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候选名单
1.杭州宋城景区 (杭州市)
1996年5月18日开园的杭州宋城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家主题公园和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南宋民俗文化传承基地”,是一座寓教于乐的历史之城。西湖观光,宋城怀古,是杭州21世纪以来主流的旅游线路。
宋城景区依据宋代杰出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式而建造。城内斗拱飞檐,街衢纵横,百戏杂陈,绿柳莺啼。城内九宫格局的市井街衢上,宋代瓦子勾栏百戏表演精彩纷呈,中国老行当“活化石”七十二行老作坊内老艺人动态演绎展示文脉传承,琳琅满目的宋代小吃让你在满足味觉的同时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古代互动游乐项目更让你在神秘冒险中找寻失落的文明。
通过长期探索与不断创新,宋城景区更是打造出杭州几大品牌旅游活动项目,如“宋城新春大庙会”、“宋城火把节”、“宋城泼水节”、“清明祭祖大典”、“中秋拜月大典”等,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景区更是为学生提供独具特色的民间学手工艺项目,成为学生户外的历史大学堂。特别是投亿元巨资打造,每年220万海内外游客争相观看的世界三大名秀——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美仑美奂、气势恢宏,真实再现淳朴的南宋京都民俗风情,重温辉煌的大宋王朝繁华景象。近年来演出屡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褒奖,曾荣获杭州市颁发的文艺创作突出贡献奖,并被正式指定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更是被领导誉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作。2009年荣获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中国舞蹈诗“荷花奖”。
杭州宋城将给您一个不变的承诺: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2.乌镇景区 (桐乡市)
乌镇地处浙江杭嘉湖平原,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从公元872年建镇以来,镇名镇址未变,水系、生活方式未变。千余年来,镇民依水而居,临河建屋,以水为依托的石栏拱桥、深宅大院、过街券门、临河水阁等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2001年,乌镇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2006年末,乌镇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7年,乌镇水阁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乌镇获得(PATA)亚太旅游协会生态旅游金奖。
镇内现有东栅和西栅两个历史街区,东栅景区民俗味浓厚,以观光旅游见长。西栅是岛式古镇格局,夜景唯美,是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古镇社区。在保护过程中,乌镇不仅仅对历史建筑实行了再修复,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创 “乌镇模式”,从“修旧如故,以存取精”到“实现历史街区的再利用”,理念新颖。除了强调保护对象的遗产价值外,更注重保存居民传统的生活,恢复传统工艺,延伸历史街区的功能和价值。
1300年的历史为乌镇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乌镇景区现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特色浓郁,吸引力强,文化品位高,游客参与率高,每年推出“香市”、“童玩节”等主题旅游产品,使古镇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现代与古朴完美结合的生活社区。
3.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舟山市)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以东,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以海天佛国、观音道场闻名于世,山上自然景观幽幻独特,古树名木繁多、寺塔崖刻遍布、碧海金沙环绕,精美雅致无比。上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沉积,形成了普陀山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国家级非遗“观音传说”,不仅包含了丰富感人的观音民间故事,还有观音造像艺术、自然景观造型传说以及观音文化节庆活动;二是省级非遗“观音香会”。每逢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许多地方的游客与信士云集到普陀山朝山进香,参观访问,参加各种法事活动和寺庙盛典。三是省级非遗“普陀山佛茶茶道”。它是普陀山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经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是佛教禅文化和传统茶文化的有机结合。经普查,普陀山还有包括方言、制造技艺、民间故事等很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浙江省非物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和省级文化旅游景区。
近些年来,普陀山坚持以文化景区建设为目标,以文化演绎和演绎文化为平台,着力做好文化的 挖掘、研究、整理、转化和演绎工作;持续开展以“普陀山之春”旅游节、观音文化节、佛教用品博览会、佛教收藏品鉴赏大会以及观音三大香会节为重点的文化节庆、会展活动,注重体现观音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致力于把普陀山打造成为世界“佛教信仰中心、弘法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僧才培养中心”的文化极地、精神高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普陀山相继获得了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建国60周年世界旅游名片奖、中国最佳休闲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景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中国最美十大宗教名山等荣誉称号。2009年,全山共接待香游客378.5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21亿元,成为中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区。
