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质量色谱图 书P174
在色谱/质谱分析中,某一质量(或某一质量范围)离子流强度的总和与时间(或扫描次数)的对应关系图叫质量色谱图。
2、沥青“A” 与沥青“B”NO.10 书P
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3、生物标志化合物 NO.33书P171
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s)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骨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4、焦油席NO.47书P273
焦油席(Tar mat)是指具有明显界定范围的富沥青质的石油带,是在不同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石油中沥青质相对富集的结果。
5、地球化学界面
地球化学界面又称地球化学墙,是指Eh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一边存在,不在界限另一边出现。
6、油型气和煤型气NO.42书P128
1) 油型气又称为腐泥型天然气,简称腐泥气或油型气,是由I、Ⅱ型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
2) 煤型气又称之为腐殖型天然气,简称腐殖气或煤型气,是由Ⅱ2、Ⅲ型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
7、未熟油-低熟油 书P109
未熟油-低熟油(Immature oils)是在未熟-低成熟阶段,特殊类型的生烃母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作用形成的原油,与正常成熟原油比较,其主要差别是生烃演化机理的差别。
8、甲基菲指数
甲基菲指数(MPI)是用芳烃馏分是甲基菲表示的成熟度参数。
MPI=1.5×[(3-MP)+(2-MP )]/[(P+(9-MP)+(1-MP))] 式中,P为菲,MP为甲基菲
9、生烃演化模式NO,17 书P104
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模式是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含油气盆地中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的研究,是指导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10、生物圈与有机圈NO,4 书P34 P36
生物圈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球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
有机圈是以古今生物为来源的有机质的分布、演变空间。有机圈包括生物圈。
11、腐泥型天然气NO,41 书P128
简称腐泥气或油型气。由I、Ⅱ型干酪根降解而成,这些干酪根相对富氢,以含直链及环状饱和烃为主,只含少量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易于形成腐泥型天然气和石油。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原油是由这些有机母质形成的,我国通常称之为油型气。
12、有机质成熟度NO,50书P105
有机质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地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变化规律的总和。
13、碳优势指数(CPI)NO,36 P175
碳优势指数是用以描述奇、偶数碳正构烷烃碳优势分布现象的参数。
CPI=1/2[(nC25~nC33)/ (nC24~nC32)+ (nC25~nC33) /(nC26~nC34)]
简答题
1. 与海相烃源岩比较,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有何特点?其生成产物的组成有何主要差异?
答题要点:
1)与海相烃源岩比较,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有下述几点主要差异:
(1)有机质来源的多样性;(2)有机质沉积环境的多样性;(3)有机质演化的不均衡性
2)与海相原油比较,湖相原油具有下述区别于海相原油的特点:
(1)含蜡量较高,主要为石蜡型原油,其实为石蜡-环烷型原油;
(2)链烷烃含量较高而芳烃含量较低;
(3)含硫量低;(4)微量元素组成中高镍低钒。
2. 简述油气源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NO.51 书P247 P249
油源对比的依据是:虽然石油经过运移、聚集以及继续演化,由于经受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别,或受到水洗和生物降解等影响,而引起原油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但同源的石油、石油与源岩之间,总保持某些亲缘关系,其中某些成分,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指纹指标”如生物标志物及其含量,或某些成分之间的比值将保持不变或少变。但有时遇到不同源的原油有些指标完全可以对比,而同源的原油或与源岩之间却无可比性,因此,油源对比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指标,例如有反映原油总的性质的指标、反映同系物分布特征的指标和反映物源特征的生物标志物等指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石油代表了烃源岩体生成和运移出的烃类流体,选择作油源分析的烃源岩仅代表潜在烃源岩体中一个小个体,如果它不能代表整个烃源岩体,甚至所选样品根本就不是有效烃源岩,则肯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2)同一烃源岩在不同成熟度阶段生成的产物存在差异,这使得多旋回复杂含油气盆地中油源对比变得比较困难;
3)油源对比中正相关不一定是样品相关的“必要证据”,负相关才是样品之间缺乏相关性的“有力证据”(Peters等,1993);
