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37:06
文档

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加强B.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D.集权制度的强化2.明清时期,背景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
推荐度:
导读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加强B.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D.集权制度的强化2.明清时期,背景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
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 

A. 封建君主的加强                    B.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D.集权制度的强化

2. 明清时期,背景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佛教思想        C.汉代儒学        D.宋明理学

3.  罗马国家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共同原因是

A. 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                     B. 平民或自由民的斗争

C. 帝国疆域扩大的需要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4. 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吐火如荼矣。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这段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

A.其核心思想是不承认的旧外交          B.平等地与一切国家建交的愿望

C. 坚决保障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7.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8. 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入土地阶级。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                 B.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

C.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D.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

9.  乔治·弗里德里希(17-1846)德国经济学家,主张理性地保护能增加国家财富的幼稚工业,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贸易。下列对其观点评价准确的是

①提出于德国四分五裂时期                 ②主张国家对经济有限干预

③其观点不符合工业化潮流                 ④对后发工业国有较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 1602年,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欧洲贵金属货币短缺

C. 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              D.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1.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第II卷(非选择题,56分)

1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既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 目

旧税率(实征银两)

新税率(银两)

进口布(每匹)

0. 3730. 100
棉纱(每担)

2. 4061. 000
出口南京丝(每担)

23. 73310. 000
茶叶(每担)

0. 4750. 250
材料三  1860 年英法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这使法国获利最大。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焦炭、条铁、生铁、钢、机器、工具、纱线、 大麻及亚麻制品的关税, 在18年l0月1日达到商品价值的 30%, 以后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据统计,世界货物出口量平均增长速度,1913年——1938年仅为0.7%,1948年——1990年为6%以上,1990年——1997年为6.7%;世界出口值占世界GDP比重,2 0世纪50年代初仅为5%,70年代初为10%,90年代初达到15%,1995年升至20%……这让全球市场依存度日益加深。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3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并病概括该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7分)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世纪中期英法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长的原因。(4分)

13.(18分)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金融、商业……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信息、金融、商业”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材料二: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性变化。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属于典型的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变化的角度归纳其转型的表现(4分)

材料三: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

(4)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两次转型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14.(18分)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根源。(5分)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2) 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材料二与材料三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2分)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内涵?(2分)

材料四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3)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9分)

 

(1) 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任意3点3分)

(2) 变化:进出口货物税率下降明显。(1分)

因素:《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制度。(2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1分)便于外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原料;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任意1点1分);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为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2分)

(3) 特点:以条约为保障;实行关税互惠(双方降低关税税率);征收关税的商品(种类)减少。(2分,打出2点即可)

背景:工业的扩展;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推行自由贸易(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欧洲各国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分)

(4) 原因: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4分)

13.(18分)

(1) 信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金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或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3分)

(2) 政治上中国的君主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压制人们思想。(3分)

(3) 经济:手工劳动变为机器生产(或工业)

政治: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4分)

(4) 变化: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或由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2分)

14.(18分)

(1) 重视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崇尚道德;崇尚理性。(任意三点3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2分)

(2) 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内涵:前者认为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后者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4分)

(3) 破:批判主义和教条主义,(2分)

立:追求民主政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度蓝图。(3分)

影响:对欧美资产阶级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法国大奠定思想基础);(2分)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1787年)(2分)

文档

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6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加强B.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D.集权制度的强化2.明清时期,背景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