4.中国景宁畲乡之窗景区(景宁县)
中国“畲乡之窗”景区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景区现已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验收,年接待人数为50万人次以上。全乡畲族人口占比33%,是全县畲族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这里生态卓绝,自然雅致,风光秀丽,人文凝结,徜徉于景区之中,扑面而来畲乡特有气息环绕周身,令人为这个被称作“江南芙蓉镇”的大均的历史文化所震撼,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浓郁的畲乡风情,厚重的文化积淀,淳朴民风民俗,而且景区内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全国一流,是“养身之地”、“天然氧吧”,素有“浙江的芙蓉镇”之誉,有“文明之乡”、“晓溪明珠”,“江南第一漂”等美称。景区以参与、欣赏畲族风情表演为主,以独特、神秘、浓郁的畲族文化,将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展示给游客朋友,让人耳目一新。核心资源有畲歌风韵、畲族婚嫁、浪漫“三月三”大型歌舞、畲乡欢乐夜、畲族民间绝活等多种民间习俗与民间节会活动项目构成。以及浮伞仙迹、浮伞祠、大均古街、大赤坑廊桥等古迹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景区内经常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传统体育竞技《问凳》、《赶野猪》、《高皇歌》、《操石磉》等活动在景区内定期举办,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1 年 11 月 景区被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 “畲族文化风情采风基地”、 2003 年景区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授予“国际民俗摄影创作基地”、 2006 年被授予“丽水市十大生态村”、 2006 年景区被评为浙江省“魅力新农村”评比环境优美奖、2007 年被评为浙江省“绿化整治示范村”。 2009 年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
5.龙泉青瓷文化园区(龙泉市)
龙泉青瓷文化园区位于龙泉上垟青瓷工业园区,是在原“龙泉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基础上建设而成。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是元、明时期青瓷出口主产区,清朝后期陷入低谷。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下,于1957年开始恢复生产。当时龙泉县在龙泉上垟镇设立“国营龙泉瓷厂青瓷研究所”,集中当时龙泉最优秀的民间艺人挖掘传统釉色配方、烧制技艺。使龙泉青瓷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新中国青瓷的主产区,产品作为国礼畅销世界各地。1998年,国营龙泉瓷厂进行改制,龙泉青瓷进入全面中兴时期。2007年,浙江披云公司购得“国营龙泉瓷厂青瓷研究所”,并投入巨资进行改造,成立披云龙泉青瓷文化园。
龙泉青瓷文化园区占地15亩,包括手工坊、青瓷传统技艺展示厅、青瓷名家馆、披云会所、休闲中心等。是集青瓷传统技艺传承、青瓷文化展示、青瓷艺术创作、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园区以原真性、整体性保护为原则,进行合理利用:即保留了原国营龙泉瓷厂厂房、青瓷研究所办公楼、职工宿舍等,还修复了传统烧制龙窑、倒焰窑、瓷土加工设施--水碓等,让现代人充分领略千年龙泉青瓷的魅力。
龙泉青瓷文化园还定期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院等院校教学实习基地。
6.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 (东阳市)
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作为横店影视旅游系列景区之一,总面积近900亩,是一座集古建保护、影视拍摄、观光娱乐、艺术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景区,由“桃花源”与“秦淮河”两大景系构成。先后被列为“浙江省散落民居易地保护实验基地”、“中国古民居保护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翻九楼)传承保护基地”。
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征购迁入的古民居120余幢,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民居群落,按福建土楼原样重建的土楼,以1︰50的大比例重现圆明园全景微缩景观,充分展示从明代中叶到时期的古建筑营造技艺。设置了70多个各具风格的展览馆,有中国竹艺博物馆、东阳木雕博物馆、根雕艺术馆、中华美人馆、影视名人馆、徐氏艺术精品收藏馆、奇石馆、50多个古玩古董艺术珍品馆等,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展馆系列。
景区积极引入省内外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获得广泛好评。在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大型民俗表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成功引入东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翻九楼”进驻景区,每日定时表演。
7.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系列 (宁波市鄞州区)