4)油气多期注入(尤其是气的过量注入)及运移过程和成藏后的次生变化对烃类总体组成和分子参数及同位素组成有重大影响,这会导致油源对比结果的失真。油源对比结果要注意现象的特殊性与解释的合理性。
3.简述有机质生烃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NO.17 书P105
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未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未熟阶段:相当于有机质的成岩作用阶段,也就是干酪根的形成阶段,该阶段有机质经历的温度较低,对应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Ro)小于0.5%。该阶段形成的产物主要是生物成因气;
成熟阶段:相当于深成作用阶段,对应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Ro)范围较大,为0.5-2.0%。有机质的生烃演化跨越沉积有机质生成液态烃(包括凝析油)的全过程,也是烃源岩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其中,Ro为0.5-0.7%的阶段为成熟作用早期阶段,形成未熟-低熟油气。Ro0.7-1.3%为成熟作用中期阶段,是有机质的主要生油阶段,即生油主带。Ro1.3-2.0%为高成熟作用阶段,生成的产物为凝析油和湿气。
过成熟阶段:相当于变质作用阶段,Ro大于2.0%,生成产物以甲烷气为主,生烃潜力逐步枯竭。
4.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烃演化模式有哪些主要差异?书P65
(1) 不同类型干酪根或烃源岩生油门限存在较大差别;
(2) 不同类型干酪根或烃源岩的最大产烃率不同;
(3) 不同类型干酪根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中的气油比(GOR)不同;
(4) 不同类型有机质的演化阶段的划分也存在差异。
5.简述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评价指标。NO.50书P201
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丰度指标如有机碳(Corg)、可溶烃量、热解生烃潜量等;
有机质类型指标较多,如烃源岩C、H、O元开素组成,有机显微组成、热解类型指数、降解率等;成熟度参数主要有:镜质组反射率(Ro)、热解最高峰温(Tmax)、可溶有机质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
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是上述参数的综合评价过程。不同类型的烃源岩,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
6.简述天然气的主要类型及特点。NO.40书P127
答题要点:
根据生成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来源,可将其划分为无机成因气、有机成因气及混合成因气三大类。
无机成因气泛指在任何环境下由无机物质形成的天然气。包括宇宙气、幔源气、岩浆岩气、变质岩气及无机盐类分解气。
有机成因气是指在沉积岩中由分散状或集中状的有机质或有机可燃矿产形成的天然气。按母质类型有机成因气分为油型气和煤成气,按有机质演化程度分为生物成因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和高温裂解气等。油型气亦称腐泥型天然气,主要指由腐泥型母质(I型)和腐殖-腐泥型母质(ⅡI型)形成的天然气。煤成气是指腐殖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煤层和分散的Ⅱ和Ⅲ型有机质)在热力条件下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气态物质(主要是烃类气体)
天然气的来源特征决定了天然气的化学成份特点。一般而言,油型气的干燥系数相对较低,重烃含量较高,碳稳定同位素值相对略轻。有机成因气随演化程度的增加,其化学组成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混合成因气:指在成因上既有无机来源又有有机来源混杂在一起的天然气。大气是典型的混合成因气。
7. 简述Tissot等(1978)干酪根元素组成分类法中四种类型的主要特征。NO.11书P121
答:Tissot等(1978)利用干酪根元素组成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Ⅲ、Ⅳ型,这些类型可清晰地表示在Van Krevelen图表上。
Ⅰ型干酪根:具有高的原始H/C原子比(1.5以上)和低的O/C原子比(一般小于0.1)。它可以来自藻类堆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被细菌强烈改造,留下原始物质的类脂化合物馏分和细菌的类脂化合物。
Ⅱ型干酪根:这是生油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干酪根类型。具有较高的H/C原子比(1.0~1.5)和较低的O/C原子比(0.1~0.2)。有机质来源常具有二元性,即既存在高等植物的输入,也存在低等生源的贡献。
Ⅲ型干酪根:具有较低的原始H/C比(一般小于1.0)和高的O/C比(0.2~0.3)。来源于陆地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和芳香丹宁,含有很多可鉴别的植物碎屑。生油能力差。
Ⅳ型干酪根:这是Tissot等(1984)后来补充描述的一种干酪根类型。具有异常低的H/C比(小于0.5~0.6)和异常高的O/C比(0.25以上)。这是一种残余有机质,是一种“死碳”,生油气的潜力极低。
8.沉积环境对油气资源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影响活的生物体的繁茂状况,从而决定了进入沉积水柱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
2)沉积环境决定了有机质进入沉积地层并得以保存的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
3)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有机-无机组合,决定了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点。
9.简述有机成因气的主要类型。NO.41书P128
