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09:30
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学校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盐城市教科院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操作及评价的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已通过相关课题组验收,并顺利结题。但是我们在“凸现以书法与经典阅读为特色、积淀学校文化、打造教育品牌”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仅
推荐度: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学校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盐城市教科院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操作及评价的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已通过相关课题组验收,并顺利结题。但是我们在“凸现以书法与经典阅读为特色、积淀学校文化、打造教育品牌”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仅
“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学校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盐城市教科院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操作及评价的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已通过相关课题组验收,并顺利结题。但是我们在“凸现以书法与经典阅读为特色、积淀学校文化、打造教育品牌”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仅仅抓书法技能教学,难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校提炼出了“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怎样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经反复研究,我们确立了以省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作为支撑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课题。

2、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次课程改革有两大突破:一是课程体系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结合,其用意是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二提出了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改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开发校本课程体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的课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以切合学校教育实践、灵活适应社会变革和学生实际,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给学校师资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以校本的课程理念构建和完善我校书法教学与经典阅读的课程体系,是我校从书法技能教学走向包括书法文化和经典阅读在内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我校具体实施的体现。

3、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文化“西化”已不可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可以说,在中小学开展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集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引领学生了解、认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中汲取力量,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呢?我们想到了书法与经典阅读。书法与经典是中国文化之精髓,它与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合为一体,以书法教育和经典阅读为切入点,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营养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让学生能站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石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有民族气节的新一代人和建设者。

4、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同志在2001年1月《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学生禁锢在书本上,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从根本上解决重智育轻德育和美育,重知识传授而轻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要引导他们活泼主动地发展个性,提高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素质是人类个体的本质标志,人的素质是人自身的、内在自我调节系统的性能与特性。人的素质组成,包含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书法与经典阅读综合了图像和语言两种艺术的功能。它寓思想以艺术,以优美的形式使思想跨越时空,在漫漫古代社会中,它是文明传播的使者,文化传承的载体,表达思想的工具。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是学校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书法技能、阅读水平、艺术、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技能、品性、文化等层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民族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素养则可以理解为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

本课题的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重点是小学书法技能教学、阅读水平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则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以不断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与民族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步“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依托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就是通过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引领学生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书法技能与阅读水平,促进身心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当然小学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以书法技能教学与经典阅读为基础,以《三字经》《千字文》《水浒传》《书法流派欣赏》和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的第一载体是书法,书法是一门艺术,因此,书法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中国的书法是一座必须要攀登的山,有人说,“不了解中国书法,就很难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感情,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王蒙所说:“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2、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而视,它们也是人类自身潜能被高度开发后,表现在心智连作模式、思维方法、人格特质及智力等方面的典范和实证。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不只是一些文字而已,而是透过这些精练的文字背后所呈现出的立体智慧内涵空间,启发后人深入人类精密的心智领域,成为唤醒沉睡中大脑潜能的导航图。这个立体的智慧内涵空间可让现代人类身心潜能全方位的同步开发。因此,在我们现今的时代里,其价值需不断被重新认识和开发出来。

3、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

4、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与作用时,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注意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的观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学生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

5、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皮亚杰的结构观点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人的认识结构是具有整体性的,同时也是可以发展的,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个体内部知识结构的调整。这一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让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完成学科知识的优化整合,使他们自主建构和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讨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关系,从理性层面寻求实现以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校本与学校其它活动课程的关系,确立其在整个学校活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2、构建小学书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课程的意识规范学校的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使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成为一种常态的、自然的、有保障的学校教育。通过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与提高教育相结合,促进素质教育这一活动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建设富有中国韵味的“墨香校园”。以书法文化与经典阅读为主题,统一规划校园文化,通过逐年建设,精心打造一个中国式的经典校园,这是中国的墨香,这墨香里飘着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能够直达心灵的民族文化精髓。

4、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为实现传统教育的目标,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将启动新一轮传统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为主,请名家访名师为辅;培训内容以书法技能、经典素养并重;考核方式以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并重。

5、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继续巩固科学高效的写字教学成果,以科学方法保证我校学生人人能写一手好书法,让学生在享受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挖掘书法文化和经典的教育功能,积淀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厚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

