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5年版)》制定本考试说明。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2版·2014年8月第4次印刷)规定的教学要求。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考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一)理解与表达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提出或完善实验思路,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调查、实验、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综合运用能力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为必修1、2、3的内容。
考试内容以“生物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知道所列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
知识内容 | 要求 | |
必修1《分子与细胞》 | ||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 ||
(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3)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4)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5)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 Ⅰ Ⅱ Ⅰ Ⅱ Ⅰ | |
1—2 细胞的结构 | ||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其协调配合 (4)细胞溶胶的功能 (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 Ⅰ Ⅱ Ⅰ Ⅰ Ⅱ Ⅰ | |
1—3 细胞的代谢 | ||
(1)ATP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3)酶的本质、特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细胞呼吸 (5)光合作用 | Ⅱ Ⅱ Ⅱ Ⅱ Ⅱ | |
1—4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 ||
(1)细胞周期 (2)细胞的有丝 (3)细胞的分化 (4)细胞的全能性 (5)细胞的癌变及癌症的防治 (6)细胞的衰老、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Ⅰ Ⅱ Ⅱ Ⅱ Ⅱ Ⅰ | |
必修2《遗传与进化》 | ||
2—1 孟德尔定律 | ||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Ⅱ Ⅱ | |
2—2 染色体与遗传 | ||
(1)细胞的减数 (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3)动物的受精过程 (4)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5)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 Ⅱ Ⅱ Ⅱ Ⅱ Ⅱ | |
2—3 遗传的分子基础 | ||
(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2)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3)遗传信息的传递 (4)遗传信息的表达 | Ⅱ Ⅱ Ⅱ Ⅱ | |
2—4 生物的变异 | ||
(1)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 Ⅰ Ⅱ Ⅰ Ⅱ | |
2—5 生物的进化 | ||
(1)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2)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Ⅱ Ⅱ | |
2—6 遗传与人类健康 | ||
(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遗传咨询与优生 (3)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 Ⅰ Ⅰ Ⅰ | |
必修3《稳态与环境》 | ||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应用 | Ⅱ Ⅰ Ⅱ | |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
(1)内环境与稳态 (2)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4)大脑皮层的功能 (5)体温调节 (6)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7)血糖调节 |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Ⅱ | |
3—3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 ||
(1)非特异性防卫 (2)特异性反应 (3)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Ⅰ Ⅱ Ⅰ Ⅰ | |
3—4 种群 | ||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增长方式 (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 Ⅰ Ⅱ Ⅰ | |
3—5 群落 | ||
(1)群落的结构 (2)群落的主要类型 (3)群落演替 | Ⅰ Ⅰ Ⅰ | |
3—6 生态系统 | ||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 Ⅱ Ⅰ Ⅱ Ⅱ | |
3—7人类与环境 | ||
(1)生物圈 (2)全球人口动态 (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4)生物多样性保护 | Ⅰ Ⅰ Ⅱ Ⅰ | |
实验 | 要求 | |
4—1 《分子与细胞》 | 掌握程度参考生物学科考试说明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 |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3)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5)观察叶绿体 (6)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7)探究酶的专一性 (8)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9)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0)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观察细胞的有丝 (12)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的临时装片 | ||
4—2 《遗传与进化》 | ||
(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 (2)减数模型的制作研究 (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
4—3 《稳态与环境》 | ||
(1)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4)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
考试目标和能力要求与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学科相同。
考试范围为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2版·2014年8月第4次印刷)规定的教学要求。
考试内容以“生物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知道所列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试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生物知识内容表
知识内容 | 要求 |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
1-1微生物的利用 | 掌握程序参考理科综合生物学科考试说明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
⑴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⑵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 |
1-2酶的应用 | |
⑴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 ⑵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 | |
1-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
⑴果酒及果醋的制作 ⑵泡菜的腌制和亚盐的测定 | |
1-4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 |
植物的组织培养 |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
2—1 基因工程 | 要求 |
(1)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3)基因工程的应用 | Ⅰ Ⅱ Ⅰ |
2—2 克隆技术 | |
(1)植物的克隆 (2)动物的克隆 | Ⅰ Ⅰ |
2—3 胚胎工程 | |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2)胚胎工程及其应用 | Ⅰ Ⅰ |
2-4 生态工程 | |
(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 (2)生态工程的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Ⅰ Ⅰ |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膜蛋白参与兴奋传导和能量转化
B.物质能否出入质膜是由膜蛋白决定的
C.胰岛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肝糖元水解
