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权力制度文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18:33
文档

权力制度文化

权力·制度·文化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
推荐度:
导读权力·制度·文化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
权力·制度·文化

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 理想主义,

和 现实主义。

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发展出现“断裂”,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重要铺垫。   (名词解释考点)

卡尔关于 现实主义 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1.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2.道德,民主,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 3.政治不能脱离权力。

摩根索 1948年发表 《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标志现实主义学说的创立。理论前提是国际关系的无性。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  (名词解释考点)

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1.国家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者

2.无主义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3.国家最大限度追求权力或安全

4.国家通常采取理性的 (国家是理性的)

5.国家有时也会依靠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来实现其目标

6.国家诸方面,特别是国家间权力分配,是形成国际政治和对外基本模式的重要原因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2.权力界定国家利益

3.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

4.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新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 沃尔兹

代表作 《国际政治理论》 发表于1979年(名词解释考点,见资料P6 页底)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要不断追求权力,新现实主义认为对于国家,权力过大或过小都会有风险。国家应该试图拥有适度的权力。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

1.国际体系是以无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体

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即是“结构选择”。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民族国家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说:(08年考题)P35--37

1.国家中心说。梅奥尔指出主权国家为中心,主权国家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无的国际环境中,国家是公民生存的保障。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界活动必须由国家从事或是得到国家的允许。这就确立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2.单一国家说。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是的行为体,能够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国家超越时空的最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生存。虽然国家的行为环境复杂多元,但是,这些因素的总和只是构成了国家决策的环境。决策环境可以对国家决策其作用,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3.理性国家说。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方案。根据这个假说,可以推断,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国家决策者,无论是谁,都会作出基本相同的理性决策。因此国家行为也会基本相同。

秦亚青认为,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三大重要修正:

1.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发展到了无性。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科学性。

2.无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无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无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

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际政治的结构方面,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现实主义”。它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结构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对国际政治进行阐述。国家作为统一的,以生存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构成国际体系的单元。结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各单元的实力对比变化造成的。

冷战后,现实主义发展依然以权力为中心,出现两个不同轨迹,最大现实主义(典型代表是进攻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典型代表是新古典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 米尔斯海默

代表作 《大国政治的悲剧》(名词解释 P49)

基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体系 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 4.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其中第三条,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保证生存,却使进攻性现实主义具有了极端现实主义特征。认为国家必须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任何一个上升的大国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国,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这就是大国政治的必然悲剧。

最小现实主义:第一类仍是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考虑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作用,研究国际制度在减弱国际体系无性的作用。代表人物—格里科(详见P50)

第二类是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即所谓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P51)

第三类更多的是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P52)

自由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

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权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等,构成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源泉。

自由主义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

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约公元前336~约前2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由于他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斯葛多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葛多学派是唯心主义的.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传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在国家观方面,斯葛多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

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的起点定在17世纪的英国,洛克是第一个建立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大师。

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名词解释)P57

该著作问世之时正值欧洲30年战争的1625年,对于实际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之后的新的国际关系中,这部著作重要意义更加显现。其中的原则体系为新出现的国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格劳秀斯的理论关于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的思想在后来的自由制度主义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名词解释)P62

代表作《论》

上篇驳斥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下篇解释了和权力的真正基础。

他为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两大基础:即个人享有自然权利和必须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洛克认为个人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源,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目的,国家是手段。个体先于集体存在,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任何集体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成立和发展的。

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P70

代表作《国富论》。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概念。主观上利己的个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控制,实际上必须从事既利己也利他的事情。

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康德政治哲学的三个方面:人性观,历史观,道德观,国家观

康德自由主义的两大遗产:一,和平联盟说,指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协商解决利益冲突的状况和持续和平的存在。二,国际冲动说。指和平仅存在自由民主国家之间。由于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仍然可能爆发,民主国家仍然具有国际冲动的特征。

《论永久和平》提出六个达成永久和平的初始条件:1.不秘密保存未来战争的物资2.不兼并国家3.以民兵代替常规军4.不举债发动战争5.不干预其他国家事务6.不采取未来和平的敌对行为。

永久和平的决定性条件:1.每个国家必须是共和政体 2.国际法的基础是自由国家之间的联盟 3.世界公民权利的条件是普遍善意的。

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P84

1.自由主义在涉及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方面强调个利,建立宪政,以代议制和法律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2.经济领域,提倡以个人财产权为基础。以个人自由选择为动力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个人为活动主体的市场的干预。

3.社会领域,关注弱小个人,提倡社会正义

4.哲学自由主义,力图在一个超越具体政治,经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讨论,建立个人至上的哲学体系。

新自由制度主义

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基欧汉

代表作《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自由主义重振旗鼓的宣言。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假说,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理论模式,强调家的关系。

基欧汉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对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4年发表重要著作《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

在这部著作中,基欧汉批判了吉尔平等现实主义学者在霸权理论方面提出的基本观点,建立了关于国际制度的功能性理论,认为霸权可以帮助建立国际机制,但是霸权衰退并不一定意味着国际秩序的丧失。业已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在霸权之后仍然可以维持国际合作。本书还对国际机制的形成、条件、维持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战后能源等领域的状况,对规则领域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重点突出冲突与合作这两大国际关系主题之一的国际合作问题。这部书是系统研究国际机制的第一本有分量的专著,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1986年,肯尼思•奥伊编写了论文集《无状态下的合作》,收录了当时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的论文。集中讨论理性国际行为体在国际无状态下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既收入了专门以学科建设和学理探讨为目的的各种理论文章,也收入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理论进行实证性验证的文章,既讨论了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也讨论了包括国际安全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合作。本论文集标志新自由制度主义正在超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力图朝着全面国际关系理论的方向发展,至此,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日以增强。

1985年,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对现实主义基本假说展开全面批判。

19年,基欧汉个人论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明确使用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学派名称,界定了该学派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概念,指出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传统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既继承又有着根本不同的关系,探讨了国际合作的条件,国际制度产生和作用,国家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等问题。

“复合相互依存”:三个基本特征,1存在着多渠道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使国际社会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 2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区别日益变小 3军事力量的多元作用日益明显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的最有效手段.

