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洁 宇 谢光园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第09期
摘 要:概述了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展,分析了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人工痕迹强、同质化严重、文化缺位和侵占稻田等,提出了遵从自然环境和场地特征、开辟多种渠道和经营方式、传承地域文化和场地精神、营造稻田肌理和大地景观等促进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国内外研究进展;生态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5)09-0129-05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in China
YANG Jie,LI Peng-yu,XIE Guang-yua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PRC)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wetland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China, such as obvious artificial signs, serious homogenization, lacking of culture and appropriating paddy field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wetland parks in China, e.g. complying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features, opening up diversified channels and business operation modes, inherit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spirit, and creating paddy field outlines as well as earth landscape.
Key words:urban wetland park;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ecological suggestion
城市湿地公园是以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和提供生态服务等功能,以开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和生态保护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并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具备湿地的功能和特征,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有利于实现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城市湿地公园提供了休闲的游憩环境,将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统一协调,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湿地保护意义重大。
1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展
1.1 国外湿地研究背景
国外对湿地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公元46 年的沼泽学研究[1]。如今湿地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如国际湿地会议(International Wetlands Conference),由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主持召开,每4年举行一次[2-4],至今已举办9届[5-7],并且每届均设置一个主题(表1)。随着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加深,国外开始依据生态原则对其进行规划设计。
1.2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展
国外虽在湿地保护、恢复和重建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实施却相对滞后。在最近几十年以来,人们才开始将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20 世纪70 年代,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被侵占、改造致使面积锐减。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开始着手城市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建设,并将湿地景观列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 世纪末,湿地逐渐被引入城市公园规划中,各国根据湿地相关理论,着手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国外的湿地公园多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同时具备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功能[8-10]。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将污水处理[11]、景观美学[12]及城市发展[13]等多方面应用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大大拓展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表2)。
2 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展
2.1 起步阶段
国内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起步较晚。从20 世纪60~80年代初,我国一直致力于沼泽学研究,直到80 年代中期,“湿地”这一概念才被提出并开始广泛流行。
2.2 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湿地公园的建设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响应并步入快速发展期,直至20世纪末,国内尝试建设了一些小型湿地公园。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2004年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接着,在2005年颁布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14-15] 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16],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同年5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建城[2005]82号)中批准了9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并于同年10月,在“第一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对其予以授牌。至此,国内掀起了建设湿地公园的热潮,截至2015年3月,国内已建设湿地公园53个[17](图1)。
2.3 多元化阶段
针对资金不足,颁布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推动了湿地公园建设向国有与民营成分混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各界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止至2015年03月,已有
图1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每年总数
53处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分布在23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表3)。
3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工痕迹强
城市湿地公园的风貌应与湿地典型特征相一致,展现天然野趣,然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现状是人工痕迹太强。人工水景过多,有大量装饰性的设施出现,如大量使用硬质驳岸、张拉膜亭子和沥青路面等,这些都弱化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辨识性。甚至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湿地边缘被建起了商品房等,破坏了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3.2 同质化严重
(1)定位同质化:大多数湿地公园均以休闲旅游作为定位。
(2)建设同质化:各城市湿地公园均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将功能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观光游览区、教育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导致公园布局十分雷同。同时,各湿地公园之间具有高度相似的园内景观、建筑布局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缺少各自鲜明的特征,辨识性差。