有机成因气是指在沉积岩中由分散状或富集状有机质形成的天然气。按母质来源有机成因气可分为油型气和煤型气;按有机质演化程度可分为生物成因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和高温裂解气。
10.简述蒸发分馏作用对油藏原油组成的影响
要点:油藏原油的蒸发分馏作用常与油藏形成后后期天然气的充注作用过程有关。 随着油藏中天然气的加入和逸散,原油中的轻组份相对散失,而重组份相对富集,结果常会导致原油密度的相对增加,含蜡量增加,并可导致高蜡原油的形成。
11.简述造成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要点: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沉积环境的复杂性;演化程度的不均衡性
12.影响有机质演化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NO.23书P96
答题要点:1、微生物的作用;2、温度的作用;3、时间的作用;4、温度与时间的综合效应;5、.压力的作用;6、催化剂的作用;7、有机质性质的影响。(要求对每一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在沉积有机质的成岩作用阶段中,对沉积有机质的分解和改造是很明显的。在有喜氧菌存在的条件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改造,彻底破坏;在厌氧菌活动的环境中,沉积有机质中抵抗力弱的组分被不同程度地分解、改造,形成各种气态和液态的产物排出,并造成沉积有机质中碳、氢两种元素的相对富集。
二、温度的作用
三、时间的作用:除温度外,时间对有机质的演化也有影响,这是因为增加时间起的效应可以补偿温度的不足。尤其是对一个地温梯度较低的沉积盆地而言,如果沉积有机质被埋藏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同样可以促使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演化生成可供工业聚集的烃类
四、温度与时间的综合效应:在沉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时间和温度存在着补偿关系,因此有机质演化大量生烃的门限温度不仅取决于古地温,还取决于烃源岩的地质时代即该温度下的时间间隔。当干酪根类型相同时,烃源岩时代越新,门限温度就越高,反之,烃源岩层越老,其门限温度就越低。但是时间和温度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当,温度对有机质的热演化起主导作用,反应速率与温度成指数关系,与时间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温度增加10℃,时间需增加一倍才是等效的。
五、压力的作用:压力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许多观察和研究表明,压力的作用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高压对于使体积增大的裂解反应是不利的。但压力对沉积有机质演化生成烃类的影响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在自然界中发现,当有异常高压存在时,即使地层温度超过200℃,镜质体反射率大于2%,仍可有液态烃赋存,而在正常压力下,烃类已转化为气相。
六、催化剂的作用:在油气生成过程中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在于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用,使后者的原始结构破坏,促使分子重新分布,形成结构稳定的烃类。这种催化剂主要有无机盐类(粘土矿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成本最低的无机盐类催化剂)和有机酵母两大类。
七、有机质性质的影响:由于原始有机质的来源和性质不同,造成了有机质(干酪根)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有机质热演化特征—生烃的潜力和产物不同。
13. 简述晚期有机生油理论的主要观点用证据。NO.1书P9 P7
答题要点:晚期有机成因说认为,进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进一步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
主要证据:
(1)99%以上的石油产自于与有机质密切有关的沉积岩,产油的储层岩系与富含有机质的细粒岩石有密切的关系。
(2)许多生物标记化合物,如卟啉、异戊二烯型烷烃、甾烷、萜烷,在原油中的普遍存在及石油的旋光性强烈支持其有机成因。
(3)石油和动植物残体之间的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的相近性提供了两者之间成因联系的进一步证据。
(4)于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发现的烃类和原油中的烃类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例如,许多现代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存在明显的奇偶优势,但绝大多数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却没有奇偶优势。
(5)大量的实验室内的热模拟实验已经证实,干酪根在实验室受热时,的确可以产生大量类似于油的烃类和非烃类产物,其为物组成与勘探实践中发现的石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基本一致。
(6)自然地质剖面的实际资料显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中的烃类含量在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开始大量升高。
14.简述湖洋环境有机质沉积的主要地质特征。
1)滨岸带不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
a)
2)浅海陆棚是海洋内有机质的主要沉积区 ;
3)斜坡及其邻近的深海盆地是有机质沉积较为丰富的地区,仅次于浅海带 ;
4)远洋盆地(半深海-深海)是有机质沉积的贫瘠区
15、简述湖相环境有机质沉积的主要地质特征。
