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策略探微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重综合运用能力、轻语法已成为中考英语的明显趋势。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方法中培养阅读能力,是当今英语老师的责任。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兴趣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
前言: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字以上。分析近几年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渗透”、“综合能力”已成为当今中考的热点。阅读理解的材料也趋向了多样化——题材有故事、新闻报道、节目预告、热点探讨、产品说明等;内容涵盖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命题既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又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比较片面,把教学局限于“文本课程”的小天地里。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知识点的分析而轻语篇的整体理解;重阅读的结果而轻过程的指导,重文本信息的捕捉而轻文化背景的渗透。这些弊端导致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从而也消磨了他们的阅读热情,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困难重重。基于以上现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一下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阅读理解途径和策略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英语阅读课堂中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
1、阅读材料的选择
选择阅读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它的编排内容是否包含系统的学习策略训练项目,比如,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Go for it》就是将学习策略训练和英语教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这套教材的八年级下的每个单元都在Section A的3a中安排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然后利用课文Section B中的阅读材料讲解和介绍一项阅读技能,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阅读材料选择的另一个标准是看文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诸如教材、教学法、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等有关阅读课的方方面面中,多数学生认为最不堪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乏味,因此,阅读材料,尤其是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这种标准一般由学习目的、学习期望、语言水平、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决定。当阅读材料在各方面较为符合要求时,英语阅读会带来强烈的满足感;相反,若阅读材料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格格不入,效果则完全不同,非但不能激发阅读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心生厌倦,对阅读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目的和兴趣,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近期原版书刊的文章能提供最新的语言材料和最真实的阅读训练。另外,应适当控制文章的难易程度,生词量最好在全文字数的5%左右,否则就谈不到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2、重视词汇习得
词汇是通向意义的桥梁,是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快速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都必须建立在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如果词汇量太少,则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外语阅读。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词汇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成正比,又是互为促进的过程。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词汇获得方式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进而掌握新词汇的认知策略,但以这种方式获得词汇只是一种附带活动,由于猜测的心理加工指向主要是对词义和课文的理解,强调词汇学习的情景性和间接性,而不是长期的记忆储存和将来的提取,就词汇本身的学习而言,不仅速度较慢,效率和准确性都较低,对词义和课文的理解也有限。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仅难以保证理解词汇和课文,而且还将因错误的猜测而影响英语整体水平的真正提高。因此,这种策略也只是掌握词汇的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其他的词汇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一些核心词汇和基本词汇要直接、明确地告诉学生,使阅读教学中的词汇习得更加有效。另外,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获得词汇的最佳方式,教学中还要注意个体差异以及词汇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3、重视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因为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虽然基本相同,但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却往往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作为阅读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并尽可能多地介绍和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努力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在英语阅读中,即使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如果对其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忽视了母语和目的语的两种文化上的差异,也经常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尤其要重视英语词汇内涵和外延中文化涵养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熟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现象,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并能正确评价阅读材料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等。
二、英语阅读策略的指导
1、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题目,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理解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方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接受信息。近几年中考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60字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阅读时从宏观入手,掌握中心意思,注意那些用以说明中心意思的主要事实和细节,搜寻主题句、关键词,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What is the idea?What are the facts?)如遇到生词,应先跳过,继续通读全文,切忌长时间死扣生词。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反方面的问题去阅读:(1 )who 短文中的主要人物;(2)when 短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3) where 短文中事情发生的地点;(4) what 发生什么事;(5 ) why 发生的原因;(6 )how 怎样解决问题。
