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38:08
文档

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

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1文件1.1图样目录图样目录仅收集本图册中存在的属于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件或通用件不列入图样目录,也不将其图样装入本产品的图册,否则更改图样时会漏改这些图样。1.2明细表明细表列写装入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零部件(在备注栏注明被借用产品的型号)、标准件及材料。1.3产品代号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相似零部件;不同规格的导线、垫圈、螺母等,不能共用图代号,相互间只要有一处不同,就应该有自己的代号。2机械制图2.1一般规定2.1.1字体字体高度h汉字高度h2.1.2短
推荐度:
导读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1文件1.1图样目录图样目录仅收集本图册中存在的属于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件或通用件不列入图样目录,也不将其图样装入本产品的图册,否则更改图样时会漏改这些图样。1.2明细表明细表列写装入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零部件(在备注栏注明被借用产品的型号)、标准件及材料。1.3产品代号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相似零部件;不同规格的导线、垫圈、螺母等,不能共用图代号,相互间只要有一处不同,就应该有自己的代号。2机械制图2.1一般规定2.1.1字体字体高度h汉字高度h2.1.2短
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

1文件

1.1图样目录

图样目录仅收集本图册中存在的属于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件或通用件不列入图样目录,也不将其图样装入本产品的图册,否则更改图样时会漏改这些图样。

1.2明细表

明细表列写装入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零部件(在备注栏注明被借用产品的型号)、标准件及材料。

1.3产品代号

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相似零部件;不同规格的导线、垫圈、螺母等,不能共用图代号,相互间只要有一处不同,就应该有自己的代号。

2机械制图

2.1一般规定

2.1.1字体

字体高度h

汉字高度h

2.1.2

短画线、

在0.5~2mm

2.2视图

视图标注,如图2.2.2向视图

2.2.3斜视图

视图。

所示。

线可省略不画。

2.2.4局部视图置形式配置,注。

细双折线,如图2.2.5旋转视图

2.3局部放大图2.

3.1

断面,

2.3.2

比例,如图2-7

如图2-82.3.32.3.42.4剖视图

射所得的图形称剖视图。

2.4.1剖切符号

假想将机件从某处用剖切面剖开的剖切符号(线宽1~1.5d,断开的粗实线)应尽量不与图形的轮廓线相交,在它的起、迄和转折处用相同的字母标出,但当转折处地位有限又不致引起误解时允许省略标注;两组或两组以上相交的剖切平面,其剖切符号相交处用大写字母“O”标注。

2.4.2剖面符号

剖视图的剖面区域,用间距相等并与水平成45°的一组细实线表示,并在不同视图中保持一致。这种剖面线称为剖面符号。当剖面区域的主要轮廓线与水平成45°角时,该图形的剖面线应画成与水平成30°角或60°角的平行线,或与主要轮廓线或区域的对称线成45°角的平行线。

同一机件的各个剖面区域其剖面线画法应一致,即剖面线的间隔相等、方向相同。在装配图中相邻物体的剖面线必须以不同的方向或以不同的间隔画出。同一装配图中的同一物体的剖面线在不同视图中应保持一致,即方向相同、间隔相等。

允许沿着大面积的剖面区域的轮廓画出部分剖面线。窄狭剖面区域可全部用涂黑代替剖面线,此时相邻两剖面区域之间必须留有不小于0.7mm 的间隙。

2.4.3剖视图的配置

2.4.4剖视图的标注

2.4.4.1所示。

2.4.4.2略箭头。

2.4.4.3

2.4.6剖切面的种类

2.4.6.1单一剖切面

通常用单一平面剖切机件,如图2-15a所示。也可用柱面剖切机件。采用柱面剖切机件时,剖视图按展开绘制,并在剖视图上方用“X-X展开”进行标注。

2.4.6.2旋转剖

用两相交的剖切平面(交线垂直于某一基本投影面)剖开机件的方法称为旋转剖,如图2-15b所示。采用这种方法画剖视图时,先假想按剖切位置剖开机件,然后将剖切平面剖开的结构及其有关部分旋转到与选定的投影面平行后再进行投射。在剖切平面后的其它结构一般仍按原来位置投影。当剖切后产生不完整要素时,应将此部分按不剖绘制。选择剖切面时

d.应避免不必要的视图和剖视图。

e.在不致引起误解时,应避免使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结构。

f.尽可能使用有关标准中规定的符号表达设计要求。

2.6.2.1

a.

