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与生理成熟
(一)遗传的作用
首先对遗传、遗传素质和遗传变异进行比较。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遗传素质就是人从自己父母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在长时期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遗传物质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遗传变异。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面:
1.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没有正常人的的遗传素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以黑猩猩和无脑畸形儿为例进行分析。
2.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素质存在个别差异。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遗传的作用?”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作用,但它只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生长发育,也称心理发展。不同系统的器官,成熟的早晚和不同时期发展的速度都是不同的,但都有其规律。儿童身体发育的方向服从首尾规律和远近规律。儿童的生理成熟不是匀速前进的。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生理成熟是每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实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2.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关键期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其成熟程度恰好最适合某种行为发展的时期。列举儿童的一些行为的关键期。
遗传和生理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和物质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使儿童心理真正得到发展,还要取决于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自身的努力。
二、环境和教育
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指导儿童发展的环境。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1.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离开社会环境的作用,心理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以狼孩、豹孩以及丹尼斯在德黑兰的孤儿院的调查为例。
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以人体生长的加速现象为例。
3.环境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环境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幼儿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实践活动
儿童在社会环境中是积极的活动者,积极、主动地反映现实。儿童心理在一定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活动占有很重要地位。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只有正确组织和引导儿童参加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二节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的理论观点
一、成熟势力说
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行为主义学说
该学说强调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学习的决定和因素是外部刺激。华生提出的学习学说,本质上是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联系。他提出“刺激-反应”理论,即心理本质是行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知反应,已知反应就能推断出刺激。华生的主要观点:
1.否认遗传的作用。首先,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来自遗传。其次,机体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代表功能上的遗传;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功能如何,完全取决于环境。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首先,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提出教育万能论。第三,提出学习理论。他认为条件反射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3.重视儿童情绪的研究
斯金纳更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第一,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第二,强化的另一个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第三,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这两种强化都会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而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个正刺激的取消而减少了某个操作反应的概率。斯金纳强调积极强化的作用。第四,强调及时强化。
三、精神分析学说
该学说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产生精神病。
2.性欲阶段理论。以性感区域的变化来给人划分阶段,从婴儿期的口唇期、肛门期到青春、成年的性器期及生殖期等。这几个时期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
埃里克森建立了人格发展渐成说,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的作用很重要,人的发展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人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人物结合起来的过程。强调人格发展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四、认知发展学说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物理环境是指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指的是儿童的教育、学习、训练等社会作用和社会传递。平衡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平衡即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使同化和顺应之间相互协调达到相互平衡的过程。平衡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主体对环境的适应。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依靠感觉体验与肌肉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运用表象和词来描述外部世界,能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这阶段儿童没有“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直觉性、非逻辑性,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的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来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儿童能在具体事务或具体想象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两个标记:符号性和逻辑性。思维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思维具有了守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不但能以具体的词语,还能以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开始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运算。
这四个阶段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顺序不会颠倒,也不能省略。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四个阶段,教育可以影响发展的速度,但绝不能超越某一阶段。
五、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的主要观点:
1.强调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让学生阅读材料“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对观察学习进行分析。比较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区别。儿童在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
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行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