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 B. C. D.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A.Si B.Fe C.Al D.O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4、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5、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核外电子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6、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7、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 +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8、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Si B.Al C.O D.Fe
11、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12、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3、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是( )
A.量筒 B.试管 C.集气瓶 D.锥形瓶
1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15、下列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
A.2H B.2H+ C.H2 D.2H2
1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7、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18、下列对河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蒸馏 B.过滤 C.加入活性炭 D.静置沉淀
19、在 2017年邵阳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
20、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的燃烧 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磁悬浮列车中液氮制冷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生活中许多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
(1)透明的金刚石、深灰色的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_______ (填“单质”或“化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如都具有可燃性,试写出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形似足球的石墨烯(C60)可以用于超导、催化领域,它是由_______(填“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3)木炭、活性炭都具有_______的结构,因此都具有吸附能力,请写出活性炭的一种用途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一门自然学科,物质从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是由________,________等粒子构成.一滴水约由 个水分子构成,可见分子个体非常小.即使微小,分子还是可以再分.水分子由________原子和________原子构成.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是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_________。
2、化学实验中,常常要涉及到仪器和装置的连接。
(1)甲、乙、丙装置中都用到了导管、橡皮塞和_____________。
(2)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将甲中导管a端与丙中导管_____________端相连接(填字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实验前先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于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再将集气瓶的剩余容积划分为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③为节约时间,红磷熄灭后立即读数
④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3)如果实验室用乙装置收集氢气,氢气的进口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4)若用丙(实验前装满水)收集气体,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颜色 ②密度 ③溶解性 ④与空气成分是否反应 ⑤与水是否反应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若1个A原子的质量为akg,1个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bkg.请计算: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2)1个碳1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
2、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如果突然运动,停下来后就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身体内乳酸积累造成的。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试计算:
(1)乳酸的化学式量;乳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2)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最简整数比);
(3)列式计算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4)18g乳酸中含碳的质量。
参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C
2、D
3、C
4、B
5、A
6、D
7、D
8、B
9、C
10、C
11、D
12、C
13、A
14、C
15、A
16、D
17、A
18、A
19、C
20、D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单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C+O2 2CO 分子 疏松多孔 防毒面具、冰箱除味剂、除装修甲醛(合理即可)
2、4P+5O22P2O5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
3、分子、原子; 离子; 氢; 氧.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确保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 五分之一 难 不活泼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的气体没有减少,压强不会改变
2、集气瓶 e ①② b ③⑤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2)6
2、90;1:2:1;6:1:8;;7.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