宁波市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14项,市级35项,区级42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个,省级传承人8个,市级传承基地8个,市级传承人8个,区级传承基地27个、传承人32个、教学传承基地18个;拥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的景区10处。特色浓郁,吸引力强,文化品位高,游客参与率高,全年参观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在省内外已初具影响力。此外,鄞州区还经常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2009年全年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型活动50余次,接待、省市领导及上级文化部门或兄弟县(市、区)文广新局100余次,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休闲等旅游内容,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宁波市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系列的特点和包含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下:
(1)以保护展示全市有较高知名度非遗项目为主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该中心于2008年6月7日世界遗产日揭牌,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西江古村内,风景秀丽,环境典雅,利用西江古村内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将湾底桑果旅游文化与非遗传统文化相结合,互推互促,协调发展。保护展示中心集中了宁波大市范围内约60余个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面的项目,进行版面展示、实物演示和现场销售。保护展示中心设于一座传统四合院内,室内展示面接约为2200平方,户外可用面积约1000平方,属中型专业性展厅,分为序厅、一层展示厅、二层展示厅和户外互动区四个部分。序厅以版面介绍的形式,集中展示宁波大市范围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一层、二层展示厅为手工艺展示厅,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剪纸、根雕等约30个项目陈列于此,户外互动区则为演示项目的活动场地,设有戏台。
(2)拥有鄞州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宁波(鄞州)博物馆。该馆位于鄞州区南侧,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投资2.5亿,2008年12月5日正式开馆,、省市等领导多次视察该馆,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等开设专门展示厅。
(3)以保护展示国家级非遗名录朱金漆木雕为主的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该馆位于我区风景秀丽的鄞南福地横溪镇,占地面积8亩,总投资1000余万元,展览明清以来至现今的朱金漆木雕收藏品、艺术品1000余件。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负责人陈盖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4)以保护展示国家级非遗名录骨木镶嵌为主的紫林坊艺术馆。该馆位于宁波鄞州新城区,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2200万元,是一座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融于一体,内藏江南水乡民居之韵味,外显现代感与周边环境和谐,既有明清居室之清闲,又有现代时尚之典雅的现代建筑。整个建筑为三层围廊式建筑,一楼展示老红木高仿明清家具和骨木镶嵌家具150余件;二楼展示紫檀木雕刻精品100件,其中14件是总价值上亿元的沉香木瘤雕刻作品;三楼是拓片艺术展示厅,展示拓片1000余件。走在紫林坊艺术馆里,就会有一种被艺术包围的感觉,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必将叹为观止。紫林坊艺术馆负责人陈明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5)以保护展示国家级非遗名录梁祝传说为主的梁祝文化公园。鄞州是“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位于鄞州区高桥镇的国家4A级旅游区梁祝文化公园是梁祝墓和梁山伯庙的所在地,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大型爱情主题公园。梁祝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宁波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 以梁祝故事《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祭坟合冢》、《蝶恋永伴》为主导游线,总占地面积300余亩,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爱情主题公园。占地30多亩的大草坪上,矗立着高大的梁祝化蝶雕塑,飘飘欲仙。这里是一个集旅游、娱乐、文化、学术于一体的宁波近郊大型的名胜游览之地。“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这句广为流传的乡谚,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以保护展示省级非遗名录红帮裁缝技艺为主的宁波服装博物馆。鄞州是宁波商帮的发源地,也是“红帮服装”的故乡,宁波服装博物馆新馆于2009年10月23日正式落户我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国家4A级旅游区天宫庄园内,占地面积8亩,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分五个展厅:中国近现代服装变革、红帮裁缝创业史、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宁波服装与国际交流、临时展览。宁波服装博物馆藏品从零起步,逐步收集,目前拥有3500多件,其中包括300多件珍贵文物,并被省、市、区授予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服装博物馆的11年,是调查研究红帮裁缝的11年。红帮服装是近现代西服东渐与中国传统工艺融合的结晶。红帮创立了中国服装业的“五个第一”:第一家西服店、第一件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红帮在中国服装史特别是近现代服装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卓越的贡献。
