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年)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理论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会的主张。
(3)组织准备: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特别提醒: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斗争的矛头是清。
2、发展历程
(1)准备:洪秀全提出拜上帝的主张,并与同乡冯云山到广西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爆发:1851 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建号太平天国。
(3)高潮:1853 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4)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和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5)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军事、政治上开始衰落。
(6)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湘军。
(7)失败: 由于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8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结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
③实质: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思想。(2)《资政新篇》(1859年)
①内容:提出新的社会经济,试图回答农民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②结果:未能实施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等。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历史评价
(1)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逐渐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3)历史结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胜利。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5年)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主张向西方学习。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洋务派。
2、时间:19 世纪60年代—15年。
3、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口号:“自强”“求富”。
特别提醒:中体西用的含义是指在维护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前提下,只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生产技术。
7、破产标志:1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
8、评价:性质: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
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消极:未达到保障,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洋务派不变革封建制度,仅是在封建制度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1、背景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
(2)、英国、日本、法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新壮大了实力,蓄谋占领中国的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
②直接原因:朝鲜农民爆发,朝鲜国王请求清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3)结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
(4)《马关条约》(15年)
①内容:承认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
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
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②影响:A 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C刺激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特别提醒:15年北洋舰队的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5、人民反割台斗争(15年)
内容:15年5月至10月,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
意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1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干涉换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
特别提醒:三国干涉还辽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以个人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
2、瓜分狂潮
(1)清向欧洲大借款。(2)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3)强租租借地: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4)掠夺利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