比较分析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国际关系三个基本命题的论述{08年考题} P94-95

国际合作的定义。P95-96

国际制度的定义: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正式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组织(NGOs),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制度,即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组织等3)国际惯例,指有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国际制度的三个特征:1.国际制度的权威性。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2.国际制度的制约性。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基本遵循国际制度的规则,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有着制约作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就要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国际制度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可以协调国家间的行为,使对方或多方实现共同利益,避免共同的失利。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自愿行为,但是,国际制度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成员国家具有约束作用。3.国际制度的关联性。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霸权国为维护国际体系而单方供应给国际社会的规则,而同样重要的是国际社会成员需求的结果。不断的需求刺激不断的供应,结果是国际制度的不断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国际制度对解决“合作困境”的两个效应:

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

国际制度的横向效应。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两种功能:惩罚,服务。(P103—105)

相对收益问题(P110)

新自由制度主义批判:国际制度的阶级性、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国家对于相对收益的考虑

说明国际制度在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领域的英国学派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第二.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

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温特的三种无文化,他认为国际关系文化有三种理想类型:

1.霍布斯文化:它由敌人的角色结构确立,其核心内容是“敌意”。国家间的敌对角色使他们表现出以下行为取向1)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2)把对方的意图向最坏处考虑,任何事件都会与敌意联系在一起3)军事实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4)无使用暴力,直至消灭对方或被对方消灭。因此,该文化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即霍布斯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中,丛林法则主导一切,暴力是唯一的行为逻辑。

2.洛克文化: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核心内容是“竞争”。竞争与敌意有本质不同:竞争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生存权和财产权。所以洛克无文化中的国家相互承认主权,重视绝对收益和未来效应。军事实力的比重减弱,暴力受限。一旦战争爆发,竞争对手会暴力使用程度,不以消灭对方为终极目的。洛克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

3.康德文化: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友善“,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并与之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这两条规则界定了康德无文化中国家的基本行为取向: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而是他们不使用暴力来解决利益问题。康德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即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体系。 

代表人物:温特

代表作:《无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对主流国际关系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心概念—无状态—提出质疑,强调了无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逻辑的假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提出阐述了温特社会建构理论的著作。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状态是国家造就的;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4、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

建构主义主要有三个概念“规范”、“认同”、“文化”。

  “规范”属于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俗、习惯等。建构主义者把规范概念定义为“意指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作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体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他们。因次,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创造出行为模式。

   “认同”这一概念来自社会心理学,指某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建构主义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温特提出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主义感兴趣的是行为体中间的“集体认同”,即自我和他者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行为体之间存在移情联系是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社会机构对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施加深刻的影响。

   “文化”,建构主义认为, 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特征,即国家的认同。国际政治的文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温特提出了三种国际政治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国家存在着战略文化。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贡献在于:1、他以独特的角度显示了第三次论战的性质是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争;2、他更明确的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要旨;3、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认同和利益问题,温特所主张的批判的、反映主义的建构主义理论则把文化、认同和利益因素及其结合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 

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的定义:1.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即从个体国家的角度考虑它的对外行为方式,这也是常说的多边外交。这种意义的多边主义同孤立主义、帝国主义及不结盟等被看做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的表述,即国家更趋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国际关系,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也称之为战略性多边主义。----这是单位层次上的多边主义。

2.多边主义也可用来表述一种国际互动方式,地区多边主义或全球多边主义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它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考虑国家间的互动方式,尤其是制度性因素对国家间互动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制度性多边主义。----这是体系层次上的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存在以下几种含义:

1.确定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国家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

2.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这是区别多边外交的重要内容。“制度”是多个行为体通过协商谈判共同建构起的社会性安排,一旦形成制度,参与多边主义制度的国家成员就要在从制度得益的同时,服从制度的规定。所以尽管制度性多边主义成员都是主权国家,但是多边主义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家的行为,包括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

3.强调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包含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决策程序等要素。

多边主义对普遍原则的强调说明它对国际机制的重视,尤其是国际机制在协调国家行为、促成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

制度性多边主义起源于一战后威尔逊关于国际组织的设想。

一战后 多边主义的发展 首先是以国联的设想和建立为起点。

多边主义的学术兴趣的兴起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全面兴起以基欧汉和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为开端。这部著作开始讨论国际机制问题。

多边主义研究兴起的三方面原因:P163

1.国际权力机构的变化迹象

2.国际社会面临问题性质的变化

3.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认识

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国际制度和制度环境中的国家

多边主义的研究问题:1.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问题。多边主义越是得到加强,就越可以遏制霸权国和强权国家的单边行为。2.多边环境中合作的条件。多边机构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合作,化解冲突,并因之维护和平是重要研究内容。3.国家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4.集体身份和安全共同体。5全球治理。6新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1.结构性分析 2.战略性分析 3.功能性分析 4社会性分析

文档

权力制度文化

权力·制度·文化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