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理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17:34
文档

生理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答案】D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答案】A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E.炎热环境下出汗【答案】A4.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腺体分泌B.腺体分泌C.产生神经冲动D.产生动作电位E.产生局部电位【答案】
推荐度:
导读生理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答案】D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答案】A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E.炎热环境下出汗【答案】A4.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腺体分泌B.腺体分泌C.产生神经冲动D.产生动作电位E.产生局部电位【答案】
生理学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E.前馈【答案】D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答案】A

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

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

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

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E.炎热环境下出汗【答案】A

4.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A.腺体分泌B.腺体分泌C.产生神经冲动

D.产生动作电位E.产生局部电位【答案】D

5.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B.蛋白质C.糖类

D.核酸E.糖蛋白【答案】B

6.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B.阈强度C.刺激的时间【答案】B

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刺激的频率

7.血液的pH值约为

A.7.15~7.25B.7.25~7.35C.7.35~7.45

D.7.45~7.55E.7.55~7.65【答案】C

8.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种物质形成的

A.无机盐B.葡萄糖C.白蛋白

D.纤维蛋白E.血细胞【答案】C

9.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

A.红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E.血小板【答案】E

10.50kg体重的健康人,其血量约为

A.4LB.5LC.6LD.7LE.8L【答案】A

1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雌激素B.肾素C.甲状腺素D.生长素

E.促红细胞生成素【答案】E

12. A型标准血清与B型血液混合时,可引起的反应是

A.红细胞叠连B.红细胞聚集C.血液凝固

D.红细胞凝集E.红细胞沉淀【答案】D

13.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

A.铁和维生素B12B.维生素B12和叶酸

C.蛋白质和钙D.蛋白质和铁

E.铁、蛋白质和维生素B6【答案】D

14.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缺少

A.亚铁离子B.蛋白质C.维生素B12和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E.维生素D3【答案】C

15.血清与血浆的重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

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答案】E

16. 心肌细胞兴奋传导最快的部位是

A.窦房结B.房室交界C.房室束

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纤维【答案】E

17.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

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

D.平均动脉压E.体循环充盈压【答案】B

18.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答案】E

A.心脏的射血动力B.外周血管阻力

C.大动脉管壁弹性D.心率E.足够的循环血量

19.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E.γ-氨基丁酸【答案】C

20.机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称为【答案】C

A.外呼吸B.内呼吸C.呼吸D.肺通气E.肺换气

21. 维持与调节机体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是

A.脊髓和延髓B.延髓和脑桥C.中脑和脑桥

D.大脑皮质E.脊髓和脑桥【答案】B

22.胃液成分中,能使蛋白质易于水解的物质是

A.盐酸B.胃蛋白酶原C.盐酸和胃蛋白酶

D.粘液E.内因子【答案】C

23.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口腔B.胃C.十二指肠和空肠

D.回肠E.大肠【答案】C

24.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B.集团蠕动C.容受性舒张

D.紧张性收缩E.分节运动【答案】E

25. 在下列消化液中,哪一种不含消化酶

A.唾液B.胆汁C.胃液

D.胰液E.小肠液【答案】B

26. 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

A.无机盐B.胆盐C.胆固醇

D.胆色素E.卵磷脂【答案】B

27.三类食物由胃排空的速度是

A.糖>蛋白质>脂肪B.糖>脂肪>蛋白质

C.脂肪>糖>蛋白质D.脂肪>蛋白质>糖

E.蛋白质>糖>脂肪【答案】A

28.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

A.能量代谢B.能量代谢率C.基础状态

D.基础代谢E.基础代谢率【答案】A

29.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

A.肾B.肝C.肺D.消化道E.皮肤【答案】A

30.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每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D.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终尿的总量【答案】B

31.糖尿病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减少

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E.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答案】E

32.抗利尿激素促进水重吸收的部位是

A.肾小球B.近曲小管C.髓袢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肾小囊【答案】D

33.视觉器官中,可调节折光力的折光体是】C

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睫状体

34. 夜盲症的主要原因是

A.维生素D缺乏B.维生素K缺乏

C.维生素A缺乏D.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E.视紫蓝质合成减少【答案】C

35. 近视眼的产生原因是

A.晶状体凸度变大B.晶状体凸度变小

C.角膜不光滑D.睫状肌松弛

E.眼球前、后径变短【答案】A

36. 听觉感受器位于

A.前庭器官B.半规管C.耳蜗

D.椭圆囊E.球囊【答案】C

37. 第一体感区在大脑皮质的

A.前回B.后回C.枕叶距状裂

D.颞叶颞上回E.前回与岛叶之间【答案】B

38.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在

A.前回B.后回C.枕叶皮层

D.颞叶皮层E.大脑皮层内侧面【答案】A

39.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对刺激性质分辨能力强B.对电刺激敏感

C.对牵拉刺激不敏感D.定位不精确

E.必有牵涉痛【答案】D

40.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A.血糖水平  B.血氨基酸水平  C.血脂水平 

 D.血钙水平  E.血钾水平  答案:A

  

二 、问答题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点?