(3)经营同质化:湿地公园的经营均围绕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缺乏创新性。游乐项目无外乎游览车环湖观光、游船观光、水上游艇等,千篇一律,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3.3 文化缺位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湿地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不可能按照一个固定模式来套用,而应该根据地区差异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以创造不同的审美体验,用园林的方法和设计手段再现与该湿地公园场地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但是,当今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分强调自然生态功能,而缺乏对景观文化属性的思考,未能很好地传承和运用地域文化,创建了大量风格雷同的景观,造成文化的缺失[18]。
3.4 侵占稻田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大面积侵占并改造农田的问题,以至于作为“最经济高效的人工湿地”的稻田面积骤减。这种开发建设模式不仅破坏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而且也没有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颇受争议。
4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建议
4.1 遵从自然环境和场地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要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利用地形地貌,以及现有场地内的水体、植物等自然资源,确保景观风格与环境和谐共生[19]。维护城市湿地公园内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留湿地自然生物栖息地,尤其要保护生态敏感区的湿地景观[20],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在湿地周边营建植被缓冲带,为动植物提供生境空间。总之,要充分考虑现场条件,依托现有资源来建设湿地公园。
4.2 开辟多种渠道和经营方式
面对定位同质化、建设同质化以及经营同质化的局面,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思考如何多方位拓宽发展渠道,以期跳出同质化怪圈。首先在定位上需要从休闲旅游的套路上走出来,开辟多样渠道,特别是需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从湿地水质处理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科普教育等方面思考湿地公园的未来建设。第二,在公园的经营方式上谋求多样化。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参与公园的宣传和经营,如开辟网上专栏及微信平台等,扩大宣传覆盖面。第三,湿地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地域文化来打造品牌特色。
4.3 传承地域文化和场地精神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用有形的景观来展现无形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对于材料的选择,应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在性能、便捷度、材质等方面的优势,就地取材,使营造的景观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塑造地域特色。第二,对于场地中的遗留元素,可以加以利用,用园林的手段再现与该场所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第三,休闲活动项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需要[21],因为特色的活动项目最能反映出人们对该场地的情感,唤起他们对历史的记忆,特别是节庆活动的举办,是体现和传播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最有效的途径。
4.4 营造稻田肌理和大地景观
目前部分湿地公园的建设以牺牲大片农田为代价,笔者主张要保留场地内部分稻田作为大地肌理。这样既能如实地记录基地的发展历程,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也能作为大地景观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参与景观营造,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湿地景观。
5 结 语
实践已经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应该逐步得到推广。随着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的加深,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自然资源、场地特征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并结合新兴科技手段来发展。同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并在保证其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其他功能,逐渐由单一功能型向综合功能型转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永兴.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11-118.
[2] Allan Crowe. Quebec 2000: Millennium Wetland Event Program with Abstracts[C]. ElizabethMacKay, 2000. 1-256.
[3] Mitsch W J, James G. Gosselink. Wetlands[M].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2000. 1-43, 356-430.
[4] Kadlee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oands[M]. Lewis Publishers, 1996. 1-124.
[5] Keddy P A. Wetland Ecology-Principles and Conserv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46.
[6] Beth Middleton. Wetland Restoration-Flood Pulsing and Disturbance Dynamics[M]. John Wiley &Sons, Inc.,1999. 1-88.
[7] Messina M G, Conner W H. Southern Forested Wetlands-Ecology and Management[M]. Lewis Publishers, 1999.1-50.
[8] 仇保兴. 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 风景园林论坛,2006,(5):5-8.
[9] 崔心红,钱又宇. 浅论湿地公园产生特征及其功能[J]. 上海建设科技,2003,(2):43-44.
[10] 骆林川. 新、马、日、港湿地公园考察收获与启示[J]. 湿地科学,2004,2(2):238-241.
[11] 吴树彪,董仁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与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2008,24(8):5-9,21.
[12] 林 丹,张小风,杨承清. 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 127-130.
[13] 王建华,吕宪国. 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 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EB/OL]. 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sjs/220061/t20061101_157138.html,2005-06-24.
[15] 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Z]. 北京:国家林业局,2005.
[16] 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sjs/200611/t20061101_157123.html,2005-02-02.
[17]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通知[z]. 北京:2015.
[18] 孙新旺. 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4):104-109.
[19] 陈 钰. 生态旅游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活动研究——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6):79- 82.
[20] 黄金玲. 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读[J]. 规划师,2007,23(3):87-.
[21] 朱 磊,黄发祥.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塑造方法探讨[J]. 华东森林经理,2010,24(1):58-61.
(责任编辑:肖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