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所属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完成日期: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FDI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利用FDI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引进和利用FDI的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对FDI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研究我国吸收FDI的现状特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对FDI与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利用我国2002—2010年统计资料中的时间序列数据,最后对吸收FDI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FDI,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FDI;经济增长;主要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FDI developed rapidly in every part of the world,and becomes a major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growth.china attract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FDI along with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FDI itself constitutes certain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much useful experience has been gained ,but we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this fact requir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is issu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DI in china,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em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 measures using 2002-2010 time series data.the findings of the paper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ful to attracting more FDI and developing a healthy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FDI;Economic Growth;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影响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世界经济增长率下滑,而我国的外资直接投资流入增长率上升,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自产生日起,就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直接投资成为主要的资本流动方式,也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外部资源的主要渠道。,FDI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成为时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突出的矛盾。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促进之处也有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取得迅速的增长,这与FDI大量的流入是分不开的。然而这种增长却呈现出地域的不均衡性,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而且这种态势越来越突出,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等。
1 中国FDI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1.1 中国FDI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FDI规模不断扩大,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入WTO后,高速增长的经济和日益开放的投资环境使中国作为引资东道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改善,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入WTO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由渐进式、局部性的开放转为大推进式、全方位的开放。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由工业部门转向服务业部门。为适应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形势,我国相关部门调整 、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为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更加宽松、透明的环境。为配合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迎接“中国制造”时代的到来,各地方在整合地区资源、优化投资环境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各地引资的比拼也出现了逐步升级的态势。随着我国在外资、产业、竞争、区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FDI不断完善,中国近年来吸收FDI的量在整体是呈现大幅上升趋势的,中国已经是吸收外资较多的国家。中国商务部外资司(2008)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吸收的FDI达到694.68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全球第4大FDI吸收国。从吸收FDI的数据来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1999年FDI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但是2000年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明显回升,2005年出现小幅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整体发展趋势。2007年外国投资更加活跃,全年来华合同项目数达到3.7871万个,比2002年增长了10.83%;实际利用外资为747.6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41.76%。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存量2925.59亿美元。其中,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3.228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630.14亿美元。在2008年10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23.58%的大幅增长。
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不多,全年来华合同2.7406万个,比2007年减少了27.6% ;但实际利用外资为 1057.3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41.4% 。到2010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存量3172.1亿美元。
1.2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在众多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保持了近 30 年的快速增长,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 年至 2006 年,中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超过 9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8.6%,GDP 的则实际增长了约13 倍,平均增长率为达到 9.7%。而且,在投资、出口、消费拉动下,中国经济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到 2007 年,中国经济总量(GDP)已经居于世界第四位,GDP 现价总量达到24953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1.9%,创下自 1985 年之后,经济增长速度的又一高峰。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现价总量为 28095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7%,占 GDP 的比重为 11.3%;第二产业现价总量为 1213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3.4%,占 GDP 的比重为 48.6%;第三产业现价总量为 100054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2.6%,占 GDP 的比重为40.1%。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缩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重则居高不下。到2010年GDP现价总量达到299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7.1%。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现价总量为 40533.6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5.06%,占 GDP 的比重为 10.06%;第二产业现价总量为 1875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9%,占 GDP 的比重为 46.8%;第三产业现价总量为 1730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6.9%,占 GDP 的比重为43.1%。三大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重则居高不下。