D.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不改变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应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致敏原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反应
B.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C.T细胞和B细胞与抗原-MHC复合体结合而被激活
D.B细胞和T细胞可识别侵入机体的细菌而巨噬细胞不能识别
3. 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如下,已知6没有携带致病基因,且该家系中无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II2的致病基因来自I1
C.III1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D.若II3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男孩均患病
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产生于线粒体外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B.植物体内的葡萄糖是植物细胞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
C.水体的pH影响藻类的细胞呼吸而不影响光合作用
D.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多少与植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有关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甲种群的若干个体迁入乙种群并参与交配繁殖,会导致乙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D.若某大种群经历环境巨变后只有少数个体存活,当恢复到原规模时,基因频率不变
6.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素
C.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D.赤霉素和细胞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不是相互对抗的
2、非选择题部分
30.下图甲表示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因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1、2、3、4表示不同的调查段。图乙表示该河段中各营养级的部分生物种类受污染的情况。
请回答:
(1)受污河段中,若生态系统能够恢复稳态,恢复速度最快的是 号调查段。随污染的加重,将造成下游的水体 。
(2)图乙是在3号调查段进行调查的结果,图中包含的食物链属于 食物链,由于
作用导致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
(3)在4号调查段,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数量剧增,此时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之间可能会呈现上宽下窄的 ;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 调节。
(4)对该河流进行治理,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有 。
(写出2项)。
31.现有一种细菌 M , 能够合成某种酶, 并能分泌到细胞外。 为了研究其培养时间与
细胞数、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 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
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若干个培养瓶、 培养液、 细菌 M
(要求与说明: 实验仅设一组; 实验仪器、 试剂、 用具及操作不做要求; 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 1 ) 实验思路:
①
( 2 ) 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 并绘制预测的细胞数、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
变化曲线);
( 3 ) 测定总酶浓度时, 应对细胞做 _________ 处理。
32. 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等位基因B1、B2和B3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如表所示。
第32题表
基因型 | B1 B1 | B1 B2 | B1 B3 | B2 B2 | B2 B3 | B3 B3 |
表现型 | 黑色 | 黑色 | 黑色 | 灰色 | 花斑色 | 棕色 |
请回答:
(1)B1、B2和B3源自于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2)据表分析,基因B1对B2、B3为 ,B2与B3为 ,毛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
(3)若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判断某黑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个灰色雌性个体交配。如果F1有黑色和灰色个体,则该黑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判断的根据是 。
(4)若某雄性个体与某黑色雌性个体交配,F1有棕色、花斑色和黑色三种个体,则该雄性个体的表现型为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
三、自选模块
题号:17“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某工厂为了生产耐高温植酸酶饲料添加剂,开展了产该酶菌株的筛选、酶的固定化及其特性分析研究,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土壤悬液首先经80℃处理15分钟,其目的是筛选出 ① 。
(2)在无菌条件下,将经过处理的无菌悬液进行 ② ,然后涂布在含有植酸钠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到 ③ ,其周围出现透明水解圈,圈的直径大小与 ④ 强弱相关。
(3)筛选获得的菌株经鉴定后,将优良菌株进行液体扩大培养,培养时需要振荡,其主要目的是 ⑤ 。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相比,不含有的成分是 ⑥ 。
(4)在合适条件下,将提纯的植酸酶与海藻酸钠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浓度的钙离子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胶固体小球,该过程是对酸进行 ⑦ 。
A.吸附 B.包埋 C.装柱 D.洗涤
(5)温度与植酸酶相对酶活性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⑧ 。
A.测试温度中,固定化和非固定化植酸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60℃和45℃
B.测试温度范围内,固定化植酸酶的相对酶活性波动低于非固定化植酸酶
C.固定化和非固定化植酸酶相比,相对酶活性在80%以上时的温度范围较宽
D.65℃时固定化和非固定化植酸酶的相对酶活性因蛋白质变性而低于最低点
题号:18“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
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
(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后,对其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 ,培养的细胞在贴壁成长至铺满培养皿底时停止,这种现象称为 。
(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B.培养正常体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3)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 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4)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B.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加
C.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D.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外两个胚层
(5)图中重组囊胚通过 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为了提高成功率,母鼠需进行激素处理,使其 。
(6)小鼠胚胎干细胞(ES)可由囊胚的 细胞分离培养获得。
参
1-6 A B D D C C
30.(1)2 富养化(富营养化) (2)捕食 生物放大 (3)数量金字塔 正反馈
(4)封闭排污口 污水集中处理 河床清淤 建造人工湿地
31.(1)①取细菌M,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若干个含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②取其中的培养瓶,分别测定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并记录;③在培养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重复②;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见下图:
(3)破碎
32.(1)多方向性
(2)完全显性 共显性 分离
(3)B1B2 F1表现型及其比例可反映黑色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花斑色
题号:17“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1)①耐高温菌株
(2)②稀释 ③单菌落 ④植酸酶的活性
(3)⑤供氧 ⑥琼脂
(4)⑦B
(5)⑧D
题号:18“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
(1)原代培养 接触抑制
(2)D
(3)体外受精
(4)A
(5)胚胎移植 同期发情
(6)内细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