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 )
A. 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 长髯(rán) 炽热(zhì)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
C. 吹嘘(xū) 佃农(tián)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D. 诘责(jié) 滞留(zhì) 和蔼(ǎi) 广袤无垠(mào)
2.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校展览会惟妙惟肖地展示了19套校服,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B. 中国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许多媒体随声附和,竞相报道。
C. 电影《战狼2》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D. 尽管霍金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他仍锲而不舍,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典藏,为我们心灵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牧场。
B. 3月5日德令哈市文体广电局开展的书画捐赠活动,给“雷锋日”增加了一袭书香味。
C. 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D. 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因何在?
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③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④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⑤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A.③①④⑤② B.⑤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⑤② D.⑤②①④③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即使……也……”这句话的关联词运用正确。
B. 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C.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二、本大题共1题,每空1分,共10分。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6)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7)《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本大题共3篇文段,共33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 (2)盖竹柏影也 盖( )
(3)止午、未、申三时 止( )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安可为俗士道哉?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2题。(10分)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 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 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2014年3月18日)
10.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11.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12.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4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6题。(13分)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14.赏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6分)
(1)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从加点词的描写方法角度)
(2)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从修辞手法角度)
15.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2分)
16.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2分)
四、本大题共2题,共4分。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的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打仗,要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
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是“因为红军是的,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17.选段出自《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18.联系作品,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2分)
五、本大题共1题,共43分
19. 半命题作文(写作40分,书写3分)
亦师亦友的老师,晨昏相伴的同学,令人回味的课堂、青春放歌的活动,静默生长的草木.......校园的一切,诠释着我们的年少情怀,当然也为我们的成长留下了难忘的印记。请以“为校园的_________点赞”为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确立好主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尽量真情地叙写能表达中心的具体事件;
(2)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
书写要求:工整、规范、美观。
玉龙学校2018——2019学年
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答题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二、本大题共1题,每空1分,共10分。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篇文段,共33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10分)
7.(4分)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8.(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2题。(10分)
10.(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6题。(13分)
1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2题,共4分。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0 | |||||||||||||||||||||
800 | |||||||||||||||||||||
一、1.D 【解析】A.凛冽(lǐn) 锐不可当(dāng);B.炽热(chì);C. 佃农(diàn) 深恶痛疾(wù)。
2. D 【解析】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用于形容表演或文字、书画作品,在此不当。B.随声附和:跟着别人说话应和,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用于形容声音,不能用于情节。
3. A 【解析】B.搭配不当,把“增加”改为“增添”;C.缺少主语,删掉“通过”或“使得”;D.两面对一面,删掉“能否”。
4.D 【解析】试题分析:我们要先判断首句,关联词语“而”的出现,可以看出⑤②是紧挨的,肯定是⑤在前面。①肯定排在②后面,是对此现象追究原因的,③④两句哪句在前,哪句在后,一看③中“就连”二字,就知道③排在后面。此题根据连词和逻辑关系判断出顺序。
5.D 【解析】D主干应为“市民申请摇号”。
二、1.长歌怀采薇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老骥伏枥
5.绿叶发华滋 6.月下飞天镜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一)7.(1)交错纵横;(2)大概是,原来是;(3)仅仅,只是;(4)美妙。
8.(1)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翻译: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9.【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乙】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二)10.(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2)答案示例: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1分);(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4)答案示例:母亲额头的皱纹(1分);(5)答案示例: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1分)。
11.答:“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1分)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2分)
12.答案示例: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2分)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2分)(能围绕所感受到的请你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三)13.①“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②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③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
14.(1)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她的勤劳。(3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3分)
15.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6. ①“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②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
③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
④“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
⑤“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分)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1.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
2.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
五、作文分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解题时首先要弄懂“点赞”的意思,根据作文题中引用的相关句子,就能品读出“点赞”的含义,即对校园中的人和事表示肯定、支持、喜爱、赞美之情。
【思路点拨】文题中“点赞”这个关键词决定了本文的主旨是赞扬校园中的真、善、美,为各种传递正能量的人、事、物点赞,赞美、支持他们,这样的立意无疑是准确的,但如果同学们能够把视角再抬高一点,如“为校园的那一树花开点赞、为校园的创意点赞、为校园的“对手”点赞”等,那立意自然高人一筹
【文体选择】写记叙文,在构思时既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之势;更要对文章的主体部分精心进行布局,以使文章线索明了,过渡自然,情节波澜不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