3、认真仔细,逐步答题勤思考
对整篇文章内容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后,要马上看短文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选择或判断答案。要确定所需查找的信息范围,并注意所查找信息的特点。例如: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就应该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时间、日期、数字,就应该寻找具体的数据。另外还要注意试题难易,应暂时绕开那些少数较难的题目,先做最有把握、最熟悉的题目(即客观信息题),也就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对于那些要通过对文章归纳判断、逻辑推理的题目(即主观判断题),需要再对全文快速阅读,仔细分析思考,将近似的答案对照原文反复比较、推敲,选出最佳答案。
4、细心检查,避免疏漏争高分
在做完所有题目后,不可孤立地检查每一小题。应该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文章的规律,再次耐心地复读全文,逐一检查所以答案是否有误。如果发现有疑问的答案,不要随意改动,一定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才能更改,不可草率了事。
5、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是阅读中经常要用到的策略之一。生词是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最大障碍,如何猜词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定义、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
(1)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
构词法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项目之一。1999年,考试说明首次将它作为附表列出。平时学生们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加强对构词法知识的实践,熟悉常见后缀的含义及派生、合成、转化法的特点,确定所构词的词性和词义。一旦学生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猜测词义也就不难了。
(2)通过文中的定义猜测词义
定释形式多种多样,有定语从句、同位语、并列句、英语释义法,有时用that is (to say),similarly,namely,in other words等引出来,以补充说明。如:The purpose of the campaigns was to catch “ringers”,students who take test for other students(替他人考试)是对ringers做解释的,因此ringers(者)的意思就不难猜出了。
(3)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一定的原因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与结果之间自有逻辑上的联系。因此,原因不清楚可以根据结果部分来推断,结果部分语义不明则可以通过原因部分来分析。如:The noise was so faint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be sure what it was or even where it came from.句中结果部分说“无法确定这是什么声音,甚至无法确定它来自哪里”,而faint就是其原因,于是,便可推知faint意为“微弱”。
(4)根据常识和经验来推断词义
Many resorts and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popular during some months of the year and less popular during other months.Find out if the places you are visiting have an “in” season and an “off” season.This may help you to decide when you want to go.学生学过popular和season,尽管他们不知道“in” season 和“off”season 在此的确切意思,但是根据常识他们可以推测旅游旺季游客多,而淡季游客少的道理,因而就能对“in” season 和off” season做出正确的推测,知道这两词分别是旺季和淡季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对题目作出正确的选择。
(5)通过描述猜词。
描述即作者为帮助读者更深更感性地了解某人某物而对该人或该物的外在相貌或内在特征的描写。例如:The penguin is a kind of sea bird living in the South Pole.It is fat and walks in a funny way.Athough it can not fly,it can swim in the icy water to catch the fish, 从例句的描述和中可以得知penguin 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鸟类,因为后面非常详尽地描述了该鸟类的生活习性。从而学生就不难确定penguin是企鹅了。
6、养成习惯,潜移默化见成果
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主要来自口、眼、手的多余动作。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就要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1) 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
中学生由于受朗读习惯的影响,已经建立了文字符号和声音之间的固有联系。当他们看到字母、单词和句子时,就会不自觉地发出相应的声音。有的学生虽然不发出声音,实际上心里还是在朗读。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后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音,耳在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所以速度要快。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多做练习以逐步达到眼脑直映。
2)克服指读现象。
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或用手指或笔指着一个个单词阅读。注意力常集中于对个别词句、片语的理解,忽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眼睛逐行甚至多行阅读,避免指读。阅读时应依靠眼睛灵巧地在书页上移动,而无需借助于手指或其它东西。教师可示范正确阅读的姿势和方法,要求学生注意纠正指读的习惯。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应巡视全班,一旦发现有指读现象的学生,就立即帮助纠正。
3)克服回视的习惯。学生常因担心遗漏细节、要点内容,或阅读材料超出自己的知识理解范围而重读阅读材料。频繁的回视重读使阅读失去连贯性和整体性,所以要克服回视重读的习惯,如实在担心会遗漏内容,要克制自己,待读完整篇后再读一次或两次即可。
总之,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决不是一节课、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当难度的材料,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扩大阅读的视距范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当然,策略教学和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使有意识地阅读策略使用转化为学生阅读过程中无意识的行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我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3.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阅读教学的技巧与资源》Sandra Silberstei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外语阅读技巧与教学》C. Nuttall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