(7)以保护展示省级非遗名录草席编织为主的宁波草编博物馆。该馆位于我区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古林镇,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馆内有中国历代草编制品的收集、收藏、展示;真人演示历史各时期草编制品的人工操作流程。
(8)以保护展示省级非遗名录甬式家具制作技艺为主的宁波百美甬式家具博物馆。该馆位于我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东吴镇,占地面积10亩,总投资1500万元。该馆展示明初以来近1000件甬式家具,有清中晚期的上乘之作红木面板镶嵌黄杨木双门橱、清中期盛行的黄花梨面盆架、清代红木梳妆箱、清代拱璧纹老红木方桌、晚清时期的月洞形架子床、清中晚期绳纹长香案等。甬式家具的镶嵌技艺闻名海内外,它的制作取材于红木、紫檀、花梨、黄杨等名贵木材,有十六大工艺技术,分别为拼攒、包圈做、透雕、玉璧工、吉子、人物纹、文字纹、仿竹、凹凸纹、镶嵌、剑脊线、全圆、全方、薄意雕、圆雕、金漆泥金十六大技艺。
(9)以保护展示省级非遗名录金银彩绣工艺为主的宁波金银彩绣展览馆。该馆位于下应街道创新128园区,至今已初具规模,收藏了明清以来至现今的金银彩绣藏品200多幅,作品200多种。该馆积极以点的形式培养金银彩绣手工艺人,在原有的技艺基础上,输灌金银彩绣的工艺特色。认真总结金银彩绣的艺术特色,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点,逐步使这门技艺达到成熟完美,成为工艺美术园中一朵奇花异葩。
(10)以保护展示市级非遗名录鄞江它山庙会为主的它山庙。它山庙是我国现存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它山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附属单位,鄞江它山庙会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庙会的起始源于纪念建造它山堰工程的功臣——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即公元833年)县令王元玮。鄞江它山庙庙会历史悠久,在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由王元玮祠扩建为它山庙,建庙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王元玮,定其生日农历十月初十为庙会,进行祭祀活动,至1941年抗战爆发,鄞县沦陷,庙毁会停,1947年抗战胜利后重建它山庙,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鄞江它山庙会从自由民祭逐渐升级到官祭乃至公祭,历千年而不衰,不仅为鄞州区人知晓,宁波市及周边县、市、区的人都知道,就是侨居在港、澳地区及海外的甬籍华人都知道鄞江的庙会,到时都会前来参加。
鄞州区必将进一步科学保护、利用、传承宝贵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真正打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品牌。
8.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市)
(1)景区非遗资源丰厚
自宋高宗以一句“西溪且留下”留下西溪湿地这块桃源之地以来,西溪地区一直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间文化在人们的生活里展示着独特的魅力,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和民间文化的荟萃地。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传说和民间故事,西溪湿地还有“龙舟胜会”、“杭州雕版印刷”、“西溪小花篮”编织、“哑目连戏”、“花朝节”、“炝柿”加工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西溪船拳”、“ 陈聚兴蓝印花布”、“西溪水上人家习俗”、“ 西溪小划船”、“三山香市”、“蒋村鱼圆制作”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以及“两浙词人祠堂祭祀活动”、“忏班祭祀活动”、“越剧”、“舞龙”等一大批非遗资源。其中“龙舟胜会”还被公布为“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和“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西溪船拳”被公布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龙舟胜会”和“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旅游非遗特色浓郁
西溪湿地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胜会”,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来参与和游览,成为杭州旅游的一大品牌。“龙舟胜会”是西溪历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端午节都会在园区的深潭口等地举行龙舟集会,届时十里八乡万人空巷来这里聚集,选手们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场面热闹非凡。西溪龙舟有多种形式,如“满天装”、“半天装”、“赤膊龙舟”、“泼水龙舟”等,划法多种多样,有别于其他地方划龙舟,它不赛速度赛表演,颇有“花样”划龙舟的意味,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河渚街是西溪湿地民俗文化和传统特产的集中展示地。“西溪小花篮”、“龙头雕刻”、“蓝印花布”、“西溪船拳”、“越剧”、“舞龙”及“西溪米酒”、“西溪糕团”、“西溪豆腐”、“西湖绸伞”等一大批体现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的传统项目在此落户。游客可以在河渚塔广场区域观看“西溪船拳”、“十八般武艺”、“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表演,可以在“蒋相公祠”的古戏台欣赏“北派越剧”的精彩,可以在各个特色门店感受“小花篮”、“龙头雕刻”、“蓝印花布”等传统技艺的精湛和“杭帮菜”、“西溪米酒”等特色产品的风味,更可以在茶馆品味杭州茶文化的悠闲,也可以在蒋相公祠堂瞻仰赈济扶贫、乐善好施的蒋氏三兄弟,到龙舟展示馆参观西溪龙舟发展史,欣赏工匠的龙舟雕刻和模型制作。
除了上述集中展示外,游客更可以坐着“西溪小划船”,感受“西溪水上人家习俗”,感受“养蚕”、“婚嫁”等民间习俗,感受“两浙词人”的情怀,感受“春赏梅”、“夏吟荷”、“秋观芦”、“冬踏雪”习俗的浪漫……西溪湿地公园到处都可以游览和参观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
