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评析
从近几年的考情来看,全国 I 卷的作文题目一直都比较切中主流价值观,大部分的考生也都是在以这一思路进行备考。但是今年全国 I 卷的出题老师,从另一角度出发,选择了一个非常回归语文本源的材料作文,那我们就需要关注材料涉及的故事以及其中的人物。
作文题目的具体要求,让我们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里面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人,写一篇发言稿。这实际上依然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发言稿的格式一定要正确;其次,无论选择齐桓公、管仲还是鲍叔都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写清楚之所以选择他的原因。
在讨论原因的时候,除了展现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人物品质(比如说齐桓公的心胸宽广、鲍叔牙的慧眼识珠等等),还要注意结合当下时代的需求。在写作时,不要因为是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就脱离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我们青年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从故事写起,但是收笔的时候一定要落实到故事里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以及它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最后,还要注意读书会这一具体场景,考虑能够为读书会的其他参与者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高分范文】
识己怀公心,坦荡真君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开心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在刚才的发言中,有同学分析了齐桓公成就帝王霸业的特质,有同学讲到管仲强军富民的济世之才,我从中受益良多。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鲍叔“举才让贤,甘居人下”的坦荡胸怀。
论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说,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小人心胸狭窄,为名为利牵制,因而患得患失。我们需要一起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去感悟鲍叔的君子之风,做坦荡真君子。
鲍叔的坦荡来自于对自我与时局的清醒认知。《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既善于识才,又非常了解自己,他深知管仲比自己更适合担任齐相,所以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甘愿屈居管仲之下,日月同辉,各展所长。反观秦相李斯空有识才之慧眼,而没有自知之大智,虽知韩非之才,却嫉贤妒能勾结佞臣,最终被车裂灭族,秦朝二世而亡。偏执与狭隘终将使自己坠入深渊,清醒地认识自我并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鲍叔的坦荡更来自于他心系国家的一颗公心。因为希望国家有更好的发展,他不汲汲于加官晋爵,不因为劳苦功高而骄横跋扈。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坚守家国大义的名士,回望历史,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与廉颇冰释前嫌坦诚相待,赵国得以安定繁荣,将相和佳话流传至今;放眼今朝,张富清在战争中战功赫赫,却在建国后主动申请去偏僻县城,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在深明大义的高度上可以避开庸常的困扰,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才能从容洒脱地面对选择和挑战。
尽管有人说,在这个竞争激烈、欲望横流的时代,群体性焦虑桎梏了当代青年前行的步伐,在“内卷”“996工作制”等词语风行的今天,更难保持君子之风,我不这样认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舍半生扎根大漠,在文物保护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坚守初心让她得以洒脱地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与家人数十年的分居;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再度挂帅,心怀家国让他无畏生死奔赴战役一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若是明白自己为何出发,想要前往何方,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也可以在每一天的学习与工作中积累欢喜、创造价值。希望我们都可以不为功名私欲所困,将个人特质与社会需要结合,坦荡而洒脱地生活。感谢聆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