6、形成开展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基本规律、主要方法和相应的活动策略,编制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案例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1、构建校本书法教育、经典阅读课程体系的研究。确立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的课程地位是保证书法教育有序实施的基础。本书法与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解决教材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符合小学教育特点的经典阅读、书法发展史、书法欣赏、书法技能四个系列的教材,当然教材的开发必须与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整合。其次,要解决好教学时间的问题,充分用好学校课程的自主权,适当调整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增加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时间。第三,解决好师资问题,根据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师资培训要求。

2、编制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含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实施与操作。编制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教材:含活动设计体系、活动形式与实施、活动内容与安排、活动目标与评价及活动间的关系与整合;为了把课题做好,我们将对书法教育和经典阅读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建立一个特色鲜明而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体系,在办学理念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确保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3.调查和分析青少年素质发展的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活动促进其素质结构的合理发展和个性的丰富与完善;征集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案例,丰富和完善该课程的操作途径和实施方式;建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经典阅读与书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4.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的功能研究:(1)启智功能;(2)美育功能;(3)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课程化原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离开课程的教育是无本之木。书法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教育活动,通过课程的整体规划才能明确教学的内容,保证教学的时间,达到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目的。在课程化原则的指导下科学构建小学书法教育的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有效进行教育评价。

2、发展性原则。书法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必须建立在教师较高书法素养的基础上,这对一般的小学教师而言,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任务。因此本课题研究必须把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素养作为发展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发展教师原则指导下,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充分培养书法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以骨干教师支撑课题研究,引领学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课题研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包括书写技能、书法文化、综合素养等方面。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书法技能、书法文化的学习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学生在校发展与终身发展。

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书法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亲自感知、训练与思考的机会,从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丰厚民族文化。

4、因材施教原则。书法教育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大前提下,要承认不同学生生理条件、成长环境、心理发展速度和接受水平的不同造成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以面向全体的课程设置和面向个体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有机结合。

5、和谐发展原则。正确认识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和学生发展中的地位,书法教育要建立在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书法教育的研究要立足学生的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文化积淀、情感陶冶、品格养成诸方面和谐发展。

6、开放性原则。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是一个开放式的目标取向,书法教育是实现目标的有效切入点,我们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开放的心态汲取民族文化宝库中各种精神食粮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其次实行开放式教育,使代表先进文化的书法文化走向社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研究法。借鉴书法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通过大量读取书法文化典籍,提炼小学书法教育的体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集体和个体的不断实践,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使课题在行动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3、教育实验法。通过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经充分论证,大胆假设,谨慎实验。

4、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书法教育对提高小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规律性活动。

八、课题管理

本课题是我校特色建设的主课题,是学校从书法特色教学项目向积淀学校文化,打造教育品牌迈进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课题专家指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九、课题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启动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三个阶段,总共需4年时间。                               

1、课题启动阶段: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

①课题选定,研究制订课题计划,完成课题申报书;

②课题查新与动态分析,检索编制课题参考文献题录;

③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熟悉相关的支撑性理论及研究方法,明确研究分工;

④建立相关的子课题小组,确立各小组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

⑤制订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进入实施阶段。

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

①搜集国内外中小学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的有关资料,研究和熟悉国内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各种大纲、教材、实施经验等,编制小学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的大纲与教材;

②广泛征集小学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学生活动案例,汇编《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案例集》;

③开展小学生素质结构与经典阅读、书法现状问卷调查,摸清小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为实施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④组织开展小学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实验,总结探讨这一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规范操作,初步建构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模型;

⑤组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测量与效果评价,建立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

⑥开展该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和建构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

3、总结鉴定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

①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汇编课题研究论文集,整理和汇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资料; 

②修订和完成学校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活动课程的大纲和教材,如有条件争取公开出版;

③邀请省教育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完成结题;

④研究和组织课题成果的推广,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逐步将该研究成果纳入教育课程计划。  

十、课题成果

1、形成符合小学书法教育的课程体系,编写一套小学书法教育的校本教材。

2、形成富有族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

3、参与实验的教师书法教育论文集。

4、师生书法作品集。

5、经典诵读活动展示

6、以书法文化为核心的学生民族文化显著提高。

附子课题名称:

1、小学书法技能教学的实践研究   

2、小学书法文化教学的内容、途径及方法的实践研究

3、中华经典阅读的实践研究

4、中国书法主要流派的作品及风格的初步鉴赏

5、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的功能研究

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实施方案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学校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盐城市教科院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操作及评价的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学科课程导学法实验研究”“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已通过相关课题组验收,并顺利结题。但是我们在“凸现以书法与经典阅读为特色、积淀学校文化、打造教育品牌”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