(3)非遗展示活动多样化
日常性展示活动。主要包括“西溪小划船”、“西溪水上习俗”等常规性非遗项目和“河渚街”、“清平山堂(杭州雕版印刷)”、“蚕桑馆”、“婚俗馆”及“杭帮菜”等固定性非遗项目展示,合风景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一体,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节日性展示活动。主要包括每年的“探梅节”、“龙舟文化节”、“火柿节”和“听芦节”四大节庆的大型展示活动。三大节活动精彩,内容丰富,集中展示西溪众多非遗项目,在省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
重要活动展示活动。主要是配合省、市重大活动开展非遗展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溪湿地知名度的快速提高,各级领导包括领导和一些重要会议等客人来到杭州,都会到西溪湿地游览参观。西溪湿地在河渚街等相应区域集中开展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9.象山石浦渔港古城 (象山县)
“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这首古诗描所写的地方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象山县石浦镇,一个“渔港”和“古城”紧紧相连的小镇。石浦镇是全国六大一级中心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早在秦汉时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镇。
渔港古城是当地居民的原住地,依山面港,沿山而筑,是我国保留最为完整、具有鲜明海洋渔文化特色的古城区,留有4条总长1670米的古街,50条总长2000米的古巷,有中街、后街、延昌3大片古宅保护街区,古迹100余处。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广博,制作渔灯、渔模、船模的作坊星罗棋布,石浦鱼灯舞、延昌走马灯闻名遐迩,十四夜、三月三踏沙滩、六月六庙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俗活动热闹非凡,被专家称为“活的古渔镇”。2008年6月,与古城相关的“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渔民开洋、谢洋节”两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7月,“石浦三月三”、“渔民号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3月,在不拆迁一户居民的基础上,城内开辟了耕海牧渔、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等十二馆,开创了民居与景区共存的新模式。自运营以来,石浦渔港古城先后获象山县对外宣传先进单位、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宁波市对外宣传基地、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科普教育基地、市文明景区、浙江五十个优秀景区、长三角洲双休日旅游休闲热点景区、国家4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
10.西施故里旅游区 (诸暨市)
西施故里旅游区地处诸暨市区南翼,为浣江-五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施传说的重要载体,旅游区以西施品牌为灵魂,内涵丰厚的古越文化为背景,是西施古越文化的缩影,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商贸、生态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旅游区。
西施故里休闲旅游区规划面积1.44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分二期开发建设,一期工程已正式对外开放。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主要由西施文化遗迹——西施殿、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郑氏宗祠、民俗馆、余任天纪念馆、三贤馆等景点组成,按功能划分为一轴一心六区。
西施故里旅游区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建设部、旅游局及省市各级领导,各级媒体,众多专家学者,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西施故里品牌得以打响,诸暨旅游的内涵得以丰富;作为诸暨市城市建设、浣江-五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大三线”中的旅游中心功能的位置和作用初步显现。西施故里旅游区还相继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旅游区、“2007年上海老年人最喜欢短线游景区”、“2007年度绍兴市优秀旅游企业之十佳”、浙江50个优秀景区”、 “浙江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旅游区为进一步打响“西施文化”旅游品牌,组织开展了西施故里旅游区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西施》首播式暨“魅力·诸暨”全国西施故里旅游电视专题片大赛启动仪式、第一、二届杭州西湖-诸暨西施故里荷花会、第一、二届西施文化节、十八翁器乐表演、西施故事传讲等夜游活动。
西施故里旅游区依浣纱江逶迤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民俗馆、郑氏宗祠、购物一条街等等依次而列,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典故,游客将在景区内得到体验。
附件2: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候选名单
1.永康方岩风景区(永康市)
永康方岩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以遗产保护项目方岩庙会的终端区域,也是方岩庙会的生态保护区,同时又为浙江省传统节日重阳节保护基地、金华市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方岩镇范围内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方岩纸花、打罗汉、单人坐唱、哑口背疯、铜钱棍、调花钹、胡公信仰)。
