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未饱和湿空气中的水为D
A.未饱和水 B.湿蒸汽
C.干饱和蒸汽 D.过热蒸汽
2.饱和湿空气中的水为C
A.饱和水 B.饱和湿蒸汽
C.饱和干蒸汽 D.过热蒸汽
3.测未饱和湿空气的参数时,干球温度t和湿球温度tw的关系是 A
A.t>tw B.t=tw C.t A.t>tw B.t=tw C.t A.t>tw>tD B.t> tD >tw C.t=tw= tD D.t> tD =tw 6.饱和湿空气的温度为t,湿球温度为tw,露点为tD,则 C A.t>tw>tD B.t> tD >tw C.t=tw= tD D.t> tD =tw 7.湿空气中的水可以是 A D A.过热蒸汽 B.饱和水 C.湿饱和蒸汽 D.干饱和蒸汽 8.湿空气加热后, B C A.相对湿度增大 B.焓增大 C.熵增大 D.含湿量增大 9.湿空气的绝热加湿过程使其C D A.焓增大 B.温度提高 C.焓不变 D.露点提高 10.相对湿度 ABCD A.表明湿空气中水蒸汽的实际含量对同温度下最大可能含量的接近程度 B.也称为饱和度 C.是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绝对湿度的比值 D.反映了空气吸收水分的能力 二、填空题 1.由干空气和过热水蒸气组成的湿空气称为未饱和湿空气。 2.由干空气和饱和水蒸气组成的湿空气称为饱和湿空气。 3.对应水蒸气分压力的饱和温度称为露点。 4.相对湿度反映了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接近饱和的程度。 5.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最大值为100%。 6.湿空气的压力一定时,水蒸气的含量只取决于水蒸气分压力的大小。 7.30℃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为3000Pa,根据蒸汽表可确定:其相对湿度为 70.67 %。 饱和水蒸气参数 饱和水蒸气参数 饱和水蒸气参数 饱和水蒸气参数 饱和水蒸气参数 1.相对湿度有何意义? 【答】湿空气的吸湿能力是对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产生较大影响的性质之一。(一分)绝对湿度只反映含水蒸气量的多少,不能说明其吸湿能力的强弱,而相对湿度则正好反映了湿空气中水蒸汽含量接近饱和的程度,故它就是反映吸是能力强弱的参数。相对湿度越小,湿空气吸收水蒸气的能力越强,相对湿度越大,湿空气吸收水蒸气的能力越弱,我们可以从相对湿度这个参数,定量判断吸湿能力的大小。 2.简述干湿球温度计可测相对湿度的原理。 【答】湿球温度计因与湿布接触,水分不断蒸发吸收热量使湿球温度下降,在空气未达到饱和状态之前总是tw 【答】闭口系在定压升温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分压力也保持不变,所以其含湿量保持不变;由于温度升高,对应的水蒸气饱和压力提高,所以相对湿度变小; 由于温度升高,干空气和水蒸气的焓都提高,所以湿空气的焓变大。 4.刚性容器内湿空气的温度保持不变而充入干空气,容器内含湿量、相对湿度如何变化? 【答】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充入干空气,其中的水蒸气质量不变,但干空气质量增加,结果使得含湿量下降;由于温度、体积、水蒸气质量都未变,其分压力也保持不变,该温度对应的水蒸气饱和压力也不变,所以相对湿度不变。 5.空气调节工程中,是如何将湿空气进行降温降湿处理的,将过程画在焓湿图上。 【答】在空气调节工程中,为了使湿空气降温降湿,一般先降湿空气定压冷却到饱和状态(定压冷却降温过程),后继续冷却使其析出水份(冷却除湿过程),含湿量降低。然后再经定压加热过程达到要求的温度。 6.用空气烘干物料,为节约成本要求全部回收空气重复使用。请叙述空气的处理过程,并将过程画在焓湿图上。 【答】湿空气先经定压加热过程升温,使相对湿度变小,吸湿能力增强;然后进入烘干炉经绝热加湿过程吸收物料的水份,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变大,湿空气接近饱和;最后降其定压冷却除湿后再返回到加热器中。
8.31℃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为3400 Pa,根据蒸汽表可确定其露点在26~27℃之间。以℃表示;t(℃)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P(Pa) 24 2810 2985 3169 3363 3567 3781 4007 4245 4495 4757
9.空气在30℃、1bar时相对湿度为70%,根据蒸汽表可确定其露点在23~24℃之间。以℃表示;t(℃)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P(Pa) 24 2810 2985 3169 3363 3567 3781 4007 4245 4495 4757
10.空气在30℃、1bar时相对湿度为60%,根据蒸汽表可确定其干空气的分压力2547Pa。t(℃)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P(Pa) 24 2810 2985 3169 3363 3567 3781 4007 4245 4495 4757
11.空气的干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30%。根据蒸汽表可确定当总压力为1bar时空气的含湿量为5.97g/kg干空气。t(℃)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P(Pa) 24 2810 2985 3169 3363 3567 3781 4007 4245 4495 4757
三、简述题t(℃)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P(Pa) 24 2810 2985 3169 3363 3567 3781 4007 4245 4495 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