2002-2010中国GDP的基本情况
年份 | 国民总收入 | 国内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工业 | 建筑业 | 第三产业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2002 | 119096 | 120333 | 16537 | 536.8 | 47431 | 65.5 | 498.9 | 9398 |
2003 | 135174 | 135823 | 17381.7 | 62436.3 | 54946 | 7490.8 | 56004.7 | 10542 |
2004 | 159587 | 159878 | 21412.7 | 73904.3 | 65210 | 8694.3 | 561.3 | 12336 |
2005 | 183619 | 184937 | 22420 | 87598.1 | 77231 | 10367.3 | 74919.3 | 14185 |
2006 | 215884 | 216314 | 24040 | 103719.5 | 91311 | 12408.6 | 88554.9 | 16500 |
2007 | 2611 | 265810 | 28627 | 125831.4 | 110535 | 15296.5 | 111352 | 20169 |
2008 | 315275 | 314045 | 33702 | 149003.4 | 130260 | 18743.2 | 131340 | 23708 |
2009 | 341402 | 340903 | 35226 | 157638.8 | 135240 | 22398.8 | 148038 | 25608 |
2010 | 403260 | 401202 | 40533.6 | 187581.4 | 160867 | 26714.4 | 173087 | 29992 |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1981年通过对全球67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规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外资流入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很少或几乎没有;第二阶段,人均GDP为400~2000美元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迅速增加,并开始少量的直接投资,争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数,且绝对值不断增大;第三阶段,人均GDP为2000~4750美元时,改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上升,增速将超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但是争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绝对值不断变小;第四阶段,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时,该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超过流入量,争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且呈增大趋势。
2 FDI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2.1 FDI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出明显的相关性,从其中增长最快的几个工业行业及这些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中可以看出,除个别行业外,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行业,其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
2.1.1 FDI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FDI通过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FDI快速提高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效速进了中国经济增长。FDI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的贡献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的增加使中国的资本积累增加;二是外资产出的增加使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这两项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效益。从增加资本投入的角度讲,2002~201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531.55亿美元,平均每年725.7亿美元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43亿美元,2010年达到1057.35亿美元。每年的FDI实际投入相当于当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7%~10%.很显然,FDI成为中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外资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2.1.2 FDI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扩张
在FDI对东道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方面,外商投资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外资进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出口规模扩张,出口结构优化以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增强。外资企业对中国进出口,尤其是出口和加工贸易的规模增长贡献巨大,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效应非常明显。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中国进出口6207.6607亿美元,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到29727.6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三。
2.1.3 FDI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同时必然将其技术转移给中国,进而会推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外国开发商和建筑商带来先进的大型施工技术与管理经验,这些必然会促进我国住宅智能水平的提高和整个行业技术进步。技术的载体有多种形式,包括专利,设计,新型产品,先进机器设备或新的工艺流程等。事实上,不管是高新技术还是低级技术,只要生产函数中的计数变量参数的微分为正,既有技术进步的贡献,这样外资所带来的技术就是有价值的。从另一角度讲,外资带给中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即给中国带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中国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正面示范效应。这也应看作是一种技术转移,进而促进了中国业界管理水平的提升。
2.1.4 FDI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FDI对我国工业部门结果发展的影响,他们结出公司正在对我国的产业结果的重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公司在华投资项目开始逐年增多。这些大型公司大多数进入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FDI在工业部门的集聚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在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对我国农业人口的转移有着很大的贡献。据统计,中国几个增长较快的行业90年代以来的增长速度与外商投资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从其中增长最快的几个工业行业及这些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中可以看出,除个别行业外,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行业,其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
2.1.5 FDI促进了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
FDI对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方面的贡献可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外资的进入扩大了中国非国有制经济的成分;二是外资进入带进了先进的市场化经营管理和商业营销模式以及全新的营销管理理念。这些市场化的因素都在悄然改变着中国的经济,促使其朝着市场化方向快速转轨。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序不断提高,去了中国的促动之外,FDI的影响从中起了难以估价的贡献作用。
2.2 FDI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中国以来吸引外资进入的一切优惠条件,提供的市场机会和相应的利益损失构成中国引进外资的主要成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2.1 引进外资也可能带来中国经济压力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而言可以看做是一种对外融资,外商投资的本金和收益最终都要流回投资的母国。其中投资收益部分从性质上讲属于东道国引进外资的(融资)成本,而且这种融资成本要比向外举债形式的融资成本更加高昂。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外商将其投资收益大部分用于再投资,汇回母国的只是其中的少部分。但是,这些收益最终是要汇回母国的。届时,中国将要承受大量资本外流的巨大压力。短期内巨额外汇资本外流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时中国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加难以承受。
2.2.2 中国的“优惠”导致的利益损失