上述非物质文化都通过方岩庙会的形式集中展示。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初九,方岩景区就成为永康市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本地与永康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集方言风景区赶庙会,进行文娱表演,展示手工技艺及销售产品。如表演打罗汉、是把蝴蝶、三十六行、哑口背疯、铜钱棍等等节目,同时景区内还有方岩纸花、永康肉麦饼、永康锡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出售,涵盖娱乐、休闲、美食、购物等方方面面,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2.嘉兴月河历史街区(嘉兴市)
(1)德勤非物质文化园: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经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和德勤集团共同关心支持下,合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平台。主题展示浙江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内容。园内装修、修饰、实物展示等布局总投资约1.5亿元。德勤文化园分东西两园,西园为动态的舞台表演和茶艺活动;东园为静态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实物展示。
(2)嘉兴端午民俗:主要包括举办系列端午民俗活动,修建端午民俗体验馆,端午民俗照片展示,相关物品陈列以及活动体验。
(3)粽子文化博物馆:由嘉兴老字号粽子企业真真老老承办。博物馆收藏了有关粽子的文物、民俗物件,收集了有关粽子起源、发展的文化史料。
3.龙游民居苑(龙游县)
(1)龙游县民间舞蹈展示馆。将全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项目《硬头狮子》、《貔貅》、《脱节龙》、《稻草龙》、《竹衣龙》、《滚花龙》、《小脚灯》、《板灯龙》、《麒麟》、《纸狮子》等十个品种的表演道具进行集中展示。
(2)龙游县民间剪纸作品展示馆。将全县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共展出30多名作者的100多幅作品,包括吴芝瑛、侯庆国等龙游知名剪纸人的作品。
(3)龙游县婺剧文化展示馆。主要展示龙游婺剧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舞台、服装、脸谱和龙游的著名婺剧演员照片、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等。
(4)龙游历代戏曲木雕、砖雕展示,这主要体现
景区内各种明清建筑上面。
(5)经常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在固定展
示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经常开展非遗表演活动,《硬头狮子》、《貔貅》、《脱节龙》、《稻草龙》、《竹衣龙》、《滚花龙》、《小脚灯》、 《麒麟》等民间舞蹈品种先后进行过表演,还经常组织婺剧演唱活动,开展剪纸艺人现场创作表演活动等等。
4.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青田县)
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文化”为核心,把石雕博物馆、千丝岩石文化公园、中国石雕城三部分组成石雕文化旅游区,融合了自然山水景观和石雕技艺,集体验、休闲、商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区,2009年8月22日至24日总理亲身体验了“国雕青田石雕文化”之旅,给“石雕之乡”的人民带来了极大信心和力量。
该旅游景区石雕博物馆通过作品、视频、大师讲解等手段全面展示青田石雕发展历史;千丝岩石文化公园通过中国印园文化展示青田石雕历史用,通过选石、猜石等游客参性活动了解青田石雕发展;中国石雕城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石雕市场,是青田石雕走向市场的一个平台,是石头转化为艺术品的一个载体;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是把青田6000年石雕历史的缩影,聚集青田石雕的精与神,带给青田石雕诗一般的意境,是景区核心的休闲场所。
5.三门蛇蟠岛旅游区(三门县)
蛇蟠岛位于三门县城东17.5公里,面积17.4平方公里,为该台州第一大岛。岛岸线长约10公里,四周为蛇蟠涂,面积约11.6平方公里,毗邻甬台温高速公路。蛇蟠岛旅游度假区由野人洞(三门石窗艺术馆)、海盗村、红宝石洞窟宾馆、 绿客老家洞窟度假村 、千洞禅寺、三门湾海岛观光游、蛇蟠山洞窟探险游、玲珑山滨海游乐区和狮子岭休闲度假区组成。
(1)野人洞。景区主要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三门石窗精髓文化艺术,以采石场景展示石窗的历史,三门石窗始于南宋,盛于明、清。三门石窗寓意深邃,注重表意、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各种图案都有不同的深远寓意,如龙凤图案,包含着原始图腾崇拜的意念和人们祈求丰收、吉祥等愿望。钱币纹是财富的象征,寓含财源广进、天圆地方之意。蝙蝠为“福”的谐音,追求美好幸福;鹿是“乐”、“禄”的谐音,期望生活快乐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表现了人们的意愿、信仰、习俗等以及审美观念。景区内的石窗博物馆收集了三门县内及周边地区的古代各种石窗,在景区景点你能看到古代采石场景的再现,让您感受到三门石窗的魅力。野人洞向您展示山野穴居的洞石文化和蛇蟠岛悠久的历史,让您领略当年海市红楼的绿客风情。野人洞景区主要由三门石窗艺术馆、野人古洞、蛇蟠春秋、藤友三门、古宕仙踪、海市红楼、平岗观海、松林拾贝和渔舟唱晚八个分区组成。
(2)海盗村。蛇蟠岛曾是浙江海盗主要巢穴,海盗村景区以洞窟和海洋风光为特色,再现中国海盗——东海枭雄的风采,让您体验啸聚亡命的海盗生涯。海盗村位于以海盗历史和形似巨鳄得名的霸王山内,由东海枭雄、山海会盟、海洋经略、北欧海盗、玲珑飞渡、洞穴探险、演艺风流、霸王烽火、蛇蟠老营和海客遗风十个分区组成。
(3)红宝石洞窟宾馆。 体验海岛洞居的独特享受,欧式风格的红宝石洞窟宾馆,是中国唯一的海岛洞窟宾馆,以其赭红色的蛇蟠石得名,是广西艺术院校毕业生组成的天河艺术团驻地。观日出日落,食海鲜佳肴;岭南儿女,演艺风流;洞天奇观,异域情调。红宝石宾馆以三星标准建造,一期工程包括客房 100 间、中西餐厅、会议中心、演艺吧、游泳池等,各项设施齐全。
(4)千洞禅寺 。以洞窟石刻佛象艺术为特色的千洞禅寺,是中国唯一的海岛洞窟寺院,占地面积逾 40 亩,拥有大小洞窟 70 余个。