时,

b.

c.

d.

2.6.2.2

平行细实线,如图2-26 2.6.2.3

2.6.2.4

图2-27所示。

2.6.2.5

2.6.3规定画法

2.6.

3.1

2.6.

3.22.6.3.3等按可见轮廓绘制。弹簧钢丝剖面的中心线画起。

2.6.

3.4装配图中零部件的编号

在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且一个零部件只编写一个序号;同一装配图中相同的零部件必要时应编写同样的序号,如图2-30所示;装配图中零部件的序号应与明细栏中的序号一致。零部件的编号通常有两种方法:

a.在指引线的水平线上或圆内注写序号,序号字高比该装配图中所注尺寸数字高度大一号或两号,同一装配图中编注序号的形式应一致。

b.指引线自所指部分的可见轮廓线内引出,并画一圆点。若所指部分内不便画圆点时,可在指引线末端画箭头,并指向该部分的轮廓。c.指引线可以画成折线,但只可曲折一次。

d.指引线相互不能相交;当通过有剖面线的区域时,指引线不应与剖面线平行。e.一组紧固件及装配关系清楚的零件组,可以采用公共指引线。

在平行于螺纹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螺纹牙顶圆的投影用粗实线表示,牙底圆的投影用细实线表示,在螺纹杆的倒角或倒圆部分也应画出,如图2-37a所示。

线时,齿轮一律按不剖绘制。

3尺寸注法

3.1基本原则

3.1.1机件的真实大小以图样上所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图形的大小及绘制的精度无关。3.1.2图样中的尺寸以毫米为单位时,不标注计量单位。采用其他单位时应注明相应的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

3.1.3图样中所注的尺寸为该图样所示机件最后完工尺寸,否则要另加说明。

3.1.4机件的每一个尺寸,一般只标注一次,并应标注在反映该结构最清晰的图形上。同一

的尺寸。

3.23.2.13.2.23.2.3虚线)分界线3.3尺寸线不能用其他图线代替,故不能与其它图线重合或在它们的延长线上。标注线性尺寸时,尺寸线必须与所标注的线段平行。3.4尺寸界线

尺寸界线用细实线绘制,并从图形的轮廓线、轴线、对称中心线等处引出,且不允许在引出处间留有空隙。也可直接利用轮廓线、轴线、对称中心线作为尺寸界线。

尺寸界线一般应与尺寸线垂直,必要时允许倾斜。在光滑过渡处标注尺寸时,必须将轮廓线用细实线延长,在他们的交点处引出尺寸界线。标注角度的尺寸界线应沿径向引出。标注弦长或弧长的尺寸界线应平行于该弦的垂直平

分线。当弧度较大时可沿径向引出。

3.5标注尺寸时,应尽可能使用符号和缩写词。常用的符号和缩写词见表1。

表1

如图3-20所示。

3.12.2

的公差带代号,如图3-21a

在尺寸线下方,如图3-21b

3.13计量单位

图样中的物理量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例如与力有关的单位用“N·m”、“N”、“N/m2或Pa”等,不用“kg·m”、“kg”、“kg/m2”等。

零件热处理硬度要求按“25~32HRC”的形式标注,不使用“HRC25~32”的形式标注。

百分数按“30%~80%”的形式书写,不用“30~80%”的形式书写。

温度的书写形式为“-20°C~+50°C”,“-(25±2)°C”,“15~45°C”。

一列数字间的间隔符号用逗号“,”不用顿号“、”。如某项试验的压力参数值为:

0.1,0.5,1.0,1.5,2.0Mpa。

4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4.5

4.7

所示。

4.8

如图4.9

4.10

4.11

应标注4-8a 4.12

4.13

195形位公差的标注

5.1基准要素的标注

5.1.1.基准要素

21

(表示大径)或“LD”(表示小径),如图5-17所示。

文档

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

技术制图国家相关标准摘编1文件1.1图样目录图样目录仅收集本图册中存在的属于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件或通用件不列入图样目录,也不将其图样装入本产品的图册,否则更改图样时会漏改这些图样。1.2明细表明细表列写装入本产品的专用零部件、借用零部件(在备注栏注明被借用产品的型号)、标准件及材料。1.3产品代号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相似零部件;不同规格的导线、垫圈、螺母等,不能共用图代号,相互间只要有一处不同,就应该有自己的代号。2机械制图2.1一般规定2.1.1字体字体高度h汉字高度h2.1.2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