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该图是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50年——3550年文化遗存中的宫殿复原图。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印证传说中
A.“家天下”的出现
B.“公天下”的昌盛
C.“邦国制”的产生
D.“大一统”的形成
2.在一首诗里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之所以认为“秦犹在”,是因为
A.秦王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B.秦王朝的思想、艺术、文化影响深远
C.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伟业永远为后人铭记D.秦王朝开创的集权制度为历代沿用
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①设立中朝②设置节度使 ③设立通判④实行推恩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④
4.《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5.“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行省制
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7.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文化途径迥异D.国力对比变化
8.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集权制度的演变》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9.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10.在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A.和平崛起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民主强国
11.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德国威廉二世是同时代的皇帝。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在德国,威廉二世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维多利亚女王和威廉二世都“统而不治”
B.英国是世界强国,不需要国王做什么;刚统一的德国则需要皇帝统领国家大事
C.两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英王统而不治
D.两人都可以解散议会
12.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B.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
C.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 D.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反复较量,最后以一票之差确立了共和制。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法国众议院由普遍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直接民主
B.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C.法国参议院可直接解散众议院
D.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14.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15.恩格斯说,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
A.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 B.认为侵略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强调侵略战争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
16.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17.下图是西方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其信息包含
①讥讽清朝 ②策划共同瓜分中国③反映列强侵华野心④同情中国所受遭遇
A. 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④
18.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 (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场战争与下列战争形势图相符的是
19.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 C.辛亥D.新文化运动
20.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努力国民,齐奋斗”
C.“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将进行到底”
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禾穗十分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
21.下面画报封面及说明,你认为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B.当时农动的对象和目标
C.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D.农村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22.下图反映了1927——1928年中国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反动派大肆党员
B.党坚持在中心城市开展武装斗争
C.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发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23.的诗词描述了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画面。下列诗词与下图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D.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
24.2009年红岩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在渝市之动态……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和平建国问题B.开展国民运动
C.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D.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25.丰子恺认为“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须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下图是丰子恺先生用毛笔勾勒出的一幅水墨简笔画,创作于1945年,该图的题字是“炮弹做花瓶,人世无战争”。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一幅诙谐而又意境深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
②作者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③反映了人民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愿望
④表现了内战爆发后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D. ①②④
26.在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一句著名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在19世纪70年代的典型表现是
A.《党宣言》的发表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运动 D.十月
27.中国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 名称 | |
1947年5月 | 设立民族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1980年3月 | 设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 |
1997年7月 | 设立特别行政区 | 特别行政区 |
C.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28.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的成功 B、、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成功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9.下面是苏联漫画家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戴眼镜的章鱼帽子上的字样是“华尔街”,章鱼触足上吸盘有“$”标志,漫画主题为“华尔街的援助,卢森堡,希腊,法国,比利时,英国,丹麦”。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此漫画中的援助发生在二战期间
B.漫画主要揭露了此援助的经济目的
C.漫画作者对此援助的认识有失偏颇
D.美国通过此援助与6国结成对抗苏联的军事同盟
30.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A.殖民体系的崩溃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第三世界的崛起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个小问,共计15分)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什么制度?(2分)与秦朝相比,隋唐的相权有何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32.“传统与变革”、“妥协与对立”的主题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两对矛盾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 所谓阳光,是指北美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呜,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首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余遗。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与美国启示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史实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和法国中对待“传统与变革”方面有何区别?分析英美式的“阳光”和法国式“闪电”对其社会发展有何影响?(15分)
18届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答案 | A | D | D | B | C | A | B | A | D | C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C | D | D | B | D | A | C | C | B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C | D | A | B | C | B | C | C | C |
31.(1)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4分,答出任意2个得4分,1个得2分)
(2)三省六部制。(2分)三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3分)
(3)相权威胁皇权。(2分)
(4)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4分)
32.(1)材料一的观点:认为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4分)
赞同:国民大采用暴力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6分)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6分)(任选一个角度得6分)
(2)区别:美国把传统与变革相结合;在吸收古罗马政治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共和制”;实行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防止。(4分)
法国把变革与传统割裂开来,通过不断的暴力打击旧,把共和制与君主制对立,实行议行合一的单一民主制。(3分)
影响:英美式的“阳光”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如美国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但和平渐进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暴力的社会成本,使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先后成为近代化国家的领头羊。(4分)
法国“闪电”能较快的改变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但暴力对社会生产力破坏较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也会因为割裂传统与变革的联系,造成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尖锐对立,期间的激进措施在后被取消,不利于社会的平稳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