按中国现行税制规定,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名义税率都是33%。但由于减免税优惠和费用扣除的不同,造成实际税负产生很大差别,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大约15%,相差一倍多。这种税收上的优惠待遇曾在引进外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按照经济效益法则,由于上的过于优惠,给中国也造成了数目巨大的利益损失。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外资企业每年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税金未能入库,给中国造成的利益损失相当巨大。
2.2.3 引进外资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其他负面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无一例外的是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外商往往会惯窃不利于东道国的经营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会带来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了利益损失。如技术垄断或技术“锁定”策略不利益于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进而不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减员增效策略不利于增加劳动就业;污染专家策略不利于环境保护,进而不利于中国的资源开发和生态平衡;而关联交易或价格转移策略则会直接导致中国的利益损失,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利用FDI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利用FDI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效已经十分显著。2002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1057.35亿美元,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但在利用外资金额大幅上升的同时在利用外资、引资结构和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3.1.1 超国民待遇不平等的问题
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应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但实际上我国至今仍对外资实行各种超国民待遇,惯窃“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优惠的核心是各种税收减免,同时包括在操作层面所以给予的各种特殊照顾。这种超国民待遇虽然不违背WTO规则,但在国外却是极少见的。
目前,在所得税方面,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要比外资企业高出一倍或一倍以上。尽管1994年税制改革对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实行了统一,但仍给予外资企业十多项超国民待遇的优惠。外资企业名义税率是15%,实际只有11%,在一些地方仅有7.5%;内资企业名义税率为33%,实际为22%,国有大中型企业则高达30%。对外资的税收优惠主要采取事后的直接减免方式,较少适用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如折旧备低,投资补贴等。
3.1.2 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中国为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日益巨大。在外资流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高污染产业也纷纷转过来,造成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下,一些地区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给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业和夕阳产业提供了机会。
更重要的是,由于环境标准的缺失或较低,发达国家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中国没有外资企业实力单独的环保标准。虽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不予审批,《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也做了类似的规定,但仍有不少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环境管理,引资可行性分析与审批中的漏洞,想中国转移具有较高污染的产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等,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3.1.3 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国家、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盈利高的第二产业,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房地产开发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需要巨额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投资较少。截至2007 年,外商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9 193家和408.6亿美元,占累计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的50.6% 和54.6%,从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总额的1.19%、73.27%和25.54%。
表2 2002-2007年利用外资的产业构成情况
产业 年份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第一产业 | 1.95% | 1.87% | 1.84% | 1.19% | 0.95% | 1.20% |
第二产业 | 74.84% | 73.26% | 74.98% | 74.09% | 67.45% | 57.30% |
第三产业 | 23.21% | 24.87% | 23.18% | 24.72% | 31.60% | 41.50% |
3.1.4 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差异。FDI在我国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FDI在我国东、中、西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在80%以上,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FDI高度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优惠社多因素的影,目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仍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三角,长三角和环游海湾地区。截止2005年年底,中国各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25.1亿美元,其中东部1占81.2%,中部7.6%,西部占4.5%,东北占6.7%。通过进入市场化推进速度,进出口增长率指标来戴获社会基础设施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仍然是国内投资和FDI。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5%、6.5%和8.5%。
2010地区实际利用FDI的全国的比重分布情况
地区 | 比重 |
东部 | 85% |
中部 | 6.50% |
西部 | 8.50% |
3.2利用FDI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对策
3.2.1 完善引进FDI的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大,我国应及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满足国际化发要求。一方面,统一外资立法。我国目前涉及FDI的法律有四部,即《中外合资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另外有行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文件近200多个。法律法规繁多导致外商投资者难以系统清晰地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四部外资企业法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应进行归结,能归属于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归结于国内的企业法中,把需要对外资企业进行特殊规范的将其归结到统一的外资企业法,实现外资立法的统一、规范。另一方面,健全外资并购的法律制度。由于并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进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方式,因此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有些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其中,2002年制定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在境内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特别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以及2003年3月由原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外资并购的立法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只重视绿地投资,对以兼并和收购方式进入的FDI却没有相应的立法保障,有必要建立鼓励外商投资从事兼并收购的法规。针对可能出现的公司恶意收购行为,制定《企业并购法》,可以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应对其适用“”例外原则,即允许以为由,禁止严重干扰市场秩序的并购活动。同时,司法部门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及时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对侵权行为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罚。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市场规范和竞争的国际协调。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努力,尽快使我国的竞争法规与国际接轨.
