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探索_资源共享_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30:28
文档

探索_资源共享_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第8卷第5期辽宁高职学报Vol.8,No.5收稿日期:2006—09—04作者简介:满红霞(1955—),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金融。文章编号:1009—7600(2006)05—0011—02探索“资源共享”型校企合作新模式满红霞(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00122)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行“双证书”或“多
推荐度:
导读第8卷第5期辽宁高职学报Vol.8,No.5收稿日期:2006—09—04作者简介:满红霞(1955—),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金融。文章编号:1009—7600(2006)05—0011—02探索“资源共享”型校企合作新模式满红霞(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00122)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行“双证书”或“多
第8卷 第5期 辽 宁 高 职 学 报 V ol.8, No.5 收稿日期:2006—09—04 作者简介:满红霞(1955—),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金融。

文章编号:1009—7600(2006)05—0011—02

探索“资源共享”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满红霞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00122)

摘 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等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资源共享;内涵;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前身是辽宁银行学校,成立于五十年代,隶属中国人民银行。1985年经辽宁省批准成立了辽宁金融职工大学,2001年划转为省教育厅管理,2002年转制为高等职业学院。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院2002年举办高职教育的时候,正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为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形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学院领导带领广大教职工学习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开展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大讨论;深入金融财会行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并全面启动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计划”。这个计划既体现了学院充分发挥智力、人才、管理的优势,又有效利用了企业资金、设施、市场等条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学院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网络公司等企业单位及高(中)等职业院校进行了广泛合作。几年来学院通过坚持 “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使学院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办学机制,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

1、理清思路、明确定位,确定学院办学的总体目标

我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我们自开办之日起就明确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发展的思路。

我们的发展思路为:依托金融、面向市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重视内涵、兼顾规模;强化质量、突出特色。在此基础上确定学院办学定位:以金融、会计专业为主,信息、管理等多专业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以适应金融、经济行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定位,为学院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并形成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制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与企业签订契约式的互利双赢合作办学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口培养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院有5个系(部)、19个专业与30余家金融企业、中小企业、IT 企业签署了产学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面达到80%以上。

譬如:2005年8月我院与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签订了产学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实习、培训基地。一方面省联社为学院提供学生实习基地与实践岗位,提供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同时,根据省联社的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增设“农村金融”方向;另一方面,学院也为省联社系统的在岗、岗前职工提供培训基地和师资及服务。仅从2005年始至今累计培训达4000余人次。省联社很好地利用了我院的师资、培训基地等软、硬件资源,加强了企业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管理能力。此外,辽宁省劳

动就业培训中心还与我院共建了实习、培训基地。

(二)深化改革、抢抓机遇,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

1、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对专业建设实施动态管理

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以此来组织教学。一是根据行业需求随时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新的教学体系的实施;二是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原则,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三是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创造条件。

2、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实习、培训基地

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角色。这一优势的取得,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但是要真正做到毕业生就业时“零距离”上岗,仅靠校内实训基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或依赖企业提供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近3年来,学院在省、省教育厅的关怀和支持下投入2500余万元(其中我院自筹2200余万)先后建成了校内金融、IT、财会三大实训基地,改善了校内实训条件,完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会计、微机、多媒体、电子商务等28个实训室的建设,满足了金融、财会、IT等15个专业学生的校内教学实习。另外,我们还依托金融、IT、会计等行业,自2003年起,陆续与省内23家金融机构、7家财会单位和11家省内外IT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稳定的、长期的行业实习场所近百个。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了《教师实习制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方法》、《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等,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机制。仅在2005年学院就为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辽宁省建行、沈阳交通银行、平安保险公司、广发证券公司培训初、中级管理人才4000余人,而他们也安排1000余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和600余学生的岗位实习。

3、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社会-企业-学校”的良性互动

“订单式”培养是我院重点探索的办学模式。自2002年起,我们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了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的金融管理、保险业务2个省级 示范专业,推行“订单”式的课程体系,实行个性化教育。2005年我院分别与浙商银行和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订了用人协议,开办了“浙商班”和“农信班”,实现了金融高职教育南北对接。

学院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中心,主要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鉴定全面接轨,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技能,增加新的就业优势,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各系(部)首先确定各专业最权威、最能体现职业技能水平的职业考核工种和资格考核等级,然后按照相应工种、等级考核内容、标准调整课程体系,统一组织教学及备考,这既适应了企业需要,又严格了毕业标准。我院从2002年起,全面实行“双证书”或“一书多证”制。2005年学院12个专业的学生,双证书率达到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

4、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双师”素质

职业教育的特点客观上对师资队伍的操作能力提出了高于普通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为此职业类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几年来我院采取了“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内培”是指实行教师下企业实习制度,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使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使教师本人从情感上和专业技能上更加贴近行业。

所谓“外引”,就是从企业调入一批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师资队伍。近三年,我院分别从银行、证券、保险、会计事务所、IT企业选调教师15名,使我院的教学尤其是技能训练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二是从行业选聘一批技术、技能专家骨干担任我院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或兼职教师,并使之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来。

三、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不仅为合作双方的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也为辽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让企业提高了竞争力,使企业如虎添翼;也让我院跳出了“就职教论职教”的小圈子,在校企资源共享、订单培养、专业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招生就业等方面尝到了甜头。

(一)保障了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办学解决了学校生产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使学院能够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动态的进行教学管理,根据行业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了按行业需求进行专业专才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近几年, (下转18页)18 辽宁高职学报第8卷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校企联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制定较长期的计划,给教师创造条件参加企业的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使之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一所高职院校的优秀师资的数量和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状况。大量培养和引进名师,是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温希东,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 郗杰英.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彭飞龙.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The Optimizing Mode of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Quality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LI Bai-li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optimizing mode content of structure of students’ quality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thought of running schools based on people, the guidance of job-oriented, the core of course reform, the feature of school’s culture building, and the mode guaranteed by excellent teachers.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students; quality structure; optimizing mode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白翠兰)

(上接12页)我校学生毕业时都能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做到了“双证”离校。

(二)实现了就业“双高”

就业双高是指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由于我们实行了校企合作办学,从而使“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成为现实。顺畅的就业渠道既解除了学生与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从另一个侧面拉动了学校的招生。2005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8%,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首位,就业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些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是:“能干、会干、能吃苦,在许多方面比本科生要强得多”。目前在“普高热”居高不下、许多职业学校生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由于我院找准了自我定位,打破了就业瓶颈的束缚,带动了招生工作,逐年递增的新生使我院真正走上了“招得进、留得住、出得好”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教学的资源配置

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派许多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专业操作技能、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掌握市场行情,从而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操作水平,学校出现了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教理论又能教实践,成为专业教师中的佼佼者。校企合作可使双方充分共享优质资源,从而达到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目的。我院于2004年和沈阳金融学校合作,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了“3+2”(前3年在金融类职高学习,后2年在我校学习)合作教育模式,初步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均分、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保障了企业职工的高素质和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实现了行业受益

从目前情况看,进入企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已成为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学校为为企业职工竟岗、换岗及再就业进行培训,提供科技、培训、继续教育服务。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

尽管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如资金的不足影响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与行业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还有诸多因素的困扰等等。这些问题都期待着在将来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践过程中,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中找到办法和出路。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辉)

文档

探索_资源共享_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第8卷第5期辽宁高职学报Vol.8,No.5收稿日期:2006—09—04作者简介:满红霞(1955—),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金融。文章编号:1009—7600(2006)05—0011—02探索“资源共享”型校企合作新模式满红霞(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00122)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行“双证书”或“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