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通过胃管吸出胃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胃肠减压还可减轻腹内压,改善因膈肌抬高而导致的呼吸和循环障碍等等。临床上常常应用胃肠减压改善肠梗阻引起的腹胀、腹痛症状。
【关键词】 肠梗阻 胃肠减压 应用 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我科收治肠梗阻病人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0~85岁。所有患者中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监测生命体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衡、应用抗生素、给予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本组32例病例中非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18例。所有肠梗阻病人均进行胃肠减压。
2 目的
胃肠减压利用负压装置的原理吸出胃肠道内积气和积液,以减轻胃肠道内压力,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同时也可以根据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协助诊断,判断病情进展。
3 护理
3.1 胃肠减压的安置
3.1.1 安置前应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检查负压装置是否漏气,连接是否正确。向病人解释插管的必要性与配合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
3.1.2 患者取半坐卧位,昏迷及不能坐起的患者取平卧位,颌下铺治疗巾,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3.1.3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胃管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以免损伤食管黏膜或误入气管。插管长度适宜,测量方法可由传统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长度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为55~68 cm。插管时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如患者恶心应稍停片刻,嘱其张口呼吸,待恶心好转后继续插入。发生呛咳时应立即拔出胃管,重新置管。咽部过分敏感者,插管确有困难时可用地卡因喷雾咽部,表面麻醉后插入。
3.1.4 插管完毕应证实胃管在胃内,固定胃管,连接负压器。证实胃管在胃内的3种方法: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音。
3.2 胃肠减压的护理
3.2.1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漏气,留有一定的长管,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负压引流器应低于头部。当病人咳嗽,喷嚏时,用手固定胃管,防止胃管脱出。将负压器放入口袋吊在胸前,防止病人站立时胃管脱落。
3.2.2 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每2-4小时用注射器抽吸20ml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胃管1次。
3.2.3 胃肠减压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效果,引流是否通畅,腹胀是否减轻,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如引流出胃肠液过多应注意有无体液不足和电解质的平衡,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及时倾倒负压器内引流物,以免影响效果。胃肠吻合术者若有新鲜血液引出,可考虑吻合口出血,应立即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2.4 在胃肠减压过程中,如经胃管注入药物或液体石蜡,应停止吸引1小时。
3.2.5 每日给予雾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蜡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咽喉部疼痛。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3.2.6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
3.2.7 因胃管置入使病人感觉非常不舒服,甚至有些病人不能耐受,因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首先要为病人强调胃肠减压的目的、重要性、必要性;教会病人深呼吸;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等。
4 拔管
当病情好转,一般胃肠手术后2-3天,无明显腹胀,胃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应及时停止胃肠减压。拔管时应先将吸引装置与减压管分离,钳闭减压管,嘱病人屏气,迅速拔除减压管。胃管拔出后,擦净鼻腔分泌物及面颊部的胶布污迹,然后将用物带回,分别清洗擦净放回原处。
参 考 文 献
[1] 陈红琴.实用ICU护理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8-149.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09-212.
[3]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