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多方向性;
2)营养湖浪基面以下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的富集区
3)湖泊环境的差异较大,沉积有机质的差异也较大
4)深湖-半深湖是富有机质泥岩的的要沉积环境
5)盐湖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泥质岩有机质丰度高
6)单断式“箕状”断陷湖盆,有机质也呈不对称分布
16. 简述生物标志物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有哪些主要应用。NO.38书P191
(1)、研究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成熟度;
(2)、进行油气源对比研究;
(3)、研究油气次生蚀变作用;
(4)、研究油气成藏过程和运移方向
17.Tissot & Welte石油分类中的石油类型及特征。NO.25书P121
族组成 | 石油分类 | 含硫量,% | |
饱和烃>50% 芳烃+胶质+沥青质<50% | 石蜡烃>环烷烃 石蜡烃>40% | 石蜡型 | <1% |
石蜡烃≤40% 环烷烃≤40% | 石蜡-环烷型 | ||
环烷烃>石蜡烃 环烷烃>40% | 环烷型 | ||
饱和烃≤50% 芳烃+胶质+沥青质≥50% | 石蜡烃>10% | 芳香中间型 | >1% |
石蜡烃≤10% | 环烷烃≤25% 芳香-沥青型 | >1% | |
环烷烃≥25% 芳香-环烷型 | <1% |
2.石蜡-环烷型石油:胶质、沥青质含量一般为5-15%,芳香烃占25-40%,含硫量低,一般为0-1%,硫茚和硫芴含量中等。该型原油密度和粘度常高于石蜡型石油,为中等值。
3.环烷型石油:仅有少数原油属于此类,其链烷烃含量低于20%。它们有的是富含萜类的未(低)成熟原油,也有的是石蜡型或石蜡-环烷型石油的生物降解作用产物,含硫量低。
4.芳香-中间型石油:一般由重质油组成,胶质、沥青质占10-30%,芳香族占烃含量的40-70%,单环芳烃尤其是甾族型的含量较低。噻吩类衍生物(硫茚和硫芴)十分丰富(芳香族的占25-30%),比重一般高于0.85,含硫量在1%以上。
5.芳香-环烷型石油和芳香-沥青型石油:这两类石油都是经过次生转化的石油。油质重而粘,胶质+沥青质含量常常在25%以上,甚至可高达60%。
芳香-环烷型石油主要是石蜡型和石蜡-环烷型石油次生改造的产物,其中胶质含量增加,但仍保持低硫含量。
芳香-沥青型石油可能是芳香-中间型石油降解形成,其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达30-60%,硫含量大于1%,最高可达9%。其比重高、粘度大,甚至呈固态。
综上所述,按照Tissot & Welte的石油分类法,正常石油中含丰富链烷烃的为石蜡型石油;环烷烃含量较高,饱和烃含量超过50%的石蜡-环烷型石油;芳香中间型石油饱和烃含量低于50%,芳烃含量较高,含硫量高于1%。由于微生物改造等一系列次生作用,使石油性质发生变化,形成芳香-环烷型和芳香-沥青型石油,其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明显增大。
18. 有哪几种描述水体环境的化学参数?对有机质的沉积和保存有何影响?NO,9书P52
答:水体环境的化学参数主要包括: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度(pH值)、盐度和温度。
氧化-还原电位是环境氧化还原能力的量度,主要受含氧量控制,是对有机质沉积保存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当Eh等于零时,为中性;Eh为正值时,表明环境富氧,为氧化环境。有机物界面(或有机物墙)就位于Eh值为零的界面,在此界面之上为氧化环境,有机质不能保存;在此界面之下为还原环境,有机质才能保存。因此,一般来说,有机质主要保存在强还原至弱还原环境中。
酸碱度(pH)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酸性介质pH<7,中性介质pH=7,碱性介质pH>7。酸性条件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弱碱性条件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同时有利有机质的保存。
水体含盐度对生物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着生物群落的发育和沉积物的性质。但盐度增加导致的盐类沉积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后的保存,这可能与微生物的发育受到抑制有关。另外,盐跃层的形成可使水体对流停滞,导致下部水体缺氧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温度对有机质沉积和保存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生物的发育及其产率。而是通过影响无机矿物的沉积来影响生物的发育和沉积。三是在热带
温带水盆地形成温跃层,温跃层的存在将使水体对流停滞,导致下部水体缺氧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19. 简述造成油藏原油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NO.46书P266
1)不同演化时期烃源生成的产物组成存在差异;
2)油藏中不时期充注的原油,其组成特征存在非均质性;
3)成藏后的混合作用过程不能完全消除这述继承性非均质性。
综述
1.原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千差万别的,试综合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题要点:
影响原油化学组成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有机质来源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组成存在差异。
2)沉积环境的影响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生物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影响有机质的成岩作用过程,同时影响烃源岩生成的产物组成的差异。
3)成熟度的影响
