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41:25
文档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二、课文简析(一)轻肥【★背诵篇目】1.背景简介:
推荐度:
导读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二、课文简析(一)轻肥【★背诵篇目】1.背景简介: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 

(一) 轻肥 【★背诵篇目】

1.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奢侈生活。 

2.基本解读: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原诗】【解析】
轻肥/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fú]皆大夫,

紫绶[shòu]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léi]溢九酝[yùn],

水陆罗八珍。

果擘[bāi=掰]洞庭橘,

脍[kuài]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qú]州人食人!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接下来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3.鉴赏要点: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 花非花

1.写作背景简介: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这两句虽说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但也正说明了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白居易的其他诗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之类,更是脍炙人口。可奇怪的是这首《花非花》却在白居易的诗中别具一格,很像一首朦胧诗,诗意相当朦胧。这种情况不仅在白诗中是很少见的。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2.基本解读:

【原诗】花非花/白居易

【解析】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

  “夜半来,天明去”,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可见又不是记梦了,“梦”在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博喻。

一帘春梦几多情

——《花非花》的多重解读

这首诗诗意朦胧,但还不至于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这首诗所提供的可资解读的直观信息确实不多。全诗仅二十六个字,而且是连续用比喻的形式表现。笼罩在全诗的象征意味很浓,也就是说诗的朦胧意味多,不确定性大,因而也就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意蕴。但这也恰恰给欣赏本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再从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方面对本诗加以考查,我们约略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本诗被作者收录在“感伤”诗中。在白居易“感伤”诗中,还收录了其他一些与此诗比较接近的诗篇,如《真娘墓》中写道:“霜催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yí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再如《简简吟》中写道,“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看到诗人是在怀念某一位知己红颜,这位红颜也许在他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给他的情感带来过流连与慰藉,这对解读本诗有所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花非花》可以解作是诗人梦中忆知己。

当然,作品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了,就不再是作者所能控制得了的。由于阅读个体的经验、阅历、知识及情感经历不同,对诗歌的体验也就不同,此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抛开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就对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来说,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除了上文所说,可以把本诗解读成一首思念情人的诗外,也可以把本诗解读成一种人生感喟之诗。此种解读又可包含以下几种情况。一叹人生漂泊无依,居无定所,似花非花,似雾菲雾,美梦匆匆,转瞬即逝,无处寻觅。再叹人生短暂,如飞花,似浓雾,来匆匆,去匆匆,在这短暂的生命之河中,并不能留下些什么,去了也就去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然,作为颇有朦胧意味的诗,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只要能唤起你某种情感体验与共鸣即是好诗。白居易的《花非花》的美妙之处也许正在此吧! 

又:

《花非花》是一首禅味十足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是一首禅味十足的诗,可以说是句句是禅,字字是禅。在禅者看来,清净无为的本心,便是禅的大千世界。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尽管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但在他们,不过是那颗无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而这种外部世界物的外化,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终归于无。所以,眼中的花,不是实实在在的花;雾,也不是实实在在的雾,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这些东西,“夜半来,天明去”,瞬间即逝,无影无踪。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突如其来,毫无知觉;去的时候,“去似朝云无觅处”,不可追寻,不可捉摸,无影无踪,全归于“空无”。

解读3:

把欲望融入文字的白居易(《花非花》新解)

这首《花非花》是白居易成年后的回忆之作,回忆他处在“第二性征”时期的情形。

学过生理卫生的人都清楚“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刚刚出生的婴儿,从生殖器外形就能识别是男还是女,这就是两性之间不相同的特征,称第一性征。到了成年,男女在身体外形上的性别差异是显著的。这种差异是从青春期开始逐步形成的,就称为第二性征。例如,男性高大的身躯,粗壮的肌肉,突出的喉结,低沉的声音以及长出胡须,汗毛加重等特点;女性皮肤细腻,骨盆变宽大, 乳房隆起,声调高细等特点。 第二性征是由于性激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男性睾丸分泌的是雄激素,女性卵巢分泌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白居易这小子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了自己刚刚发育时候的懵懂,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好笑,傻乎乎地看着自己在被单上印制的地图发呆。

《花非花》这首诗应该这样理解:

由于诗人处在“第二性征”时期,有时候会在早晨醒来的时候发觉被单上湿漉漉的一片,他很好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如果是尿床的话,应该不止这么一点的面积,究竟是怎么了呢?于是,诗人就开始琢磨,就想到了昨天夜里做的梦,好像是和一个女生亲热了,但是又不记得她的模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诗人就开始对自己制造的地图敏感起来,由于次数的增多,他逐渐摸清了规律,发现自己经常在“半夜”(虚时,并不是特定的半夜)的时候会起反应,这时候自己就进入了梦乡(春梦),又见到了那位女孩,每次都是在刚想去看清楚女孩的模样的时候就会醒来(几多时),然后就会发现被单上湿漉漉的一小片。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自己病了啊?难道是自己得了大人们常说的“花柳病”?不可能,自己那是梦,又不是真实的亲热,可这湿漉漉的一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无觅处)?“遗精”现象把诗人搞得很慌张,让诗人觉得自己迷迷糊糊的,就像雾里看花似的(花非花,雾非雾),怎么都解释不透“遗精”现象,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这些事想入非非,真是奇怪啊!