6.泰顺廊桥文化园区(泰顺县)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的泰顺,境内拥有33座明清时期造型各异的古廊桥,其中15座廊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和溪东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
为加大廊桥文化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泰顺县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于2006年启动中国(泰顺)廊桥文化园建设。中国(泰顺)廊桥文化园以泗溪为核心区,辐射周围乡镇,连片景区面积可达136平方公里。文化园将从廊桥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利用、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购物、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建设。以展示泰顺廊桥文化,体现浙南地域文化遗产特征,打造小桥流水、良田炊烟的世外桃源景象,最终建成国家AAA级旅游区。
中国(泰顺)廊桥文化园的展示内容以中国廊桥博物馆和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展示馆为主,并引入泰顺县内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和展演,如药发木偶戏、提线木偶戏、碇步龙、八宝灯、龙凤狮子灯等。药发木偶戏被列入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碇步龙以碇步为表演平台,龙、桥、水、碇步龙四者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尽显泰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此外,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陈十四信俗,也是廊桥文化园的一大亮点。陈十四是浙南与闽北民间共同信仰的神祇,在泗溪镇境内就有三座专门供祀的崇祀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在溪东桥旁的临水殿,是当地陈十四信俗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廊桥文化园的主要参观项目之一。
目前,廊桥文化园景区内设木偶剧场,在双休日及节庆活动时表演,使旅游与文化结合,为景区增添文化色彩。2009年11月27日,由县委、县举办的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吸引4万多游客观光,为宣传展示泰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7.缙云仙都景区(缙云县)
(1)轩辕黄帝祭祀活动
根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记叙,缙云仙都是轩辕黄帝铸鼎炼丹和驾龙之地。从晋朝始,老百姓在仙都鼎湖峰旁建缙云堂,祭拜轩辕黄帝,唐明皇李隆基下旨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后,缙云堂改为黄帝祠宇,官方从此定期组织祭祀。1998年重阳节,缙云县委县沿袭古代祭祀仪式,在重新落成的黄帝祠宇举行了首次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恢复了“北陵南祠”的格局。从此,每年重阳节与清明节分别举行大型祭祀黄帝活动,重阳节为公祭,清明节为民祭,迄今已经举办了22次。2006年,公祭规格提升为市祭,并确立了逢“三、六、九”年大祭的例制。缙云仙都祭祀黄帝,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设主祭、司仪、陪祭、参祭、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敬献三牲五谷、敬献美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行祈祀舞等,并在礼成后,举行大型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极具南方祭祀特色。同时,加强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联系,着力打造“三地”共祭格局,目前缙云仙都作为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同。
(2)仙都摩崖题记
仙都摩崖题记有:唐代2处,宋代42处,明代30余处,清代20余处,17处,现代3处,年代不详16处,现存125处。名家题刻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李阳冰;宋代科学家沈括、理学家朱熹、书法家苏舜元、著名学者叶清臣、留元刚;明代浙江巡抚常居敬、龚勉、赦敬、樊献科、郑汝壁;清代文学家袁枚;铁道曾养甫,当今有一代书法泰斗沙孟海等。仙都摩崖题记书法艺术品位高,楷、行、草、隶、篆齐全。其中最珍贵的是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倪翁洞”和颜真卿的“初阳谷”。前者“淳古严肃”,后者“刚正奇伟”,游人到此,无不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仙都摩崖题记风格独特,各具千秋。大的一字盈丈,二三里路处可以远远望见;小的不足一尺,非仔细认读难辨行距。直书和横书,各具风采。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有精美诗词,有长歌大赋,也有题记小札;有描写山水,也有记述事件。可以说,每一块题记都有一则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轩辕史迹展览馆
轩辕史迹展览馆是缙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总结性地概括了黄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史迹,伟人的评价,还陈列了黄帝时期的文物文献资料。第二部分为中华民族祖先的由来和形成。在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之后,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生活在中国这一广大地域的数十个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第三部分为黄帝功德。轩辕黄帝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他同时创造了文字、音律、教人们种桑养蚕、种植粮食、捕鱼狩猎、建房制陶等。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农、工、商、医等方面在黄帝时代均已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为铸鼎仙化、北陵南祠。说明了黄帝铸鼎炼丹飞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第五部分为历代赞颂。即历代名人对轩辕黄帝的评价。第六部分为寻根问祖。这里分列了中国四百多个姓氏的来源。第七部分为中华英杰。详细阐述了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所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对后世所形成的巨大影响。第八部分为民族团结一统。再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疆域变革。在疆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