在有机质的整个演化过程中,随成熟作用的加强,生成产物的组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早期生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大,晚期形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小。在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生成的正构烷烃主要以气态烃类主为。
4)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
生成油气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过程中其化学成份均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5)次生蚀变作用的影响
次生蚀变作用对油藏原油的化学组成影响较大。主要的次生蚀变作用有:
(1)热蚀变作用的影响。
(2)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
(3)硫化作用
(4)脱沥青作用
2. 综述影响原油族组成的主要因素。P18
要点:
原油在化学组成上具有一定共性的组分,在分离过程中被分离不同的组分,常将分离出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馏分,称之为原油的族组成。
1)有机质组成的影响:有机质类型的差异,导致生成的原油的组成差异,使族组成不同。
2)沉积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机质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和生烃演化过程,从而使原油的族组存在较大差别;如盐湖相原油的非烃、沥青质含量高。
3)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同一烃源岩,不同演化阶段所生成的产物组成不同。一般而言,早期生成的原油的非烃、沥青质含量高,而晚期生成的原油的总烃含量高;
4)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运移分馏作用常使极性馏分含量下降,烃类含量增加。同时,在烃类组成中低分子量化合物丰度增加;
5)次生蚀变作用:热蚀变作用、脱沥青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硫化作用等均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油的化学组成,从使大较大程度改变原油的族组成特征。
3.试综合分析影响原油中正构烷烃分布和组成特征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
要点:原油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分布是和多方面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1)有机质来源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正构烷烃存在明显差异。如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以nC22+正构烷烃为主,并常呈现碳优势分布现象,低等生源有机质,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化合物为主。
2)沉积环境的影响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生物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影响有机质的成岩作用过程。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有机质的成岩作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氧化脱官能团作用和加氢还原作用会导致正构烷烃碳数的差异。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常呈现偶碳优势,而氧化或弱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具有奇碳优势分布特征。
3)成熟度的影响
在有机质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早期生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大,晚期形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小。在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生成的正构烷烃主要以气态烃类主为。
4)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
随着运移分馏作用的加强,高碳数正构烷烃的相对丰度降低,而低碳数化合物相对增加。
5)次生蚀变作用的影响
原油成藏后的次生蚀变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油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1)热蚀变作用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与成熟度对正构烷烃生成过程的影响特征相近。随热蚀变作用的加强,高碳数正构烷烃相对丰度降低而低碳数化合物增加。
(2)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在生物降解作用过程中,优先消耗原油中的正构烷烃从而使其丰度急剧下降。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强,正构烷烃消失。
(3)气浸和气洗作用的影响。气浸和气洗作用常会导致原油发生蒸发分馏和晶析作用,从而改变原油中正构烷烃的丰度和组成。
4. 综述造成油藏原油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要点:
1)油藏储集岩的孔隙空间和孔结构存在非均质性;
2)油藏的充注作用过程造成油藏流体的继承性非均质性。油藏的充注作用过程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烃源岩在不同时生成的烃类组成的差异是油藏充注作用过程造成流体非均质性的基础;
