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卷(一)
一、选择题(单选题)
1、甲、乙、丙三辆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车都相对于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的树木向西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甲车必定向东行驶;
B、乙车必定向西行驶;
C、丙车可能向西行驶;
D、三车行驶方向一定相同.
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B)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4、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A)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无法比较。
5、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C)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6、如图描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B)
7、一束光线穿过玻璃三棱镜的四幅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8、把物体放在离凸透镜A3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物体倒立、BCD缩小的实像,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B)20cm
A、10 cm;
B、20 cm;
C、25 cm;
D、30 cm。
9、小民用天平和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得到数据绘成如图所示图像,量筒质80量和液体密度是——(B)0.8g/cm3
A、20g。1g/cm3;
B、60g。0.8g/cm3;
C、60g。1g/cm3;
D、20g。0.8g/cm3.
10、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装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质量相同的铅块、铝块、铁块,水面上升最多的是放铅块的。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而液体的重量又等于液体体积乘以液体密度。因为三个杯子装的水一样多,所以排开的液体重量也一样,而铅块密度最大,排开的液体体积最小,所以水面上升最多的是放铅块的。
11、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激光准直。解析:光的折射是指光线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而激光准直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12、用镜头焦距为10cm的照相机拍摄蝴蝶标本,蝴蝶标本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小于10cm。解析: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1/f=1/v+1/u,焦距为10cm的镜头成像距离为20cm,所以蝴蝶标本与镜头的距离应小于20cm,即小于10cm。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从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移向焦点的过程中,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解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与凸透镜的位置关系和物体的性质决定了像的位置和性质。当物体从远处逐渐移向焦点时,像会从虚像变成实像,且像会越来越大,但是因为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像是倒立的。
14、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都有关。解析: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系。而密度公式ρ=m/V就是描述质量和体积对密度的影响。
15、XXX用一个最多能装4kg水的塑料桶装满植物油,桶内植物油的质量可能等于4kg。解析:题目中没有说明植物油的密度,因此无法确定植物油的质量是否等于4kg。
16、一只氧气瓶,瓶内气体密度为ρ,用去1/3质量氧气后,瓶内氧气密度为2ρ/3.解析:氧气瓶内气体的质量和体积都减少了1/3,所以氧气密度变为原来的2/3,即2ρ/3.
17、A、B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5.解析:设A液体的质量为m,密度为ρ1,B液体的质量为2m,密度为ρ2,则ρ1/ρ2=5/4,所以ρ1=5ρ2/4.又因为m/ρ1=V1,2m/ρ2=V2,所以V1/V2=(m/ρ1)/(2m/ρ2)=2ρ2/5ρ1=8/25.因此,A、B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为2∶5.
二、填空题
1、一列火车长200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为1.8km的大桥,⑴这列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40s,⑵这列火车全部在大桥上运行的时间是18s。
2、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他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④;指音调的是①。
不同物质对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在超声波清洗中,声波的高频振动可以产生微小的气泡,从而在液体中形成涡流和冲击波,达到清洗的效果。而在超声碎石中,声波的高能量可以破坏物质的结构,使之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15、在物理学中,光的传播可以用波动理论和粒子理论两种方式来解释。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可以进行干涉和衍射等现象。而粒子理论则认为光是由一些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具有动量和能量等特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释方式。
16、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安培表来测量。安培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的特性,通过测量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来计算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在使用安培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和接线方式,以避免损坏仪器或产生误差。
17、在机械能守恒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表示为1/2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可以表示为mgh,其中h为物体的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能量形式,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
18、热力学是研究热量和功的转化关系以及热力学系统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中,热量是指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所带来的能量,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方式进行传递。功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外力而产生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机械、电磁和化学等方式进行转化。在热力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律,如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这些都是热力学研究的基础。
回声定位利用声能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以通过作图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首先在反射镜上标出S点,然后以S点为圆心,画出一条与反射镜垂直的线段,再在反射镜上标出该线段的反射线段,两者的交点即为S点的位置。
2、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可以通过作图确定物体AB在镜中的像A′B′。首先在镜子前方以A点为圆心,画出一条与镜面垂直的线段,然后将该线段的延长线与镜面交点作为A′点,同理可以得到B′点,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镜中的像。
3、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根据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可以在图中作出光线的大致方向。首先在水面上以入射点为圆心,画出一条垂直于水面的线段,然后根据折射定律画出折射线段,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反射线段。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首先在凸透镜前方以A点为圆心,画出一条过焦点F的线段,然后将该线段的延长线与平面镜交点作为A′点,连接FA′即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同理,可以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5、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在图中找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首先连接S′和P点,然后在平面镜上以P点为圆心,画出一条与平面镜垂直的线段,该线段的延长线与S′P相交的点即为S点的位置。连接SO即为完整光路。
6、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首先在透镜前方以S点为圆心,画出一条经过透镜中心的线段,然后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画出折射线段。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平面镜的反光干扰。
2、XXX在玻璃板的左侧观察。
3、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变化。
4、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大小的变化。
5、蜡烛B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的可能原因是蜡烛B与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A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同。
6、在光屏上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2、(1)应将平衡螺母向指针所指的方向调节。
筒中只有950 cm3的盐水,求盐水的质量和密度。
3、某物体在水中浸泡时,受到的浮力为20N,物体的重力为50N,求物体的密度。
4、某地区的年降雨量为1200mm,若该地区的面积为5000 km2,求该地区一年的降水量(单位:亿m3)。
5、某人用一根长为2m的绳子绕在正方形的周长上,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