答: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

②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

在正常生物体内,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一旦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机体新陈代谢将出现障碍。

3.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

答: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主侧;再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次侧;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临床上根据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作为能否输血的依据。主要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主侧不凝集原则),此时血液可相输。

交叉配血结果: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则血型相配,输血最理想;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则血型不配,均不能相输;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以少量,缓慢的输入,并及时观察。

4.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答: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心肌收缩射血推动血流前行的动力和血液向外周流动时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做为形成动脉血压的辅助条件,可以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使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凡是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各种因素,均可使血压改变。主要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匹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①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故脉压增大。反之,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加大。

③外周阻力增大,主要影响的是舒张压,使之明显升高,故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大动脉动壁弹性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但老年动脉硬化的同时,常伴有小动脉硬化,口径变小,外周阻力也增大,则舒张压也会升高。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比值下降,多发生于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被舒血管物质作用而舒张,血管容量增加,此时都会使血压下降。

5.什么是呼吸?呼吸过程需经过哪些环节。

答:机体与环境之间的O2和CO2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组成,即肺通气、肺换气、血液对气体的运输以及组织换气。其中肺通气、肺换气又合称为外呼吸,而组织换气与组织对氧的利用合称为内呼吸。呼吸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

6.简述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答:胸内压指胸膜腔内压力。随呼吸运动,胸内压也发生波动,但无论吸气或呼气都小于大气压,故也称之为胸膜腔负压。正常人胸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吸气末为-0.7~-1.3kPa(-5~-10mmHg),呼气末为-0.4~-0.7kPa(-3~-5mmHg)。

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①胸膜腔为一个固有密闭腔隙,它是形成胸内压的前提条件;

②胸膜脏层可接受两个相反的力的作用,是形成负压的根本原因。胸膜脏层可受引起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和肺弹性组织自身产生引志肺回缩的肺回缩力。因肺内压是围绕大气压波动的,故可认为它等于大气压。若将大气压规定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故胸内压永远是一个负值。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②有利于腔静脉和胸导管的扩张,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7.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小肠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是:

①小肠的特殊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至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较长;

②在十二指肠处,已有胰液、胆汁等重要的消化酶水解大分子物质,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彻底消化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③小肠粘膜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肠壁与小分子物质的接触面,使吸收面积增大;

④小肠粘膜下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小分子物质渗入吸收。

8.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答:因为胰液中除水和HCO3-可中和胃酸,给小肠内消化提供中性偏碱的环境外,还含有能把大分子营养物质水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重要酶。

①胰淀粉酶将各种淀粉水解成为葡萄糖。

②胰脂肪酶在胆盐的协助下,将脂肪微粒水解为甘油、脂肪酸或甘油一酯。

③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水解蛋白质的酶,一般都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出来,没有活性。它们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才能起作用。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激活其本身酶原和糜蛋白酶原。使水解蛋白的酶具有活性。蛋白质在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的单一作用下,水解为月示或胨,而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将直接、彻底被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④胰肽酶将多肽水解为氨基酸。

9.什么是体温。体温有哪些的生理变异?

答: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必需条件。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1℃-37.1℃、36.6℃-37.6℃、36.9℃-37.9℃。

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有以下变异:

①昼夜变化体渐在一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较低,午后1-6时较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②性别差异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女性常因孕激素水平及其产热作用的影响,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到较高水平,并可维持一段时间。

③年龄新生儿体温易波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略偏低。

④其它能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体温。

10.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答: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三项。

滤过膜的有效面积和通透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尿中可出现蛋白质,即蛋白尿。甚至出现血细胞,即血尿。若某些炎症使滤过膜有效面积减少,则出现少尿。

有效滤过压的变化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取决于全身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出、入球小动脉的口径。若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变化不大,有效滤过压变化也不大;但当超出自身调节范围,如大出血性休克,全身动脉血压低于10.7kPa时,有效滤过压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当静脉内大量输入晶体物质液体,可稀释血液,特别是相对的使胶体渗透压下降;又如严重营养不良而使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时,也可使胶体渗透压下降;则均可使有效滤过压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③囊内压囊内压一般情况下变化不大。但当肿瘤或结石,压迫或引起尿路阻塞时,囊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小球血浆流量此因素主要靠入肾的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来调节血浆流量。小动脉的舒缩主要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血浆流量减少,滤过作用减弱,尿量减少。

相关链接

11.内脏痛的特点。

答:内脏痛的特征:

①痛疼引起缓慢,但持续时间长;

②痛疼定位不清楚;

③对刺激的性质分辨能力差;

④对切割、烧灼不敏感,而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缺氧、炎症、痉挛等敏感,易发生内脏痛觉;

⑤常常伴有牵涉痛。

12.甲状腺激素的 生理作用有哪些? 。

答: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以及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可以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增加机体产热,并可促进物质氧化,使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根据甲状腺素的这一特点,以前有人将甲状腺激素作为减肥药物使用,但近来已很少使用。

②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体内糖的吸收与肝糖原的分解,加速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加胆固醇降解,促进蛋白质和各种酶96生成。

③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使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对新生儿及青少年有促进脑与长骨生长发育的作用。

④对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⑤可以增加心脏排血量,加快心肌收缩与舒张,使心率加快。甲状腺激素并有促进捎化器官功能的作用。

三、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静息电位   

3.心动周期   

4.心输出量   

5.收缩压

6.肺活量

7.化学性消化 

8.排泄

9.突触

10.激素

四、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  )、(   )和(   )。

2.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  )、(  )和 (  )。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它是由(  )、( )、( )、 ( )、( )五个部分组成。

4.CO2和O2等气体分子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进行的。

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  )、(  )和(  ) 三个阶段。

6.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  )、(  )、 (  )和(  )。

7.延髓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包括(  )、(  )              和(  )三部分。

8.呼吸的全过程由(  )、 (  )、(  )和(  )四个环节组成。

9.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直接动力是(  )。

10.尿液生成的过程(  )、 (  )、(  )。

文档

生理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答案】D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答案】A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E.炎热环境下出汗【答案】A4.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腺体分泌B.腺体分泌C.产生神经冲动D.产生动作电位E.产生局部电位【答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