解读这首诗的关键之处是诗的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中的“朝云”二字。如果不从最后一句着手,而是按照传统的解读技术从第一句开始翻译的话,就会误读诗歌,谬之千里了。更何况诗人也不见得就是按照逻辑规律来遣词排句,尤其是白居易这样的大神。

“去似朝云无觅处”中的“朝云”出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玉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巫山之女临去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在这里是用“朝云”表示男女恩爱之事。与白居易是好朋友的元稹曾在《离思五首?其四》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的“巫山”和“云”和白居易《花非花》中的“朝云”是出自同一个典故。曹雪芹曾在《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改版了《高唐赋》这一典故。 

而“来如春梦几多时”中的“春梦”泛指和性有关的梦,通常做梦者在梦中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性体验,清晰可见的春梦还可以产生性满足和性高潮,并出现梦遗(不分男女)。

白居易回忆起自己刚发育时候的趣事觉得很荒唐,自己当时可真笨,竟然不知道那(遗精)就是成熟的形象代言。为了能够表达诗人小时候对生理卫生知识的缺乏,特意地在遣词排句上下工夫,让诗的意境有了深度,让诗的本意朦胧了一些,这也符合刚发育时期的孩子的性幻想心理,这就是艺术加工!

《花非花》这首诗不但告诉我们白居易这小子是在回忆自己刚发育时期的尴尬,还告诉了我们他曾经患过“青春期综合症”,经常会想入非非,有时候还会手淫,但是他不清楚自己患的是青春期综合症,这也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正好碰上李希烈,就跟着他老妈远走江南。老爸白季庚是诗人,也做过县令,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谐,经常不回家,给幼年的白居易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他很懂事,经常安慰他妈妈,说长大了孝敬她。他妈妈听了后十分欣慰,给他取名白居易,字乐天,希望他以后能够安居乐业,天天快乐。

逃难的生活十分地艰苦,有时候,白居易跟着妈妈去讨饭,遭到一些大户人家的冷落和侮辱。

 (摘编自《推动历史的厚脸皮》作 者:窑门姜  出 版:河南文艺出版社)

3.鉴赏要点: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博喻手法的使用。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 

(三)杜陵叟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主旨) 

【原诗】【解析】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1)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2)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3)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4)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jī]尽放今年税。(5)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dié]榜乡村。(6)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juān]免恩。(7)

(1)叟:年老的男人。薄田:贫瘠的田地。(2)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3)帛:丝织品。粟:小米,也泛指谷类。(4)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弊:衰落;疲惫。(5)京畿(jī):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6)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负责管理事务。方:才,刚刚。牒(dié):文书。(7)蠲(juān):除去,免除。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接下来四句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再四句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3.鉴赏要点: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 

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四)问刘十九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2.基本解读: 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主旨)

【原诗】问刘十九/白居易

【解析】
绿蚁新醅[pēi]酒,(2)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3)

能饮一杯无?(4)

【注释】(1)刘十九:指刘轲,作者朋友,当时隐居庐山。(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3)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4)无:么,吗。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老兄!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3.鉴赏要点: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对雪》有旬“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三、[鉴赏·探究·练习]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轻肥》与《卖炭翁》二诗的特色,加深对二诗的理解。

参: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如“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写宦官的骄横之状;《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题,从“苦宫市也”略可一见。诗中对卖炭翁的外貌有描写,还写了卖炭翁的心理,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2.第二题

命题意图:诗无达诂。充分发挥想像力,探究这首诗的内涵,体会其朦胧意味,作出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要求学生掌握博喻这种表现方法,最好能联系相关材料,举出一两个例子。

参(略)

3.第三题

命题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这种剥削人民的把戏,加深对讽刺手法的理解。

参:参见“鉴赏要点”部分。

4.第四题

命题意图:学习自居易通俗小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参: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得真诚,来得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5.第五题

命题意图:理解诗中名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虽与所怀之人远隔天涯,但心意相通,充满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诗人归隐田园,忘情山水,禽雀与其毫无芥蒂,相处融洽,可见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依恋。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向往如孙、吴那样建功立业,但怀才不遇,只能郁郁独居,显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惆怅与苦闷心情。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诗人面对宦官的跋扈骄奢,不禁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江南灾民,愤激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诗人将这些一味只知升官发财却不顾百姓死活的比为如豺狼一般凶狠,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简直连禽兽都不如!表达了诗人无比愤怒之情。

文档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二、课文简析(一)轻肥【★背诵篇目】1.背景简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