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中旬刊)总第539期
流通股的总和,对于流通股股东要在公司中选出一位董事殆不可能;后者要求的选举权数目在流通股股东95%以上均为中小自然人的情况下,欲集合如此高的表决权数额势所难能,况且要求都上市公司的董事人数达到19人,从而董事人数达到7人,也非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常态。因而《若干规定》最终将该情况删除完全可以理解。而后一情况下,如果不流通股相对的分散,从而大股东持有的数量低于30%的股权比例时,则按规定可不实施累积投票制,但基于不流通股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在董事席位的分配上,流通股股东也不可能享有话语权。因而最终《若干规定》改变了《征求意见稿》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一律“应切实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选择董事、监事的权利。在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的过程中,应充分反映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意见,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的确是一进步。
四、结语
“公司及其立法发展的历史证明,在公司发展的各个时期,公司法中的种种规定及其变化并不影响对大股东利益的实现,这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 。”从累积投票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看,似乎也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即累积投票制度在保护小股东利益方面力度有限,在防止大股东滥权方面并无建树,因此也不可能象公司法的其他制度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各国公司法中普及、发展。即使是在累积投票制度的发源地美国,其也呈现出一度衰落的迹象,即“在公司发展史上,累积投票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与渐弱的过程,即由强制性立法变为任意性规定甚至在有些州的公司法里消失了。 ”
为此美国《示范公司法》报告人汉密尔顿指出:“从实际效果看,在闭锁公司中实行累积投票制度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大型的公开公司采用这一机制,除了增添麻烦,把委托投票机制更加复杂化之处,对选举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
然而,不论关于累积投票制在国外的命运如何,也不论其有无副面的作用,作为一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举措,通过部门规章的方式将其借鉴过来,本身即是一种进步;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也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境遇改善的措施。但是将社会公众股定义为少数派的股东至少在制度建设上,仍然是属于“过渡性的措施”。在不流通股将来进入全流通后,这种制度的设计必将因“皮之不存”,而“毛亦无着”。然而正如本文探讨的,即使作为“过渡性措施”,即使存在将来全流通的可能,至少在目前的股权结构之下,如果无相关制度的配合,累积投票制真正能够发挥的作用也非常的有限,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标榜“民主”的华丽的外衣。
尤有进者,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争夺,犹如狼之于羊的关系,狼的贪婪在于不懂得维持生态的平衡,不会自动的产生保护羊的制度。而《若干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应切实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选择董事、监事的权利”,在公司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控股股东即不流通股股东手中时,无异于委托不流通股股东去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为了生存,他们会仅因短期的利益,而维持生态平衡吗?
一、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 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和政局的稳定性对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东道国经常改变、 政局不稳定,企业将无法进行良好地经营, 风险很容易出现。
2.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也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演变为对经营企业的排斥, 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对于如何输出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仍处于摸索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经营活动要受行业竞争状况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 风险就会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与东道国社会环境相适应已成为经营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消费者的排外心理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会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外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交易风险是外汇交易时产生的风险;会计风险是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一旦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就会产生。
7.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探析
刘秀荣 天津职业大学
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终期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20052529
[摘 要] 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东道国经营环境的不了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对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经营 风险 对策
52
《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中旬刊)总第539期
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经营中,如果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风险就会产生。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风险就会产生。
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规避对策1.建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流程。该流程把观测点作为起点,通过观测事先发现风险的迹象或征兆,进行风险预警、识别。决策中心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防范与调整风险的对策,企业对风险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结,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决策中心和观测点,使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企业在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企业风险观测点,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企业通过建立风险观测点,可以对以上八个因素进行实时观测,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
(1)对中小企业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观测。经营企业要密切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①东道国的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及其变化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权利进行约束和的程度及变化情况;③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情况;④母国对企业在政治、法律方面能够给予的各种援助。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经营的风险程度。
(2)对企业经营文化风险的观测。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形成的文化风险有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精神文化风险如图2所示。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构成浅层风险;制度文化风险构成中层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构成深层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不同层次文化风险的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③企业跨文化战略的制定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经营的风险程度。
(3)对人力资源情况的观测。企业可以观测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否制定;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适应了经营的需要;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情况。根据以上观测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
(4)对市场经营环境的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行业的竞争状况;②企业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经营的风险程度。
(5)对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
测。①企业营销观念是否与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相一致;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③公众对品牌的认可程度;④公众对广告的反应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经营的风险程度。
(6)对企业外汇情况观测。可以对东道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观测。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一旦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风险将会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交易风险状况;②会计风险状况;③经济风险状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程度。
(7)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内部领导班子的素质情况;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③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等。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经营的风险程度。
(8)对财务状况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经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②债务偿还能力情况;③财务运营能力情况;④财务支付能力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经营的风险程度。
3.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与识别。根据以上定性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指标及各项指标的风险程度。风险程度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各项风险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从而可以对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识别。
4.建立风险决策中心,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风险决策中心根据观测点提供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5.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企业根据决策的执行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及观测点,使其及时了解风险的化解情况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据此决策中心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预警、识别各类风险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 桐:中国企业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3]赵曙明:企业经营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5]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