3.2.2 设立资源消耗和环境标准,促进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过去不合理的外资致使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刘翔中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与环境的破坏。甚至一些外商直接投资之名,将大量垃圾转移到中国,把这里当做垃圾处理场。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引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当前投入产出效率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出发,设立外资进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标准。要严格禁止引进那些严重污染环境而又无有效治理的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有一下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备。在甚至禁止“环境不友好的”产业和企业进入的同时,也要鼓励外资流向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比高,环境污染小的集约型工业和环保产业,鼓励外商想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业开发,国内危险废物处理置和利用以及国内高污染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领域投资。
3.2.3 积极引导FDI进入第三产业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促进服务业吸收外资和发展。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必不可少的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流通业、文化产业等,在我国都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滞后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和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FDI在金融保险业、卫生、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等部门数量比较小,所占比重也很低,而这些属于较高层次的服务业部门,在中国的发展水平明显较低。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国内的非国有也进入很少,因此行业的经营效率差,相对生产率低。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后结束过渡期并扩大服务业开放。对、电信等服务业实行全面开放;对商业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业,要在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开放;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要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国民承受能力实行有步骤开放。当然,还要注重培养服务业人才,提高服务业信息化程度和服务企业的流程管理能力,努力创造公司优先选择服务业外包承接方的各种条件,逐渐扩大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规模、深度和方式,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之,要积极引导FDI进入这些行业,以促进这些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营效率的改善。
3.2.4有重点地吸引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由于FDI在中西部地区的比重较低,国家就应有重点地促使外商到中西部投资。一方面,国家要在原有的利用FDI基础上,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产业特点,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中西部的引资。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目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即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对属于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人力和资源优势,并且符合国家产业的外资项目,国家将其列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并给予相应的优惠;为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国家优先安排一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和环保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吸引FDI,并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及相关措施的支持。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中西部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及市场潜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外商投资资源开发项目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外商投资于高质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中西部地区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可适当引进一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利用外资改造现有的老企业,形成新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开发农业的机会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要低得多,可以将利用外资的产业倾斜和地区倾斜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开发项目,促进中西部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结语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多项引进外资的优惠,诸多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国公司投资中国。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FDI在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FDI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且作用极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对于我国社会固定资本的形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大量利用FDI来发展本国经济战略的实施,主要是基于FDI本身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所考虑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量引进FDI可以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了储蓄—外汇双缺口。第二、外商投资有利于增加我国的劳动力就业。2002年末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350万人,占中国城镇劳动人口的比重约11%。第三、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从我国利用FDI的产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外资大量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原因。同时,外国直接投资还伴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外资投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第四、增加税收。据统计商务部官方网站数据显示,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226.6亿人民币,占中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5.7%;到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3487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己经达到2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力吸引FDI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500多个涉外经济法规,并且相继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加入WTO后,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三大基本法律及其实施细则为主体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引资第一大国。我国引进FDI的绝对数量是相当高的,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的FDI总额1057.4亿美元,对GDP的贡献己超过40万亿元。
参考文献
[1]孙舒平.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1期。
[2]余永定.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2期。
[3]杨丹辉.外商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改革,2004年3期。
[4]罗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
[5]张帆,郑京平.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9年第一期。
[6]常永官.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及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
[7]张卫东,熊广勒.中部地区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12)。
[8]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年。
[9]陈华亭.透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改革[J]财政与税务,2005年。
[11]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及战略调整思路[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5期。
[12]杨艳红.外贸,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研究, 2005年。
[13]赵燕.试论FDI、经济增长和发展金融市场的重要性[J]金融与经济,(2004)年。
[14]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世界经济,2004年第一期。
[15]赵普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们出版社出版,2001年。
[16]徐峰.我国外资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年。
[17]陈祥升,林枫.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7年。
[18]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
[19]《中国吸收FDI:现状、特征及对策==论文资源库》由论文资源库。
[20]《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年。
[2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2011)年。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大学四年的所有老师,正是有了他们的教导,我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