)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17、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5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3分)

18、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5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字母),理由是:                                                           

  四、写作(50分)

 19、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戏剧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

文档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dāng(      )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hóng(     )大的《故宫博物院》......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