3)流体在储层的扩散混合作用不合完全消除油藏充注过程造成的非均质性。流体在储层的扩散和混合作用在纵向上可能是快速完成的,而横向上的是缓慢进行的。
5. 综述造成沉积盆地干酪根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题要点:沉积盆地干酪根类型的差异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1)原始有机质的输入特征;2)沉积环境;3)有机质成熟度。
原始有机质的输入特征决定了进入沉积地层有机质的物质基础;沉识环境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和元素组成特征,不同环境条件的微生物改造作用也会改变原始有机质的化学组成;成熟度则改变有机质的化学组成特征。
6 综述烃源岩生烃演化产物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烃源岩生烃演化产物组成的差异主要与原始有机质的输入、沉积环境和热演化水平(或成熟度)有关。
1)有机质来源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如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正构烷烃nC22+正构烷烃为主,并常呈现碳优势分布现象。原油中常存在特殊成因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如惹烯、高等植来源三萜类等。原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也相对较重。低等生源为主的有机质,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化合物为主。
2)沉积环境的影响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生物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影响有机质的保艳情条件和成岩作用过程。成岩作用过程的差异势必造成生烃产物组成的差异。以正构烷烃的形成过程为例:氧化脱官能团作用和加氢还原作用会导致正构烷烃碳数的差异,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常呈现偶碳优势,而氧化或弱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具有奇碳优势分布特征。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石油,其族组成特征常存在较大差别。
3)成熟度的影响
在有机质的整个生烃演化过程中,不同演化时期生成的石油,其烃类组成是存在较大差别的。早期生成的石油“非烃+沥青质”含量相对较高,原油密度也相对较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也相对咬轻。在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以生成的低碳数烃类为主,最终以形成甲烷为,直至生烃作及终结
7.综述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中随成熟度增加产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油藏充注作用的关系。
要点:
随烃演化过程的增加烃源岩生烃作用的产物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变化,主要特征是原油的密度降低,气/油体积比增加,运度粘度下降,非烃、沥青质含量下降,总烃含量增加,低分子量化合物相对富集,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相对变重。
而形成油藏的圈闭捕获的是烃源岩层不同生烃地质时期形成的油气。不同时期形成的油气通过运移作用延绵不断地注入到圈闭中。根据England等人(England等,1987、1990;England和Mackenzie, 19)的研究,石油最初是以枝状通过排驱压力最小的孔隙进入油藏范围内的储层的。烃源岩后期生成的石油通过注入点到达圈闭的同一侧后,它将如同一系列“波阵面”那样向圈闭内部推进,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取代先期生成的石油,结果使先期注入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相对远离油源区。
这种充注作用过程造成的非均质性明显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有关,依据油层中流体注入的先后顺序,油藏原油的物理和化学组成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的大小与油藏充注的累积效应有关,也是油藏原油非均质性的物质基础。
8. 有哪几种类型油藏原油的次生蚀变作用?对原油化学组成有何影响?NO.30
次生蚀变作用主要类型包括:热蚀变作用、脱沥青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硫化作用、气侵和气洗作用等。
储集石油的热烛变作用如同干酪根因成熟作用而产生的蚀变一样,是在地下在热的作用下进行的。在储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若处在更高温的地热系统中,会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的混合物。不同类型的烃类和不同异构体的自由能有很大差异。
脱沥青作用,就是通过溶解大量的气体和(或)C1~C6范围的其他轻质烃到原油中,使得重质到中等的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下来。脱沥青作用经常会导致储层中沥青质的沉淀和焦油席(Tar mat)的形成。
原油的微生物蚀变作用,即生物降解作用,和由于水洗的蚀变作用,即水溶化合物的去除,在被来自地表雨水的地层水浸渍的区域中的油藏里是经常可以观察到的。两种蚀变过程不一定相伴发生,但实质上它们经常被同时发现。这并不奇怪,因为两个过程都是通过流动的地下水的作用而引起的。
在一般储层中,硫化物可以氧化烃类形成各种有机硫化物。此外,硫酸盐、元素硫等还可将甲烷氧化成CO2,这也是造成某些天然气藏破坏的原因。
当储层中的石油存在外来气态烃类的加入时则会发生气侵和气洗作用。作用的结果同相会使原油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