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故都的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21:49:34
文档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故都的秋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科目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参备人检查人完成情况高一语文11.13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娜、焦丹丹、朱珂题目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
推荐度:
导读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科目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参备人检查人完成情况高一语文11.13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娜、焦丹丹、朱珂题目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  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参备人  检查人

    完成情况

高一

语文

11.13

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娜、焦丹丹、朱珂

题目郁达夫《故都的秋》

教学

目标

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

重点

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2、通过欣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悲凉情感。
突破

办法

1.朗读感知法。

2.讨论品味法。

3.摹写

课时安排  Ppt制作人

题单准备          其他情况说明

3课时

韩娜韩娜
                                       教学过程及内容

                       集备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2.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咏秋名句度蕴含着作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追求,而许多我国现代散文《荷塘月色》等也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要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结合练习册导学部分)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批准,追认为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名人评郁达夫见练习册)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积累字词并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PPT展示)。

混混沌沌、一椽、疏疏落落、驯鸽、喇叭、落蕊、扫帚、平仄、潭柘寺、廿四桥

3、解题:“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4、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5、快速阅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哪些段落描写?(课件出示)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秋景:3——11段。

(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

四、品味秋景

1.师朗读,细写故都的秋的段落,同学们在听朗诵的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圈出文中写到的秋景;二是找出文中的秋声有哪一些。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着诵读去北平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2.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

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秋蝉、秋雨、“青布单衣”的人。

3.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明确: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

4.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冷清、孤独。(呼应文眼中的清、悲凉)

(课件出示)(让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训练信息搜集能力,同时,逐步深入分析秋景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系)

5.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

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6.我们来仔细听听北国的蝉声,看看这孤独的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6段

明确:(教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课件出示)

其他由小组讨论发言。

7.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孤独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

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课件出示)

8.作者笔下的秋声、秋景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景物多是冷色调,秋声也是席位衰弱的声音,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在神韵上是一致的。正如诗歌中的意向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提问]这种通过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叫什么呀?

明确:寓情于景。

9.我们聆听了秋声、欣赏了秋色,感受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北国秋景,但是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明确: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陶然亭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先想到的是这些很有北京特色的景物,但是在文中作者详细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普通的喇叭花、知了的叫声、槐树的落蕊等等?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用平凡的事物表现出古都的秋味更显的秋味的浓重,也更好地让读者引起共鸣。

10.作者从故都的秋声、秋景中品到了秋味,那么“故都”本身与秋天又没有什么契合点呢?

明确:故都已经不是一个盛师王朝的都城,他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与秋萧瑟、肃煞的特点是接近的。

五、小结

作者写故都的秋景,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作者在这样的清净的秋声秋色里品味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的秋,他把平民百姓所见的秋景写得细腻独特、忧郁而优美。

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基础演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朗读课文3-11段。

二、合作探究

1. 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课件出示)

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3.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脱离了古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

   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三、结合时代,体悟“悲凉”之情

1.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这还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

2. 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四、课堂总结

饱受人生苦难和生活艰辛的郁达夫在30年代那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现实里,心里更多了一点忧郁和落寞,在对北平秋景的赏析中,他没有去着力表现那些游人如织、喧哗热闹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刻画摩肩接踵、叫卖声盈耳的前门大街,他以独特的人文视角选取北平生活中极普通、极平凡的景物,那种“清、静、悲凉”的秋味滋生长北京的破落小院里,点缀在那棵棵的国槐上,在寒蝉的衰叫中嘶鸣,在秋雨的凉意中淅沥,在秋果的颜色中闪耀。

      郁达夫就是这样,他用丰富细腻的情感,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国清秋的美景,让我们沉醉,令我们向往。

五、布置作业:课时作业;选三句品味郁达夫独到的语言。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欣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

一、导入:《故都的秋》虽然没有用古代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二、品味语言(见教参17页)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下,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十分得秋意。

提示:1.注意所选景物的特点;2.所用的表达技巧。

明确:破屋----不去住三星级宾馆,租人家一椽破屋。一是因为没钱;二是避开了喧嚣与富贵,画面的背景透着清,静;三是破屋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萧条,荒凉,冷落,衰败)是北京古城历史感,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的象征,作者住破屋,每天面对着破壁腰,他想到更多的是这个古城的过去,而不是现在。

浓茶----他为什么和浓茶,而不喝有淡淡清香的淡茶?浓茶有一种浓厚的苦味,他在品尝茶的这种浓厚的苦味的同时,有没有一种在品尝自己这种有点悲凉的人生的感觉?

很高很高得碧绿的天色----当天很高的时候,给人一种旷远,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染的感觉,突出了清,静;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反衬,连细微的声音都听得见,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也是一种心的宁静;

细数丝丝阳光----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显得清闲,也有一丝落寞;

静对懒惰,蓝色白色为佳----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作者笔下却只有蓝色白色,冷色系,突出清和悲凉;

疏疏落落的秋草----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且文人本来就又悲秋情结,作者这时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内心孤独,冷清,有一种淡淡的悲凉。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投影)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这牵牛花描写的不仅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儿又不是花的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明确:视觉、触觉。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自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和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明确: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

4.排比句赏析

可是啊,北国得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舒缓而深沉)

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反衬,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描述性的名词性短语,画面生动,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赞美之情)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三、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但是,故都的秋又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却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折射。

2.通过对比,凸显北国的秋韵

点评:本文在写故都的秋时,除了对故都的风格逐一描绘外,又把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如第二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里的对比,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点出南国之秋的秋味、秋色都不够。再如第六段,“还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四、课堂总结

这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徐志摩在一首小诗《私语》中写到: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也随着这故都的秋流去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秋味、读出愁思、读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四、课外拓展:沪教版精读老舍《想北平》和郁达夫《北平的四季》(见练习册11页)

想 北 平

老舍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可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五、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秋景或春景散文,文中要有古代诗词的引用,体现家乡景色的风貌。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教学效果反思及补救措施

文档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故都的秋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科目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参备人检查人完成情况高一语文11.13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娜、焦丹丹、朱珂题目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