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掌握危险源的分类。
2.运用因果连锁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等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辨识和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3.根据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制订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考点汇总与分值解析
考点精编
考点一 海因里希法则及危险源的概念与分类(表1—1)
表1一1海因里希法则及危险源的概念与分类
项目 | 内容 | |||
海因里希法则 | 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称为事故 法则 | |||
项目 | 内容 | |||
概念 |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 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 |||
危险 源 | 分类 |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 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 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
表1-2安全、本质安全、安全许可
项目 | 内容 | |
安全 |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 |
项目 | 内容 | |
概念 |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 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 |
本质 安全 | 内容 | (1)失误安全功能。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 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
安全许可 | 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 许可制度。 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
表1—3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原理与原则 | 内容 | ||
动态相关性 原则 | 动态丰H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 约。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 ||
系统 原理 | 整分合原则 | 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 合原则 | |
的原 则 | 反馈原则 | 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 | |
封闭原则 |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 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 ||
人本 原理 | 动力原则 |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 则。对于管理系统.有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3种动力 | |
的原 则 | 能级原则 | 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 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 | |
原理与原则 | 内容 | ||
人本 原理 | 激励原则 | 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 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 | |
的原 则 | 行为原则 |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 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 | |
偶然损失原则 |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 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 ||
预防 | 因果关系原则 | 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 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 |
原理 的原 则 | 3E原则 |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 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四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 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3E原则 | |
本质安全化 原则 | 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 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 ||
强制 原理 | 安全第一原则 |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 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 原则 | |
的原 则 | 监督原则 | 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 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
表1—4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 内容 | |
事故 | 概念 |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
频发 倾向 理论 | 措施 | 人员选择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 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 解雇 |
事故 | 海因里希事故 因果连锁理论 |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5个影响因素:①遗传及社会环境;②人的缺点;③人的不安 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④事故;⑤伤害。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 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
因果 连锁 理论 | 博德现代因果 连锁理论 | 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主要观点: (1)控制不足管理。 (2)基本原因——起源论。 (3)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接触。 (5)受伤——损坏——损失 |
能量意 | 伤害分类 |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
外释放 理论 | 事故防范对策 |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 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
事故致因理论 | 内容 | |
能量意 外释放 理论 | 防止能量 意外释放的 屏蔽措施 | ①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②能量;③防止能量蓄积;④控制能量释放;⑤延 缓释放能量;⑥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⑦设置屏蔽设施;⑧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 时间或空问上把能量与人隔离;⑨提高防护标准;⑩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
轨迹交叉理论 | 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 以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 |
概念 | 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 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 |
系统 安全 理论 | 主要观点 | (1)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 (4)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
表1—5安全生产措施
措施 | 内容 |
健全完善严格的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
及时排查治 理安全隐患 |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 位” |
强化生产过程 管理的领导责任 |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 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 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 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
强化职工安全培训 |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 资格证书上岗 |
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 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 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 达标的,地方要依法予以关闭。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 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
表1—6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
项目 | 内容 |
五落实 | (1)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董事长、党组织、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T作共同 承担领导责任。 (2)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 应职责。 (3)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 (4)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5)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并向社会公示。 |
五到位 | 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人到位、安全培iJti至tJ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
表1—7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
项目 | 内容 |
设置公告栏、告知卡 | 必须在企业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在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分别标明本企 业、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
设置明显标志 | 必须在重大危险源、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场所设置明显标志,标明风险内容、危险程度、 安全距离、防控办法、应急措施等内容。 必须在有重大事故隐患和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标志,标明治理责任、期限及应急措施 |
标明安全操作要点 | 必须在工作岗位标明安全操作要点 |
公开内容 | 必须及时向员工公开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和整改结果 |
更新风险公告 | 必须及时更新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内容,建立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