(4)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
仙都民风淳朴,习俗简朴厚实。一是民俗节庆与文化娱乐。每年除夕夜,景区里专门举办仙都过大年迎春祈福撞钟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展现时代风采和节日气氛,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撞钟、祈福,共度迎新美好时光。仙都朱潭山是浙江省婚纱摄影首选景点,每年七夕节都要举行婚纱摄影节,爱情宣誓、互动游戏、许同心愿、挂同心锁等活动内容,吸引了众多新人前来进行婚纱摄影,进一步打响了婚纱摄影品牌。每到节庆日,当地村民都要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骑竹马、跑旱船、铜钱鞭、哑口背风等活动各显特色,精彩纷呈。二是民间故事与传说。仙都丰富的山水景物,使得这里流传的故事也格外神奇动人,黄帝炼丹的传说、鼎湖与金莲的故事、姑妇传说、老鼠偷油、龙耕路、仙榜岩等众多传说,数千年来陶冶了勤劳好客的仙都儿女,为仙都增添了无数人文色彩。
8.奉化大杂院(奉化市)
(1)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原始蔡伦造纸、手工打铁、手工竹编、手工陶艺等,均以现场制作的形式展示,且游客可以参与亲身体验。
(2)传统民间演艺项目:民间杂技、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戏、越剧等以现场演绎的形式展示;
(3)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工具及照片,以布展形式展示。
(4)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荡千秋、舵手对抗、起航拔河、丢沙包、诸葛连弩射击等,以游客参与形式展示。
9.临安太湖源头旅游风景区(临安市)
景区位于杭州临安天目山南麓,太湖的主源头坐落于此,景区故名太湖源。太湖源风景区素有“江南小九寨沟”之美誉。景区自1998年开发以来,以其独特的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在华东地区享有盛誉。景区的成功开发,为我市开创了生态旅游之先河,为临安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发挥了先导和示范作用,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景区内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1、民间传说类,主要有《防风氏的传说》、《彭祖的传说》、《长寿村的传说》、《昭明太子的传说》等;2、民间艺术表演类,主要有:太湖源头鳌鱼灯、吴越双狮、畲族民歌等;3、传统手工技艺类,主要有《天目云雾茶传统手工制作》、《天目笋干传统手工制作》、《根雕》等;4、民俗类,主要祭典源头水神、山神等。
同时,景区自2007.8.31.姚明、叶莉来拍婚纱照之后,还被上海婚庆协会列为上海婚庆摄影基地、浙江省婚庆行业协会列为“浙江省首批蜜月旅游首选景点”、浙江省风景摄影基地,国际示范林中国网络成员,浙江省旅游教学研究所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浙江林学院生态环境实验基地等。
展示形式主要是:
(1)举办各类大型表演类民俗文化活动;
(2)举办太湖源头传统文化论坛;
(3)开办景区网站,进行文化信息交流传播;
(4)创办《太湖源头报》,开展对外宣传;
(5)编印出版有关书藉《太湖源探幽》、《太湖源十年纪》、《中国·太湖源生态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生态旅游·太湖源模式》等。
(6)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均作过专题报导。
10.安吉民俗文化园区(安吉县)
整个园区规划用地500亩,其中林地100亩,农田400亩,分建畲族文化展示区、山野文化展示区和中医文化展示区三大区块,三个展示块依据不同的内容特点建设侧重点各有不同。
(1)畲族文化展示区。以畲族特色文化为主线,配以畲族的特色文化体育活动,纯手工制作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及历史传承的劳动工具,生产、生活习俗等。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推动点,大力渲染民族气息,并通过打糍粑、做青团、磨豆腐、酿山哈酒等活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
一是通过畲族文化展示馆来介绍畲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畲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劳动工具等。
二是以“三月三歌会节”和“九月九丰收节”为载体,举办民俗风情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修建畲族传统工艺展示一条街,以现场展示为主,展现传统的畲族工艺,有兴趣者可参与其中。
(2)山野文化展示区。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线,以趣味性为主要特色,突出一个“动态”的民俗文化。以真人实景方式体现原始的劳作场面,同时游客可参与其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3)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主要展示郎村古老的中医文化,以图片、实物解说、中医坐堂等形式向大家展示郎村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医知识,同时力争开辟全省最大的中医药材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