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我是楼村小学的吴欣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探索与发现(一) 三角形内角和》。下面请允许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理念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是教材分析。从知识层面上说,“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的知识环节。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的回顾和延伸,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而从思想方法上来说,通过动手活动“拼一拼”和“折一折”,渗透了转化思想。另外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都有很好的作用。故本节课非常重要,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我结合四年级课程结构和新课标标准,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我希望学生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过程方法中,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希望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简单的来说,就是知识的掌握、方法的形成、技能的提高、情感的培养。
根据以上的教学三维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下来是教法学法。新课标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是:已经掌握了角的度量、平角的大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关于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还有四年级学生思维依赖于具体形象。疑惑就是不知如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性质。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必须靠学生根据其先前的经验主动建构,所以我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而教法则是在学法的基础上确立的。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止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有知识、有应用、并蕴含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引导发现教学。
以上教法学法将有机结合,贯穿在我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为这6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放活动,引入新知;开放思维,探索新知;小试牛刀,巩固新知;总结反思,完善新知。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三角形王国里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争吵来引入课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呀?到底谁的话有道理呢?”老国王的问题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我的设计意图是:1.通过这样一个情景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活跃,跃跃欲试的状态。2.故事中已将三角形分成三类来比较内角和,同时也含有不同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比较。为接下来学生分类讨论做好铺垫。通过课件闪烁三个内角的弧线,加深同学们对三角形内角及内角和的认识。
随后是开放活动,引入新知环节,让学生争辩究竟哪个三角形说得有道理?学生的回答不一,此时我顺势追问“有什么方法方法可以验证?”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的方法。我继续追问“三角形很多,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三角形呢?”此时学生很容易由情景想到要讨论钝角、锐角和直角三角形。我便加以肯定“分类验证是科学验证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我们就用分类验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看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随后再安排小组活动,由组长确定分工,并将测量结果填进小组活动记录表中。操作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让小组内的同学在动手操作前形成共识,避免了操作时的盲目性,无序性,而且,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量的方法,教师顺势提供表格更让操作活动更具有实用性,并使实践活动作用最大化。随后让小组汇报结果,他们会发现:(学生的录音)
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只是因为同学们的测量有误差。既然测量验证存在误差,那么能不能寻求更好的验证方法呢?让学生发现问题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探究更好的验证方法,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拼、撕、折的实践活动,教师巡视小组的实践活动,相机指导。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开启知识的大门。在自主探究、思维的火花碰撞的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学生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经历探索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最后再让学生上台展示“拼一拼”和“折一折”的不同验证方法,教师再用动画展示“拼一拼”效果,而“折一折”课本只给出锐角三角形的折法,几何画板的动画展示包括了钝角、锐角和直角三种情况,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应用知识,不在于学会知识,而在于会学知识。随即趁热打铁,进入小试牛刀、巩固新知环节。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我设置了以下练习题。闯关练习一和闯关练习二是课本上的基础练习,而建筑中的数学让同学们感受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紧接着游戏中的数学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的乐趣。四人为一小组找同伴,我会给每个四人小组派发印有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卡片,让同学们思考究竟哪三个同学手中拿到的内角能组成三角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巩固了知识。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进行,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和运用。
接下来是总结反思,完善新知部分。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情景中,再次判断哪个三角形说得有道理,国王的话则很好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对探究过程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不会反思,就不会学习,通过反思,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各位评委,课前,我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入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中,通过“量一量”、“拼一拼”和“折一折”等动手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数学体验和数学活动经历,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开放数学思维,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段话:“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动手过,铭记于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这就是我秉承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