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省市区 | 学校 | |||
姓名 | 联系电话 | |||
学科 | 语文 | 电子邮箱 | ||
年级 | 九年级 |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 |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 ||||
单元(或主题)名称 |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 | |||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或主题)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学习单元可以按教材内容组织,也可以按学科学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还可以按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组织。) 我们之前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有过对“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对“未选择的路”的怅惘,对黄河“一泻万丈”的赞颂;还可能有过写诗的冲动,甚至已经体验过诗歌创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这个单元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完成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学习朗读技巧,举行朗读比赛,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 ||||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3.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 ||||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沁园春·雪》2课时 《我爱这土地》2课时 《乡愁》1课时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课时 《我看》1课时 写作1课时 | ||||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 ||||
课题 | 第一单元 《沁园春·雪》 | |||
课型 |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 |||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 本单元集中学习诗歌,诗歌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 ||||
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活动探究单元的经验,而诗歌单元的学习较为单纯,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 ||||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3.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 ||||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 ||||
5.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能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认真完成语文预习作业;小组讨论时能正视别人的人观点和看法,并给与正确的评价 | ||||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情境导入 | ||||
教师活动1 关于“雪”同学们回忆曾经学习过的诗词名句 | 学生活动1 学生自主回答 | |||
活动意图说明:启发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回忆描写雪的诗句,将学生带入到雪后苍茫壮丽的景观之中 | ||||
环节二: | ||||
教师活动2 诗歌的上阙是如何描写北国的雪景? | 学生活动2 分小组讨论,通过从之前学习赏析段落,句子的方法入手,用圈点勾画的方式 | |||
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语句的妙处,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 ||||
环节三: | ||||
教的活动3 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 学的活动3 同桌之间小声讨论完成 | |||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把握本单元五首诗歌的一个共性,为学习后面的文本做铺垫 |
请从“花、草、树、山”四种静物中任选一个作为写作对象,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写一段文字。(100左右) |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 ||||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设计教学的重点是品读诗词,感受作者的豪情。以品读课文为主,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剖析;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写作特色等方面对诗词进行再次欣赏。整节课看似以感受作者为主,但是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诗词的理解。拓展延伸的比较阅读也是结合作者的诗词作品来进行的。这样,学生在对伟人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的同时,也品读了许多诗词,对于要学习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这应该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