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17:30
文档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是合川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2年6月批准立项的合川区2012年读写专项课题。课题预计研究周期为2年,2014年6月结题。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一)选题背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大媒体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老化加速,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
推荐度:
导读《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是合川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2年6月批准立项的合川区2012年读写专项课题。课题预计研究周期为2年,2014年6月结题。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一)选题背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大媒体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老化加速,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组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是合川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2年6月批准立项的合川区2012年读写专项课题。课题预计研究周期为2年,2014年6月结题。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一)选题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21 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大媒体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老化加速,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20世纪40年代为10年,近几年不到半年就有新一代产品问世;职业更替频繁,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为昨日的黄花,一次性“充电”、一辈子“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目前70%的中小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眼底下还没有产生。美国著名的未来学者约翰·赖斯比特在著作中曾指出:“在信息社会中,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我们无法指望一种教育能为自己服务终生……不论你是否愿意,信息社会使每个人都成为了终身学习者,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大自己的知识。”21世纪新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会与时俱进的人。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发展,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新知,跟上时代的步伐。

2.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人类学习真知、开拓世界、洗涤心灵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阅读的最大作用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为人生成长奠基。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指出:“任何投资的回报都比不上投资在阅读上所得到的回报。”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道德资本,这注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 好习惯是人一生中用不完的利息,坏习惯是人一辈子还不清的债务,可见对“阅读”“习惯”的投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在童年打下的生命底色将会浸染他们的一生!我国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习惯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养成良好习惯”从方式来说是一种“养成教育”,从实质来说是“素质教育”,从过程来说是“终身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他一生的教育经验时说:“累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认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要的书籍上的,”而“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其实连教科书也读不好。”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座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重庆市教育专家张鸿说:“阅读是人类学习的一部分,学习是人类存在的前提,阅读是人生幸福、幸福生活的基石,阅读习惯养成决定阅读的成败。”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3.《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阶段目标中,对阅读习惯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等等。 

可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语文教育历来重视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关于阅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阅读教学模式、阅读的心理机制以及阅读习惯与方法等研究上。

(1)阅读教学理念方面,强调在阅读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整合,出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阅读、强调阅读效率的新概念阅读以及群文阅读等;

(2)阅读教学模式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自主阅读、对话阅读、感悟性阅读等;

(3)阅读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阅读心理、阅读与听说写的关系、阅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阅读中人文因素的渗透等方面;

(4)阅读习惯与方法方面,初步探索了中小学生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思考、做摘录、写读书笔记、查工具书、有计划阅读的习惯等等,分析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回眸倒读、回眸重读、手指阅读等,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的阅读教育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美国曾推出了一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名为“阅读第一”的“科学阅读计划”,要求按照“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要求,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享受阅读。英国1998年到1999年开展了阅读年活动,以此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日本2001年曾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简称IEA)也实施了“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简称PIRLS);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实施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也把阅读能力作为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一。另有研究发现(Guthrie & Wigfield ,2000),学生阅读必须同时具备阅读技能和阅读愿望才能成为高效率的阅读者,“阅读动机能够激发阅读行为,如果缺乏阅读动机,即使是阅读能力最娴熟的学生可能也无法提高阅读效率” 。这说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制约个体有效阅读的关键因素。

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忽视阅读习惯的养成。我国的语文教育实践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往往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没有把重点放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持久的经常性的阅读实践活动进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上。农村学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兴趣不浓,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没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乐观的读书态度,真挚的读书热情,学校没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方法不当,学生缺乏思考、不会质疑问难,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方法不正确;心理不良,阅读目的不明确、课外书的选择重趣轻知;恒心不强,不能专注读书,持久读书,经常性读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等。

(2)阅读习惯的内容模糊。阅读习惯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显得模糊,现有研究内容显得相对零散,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归纳、整理出一个更为完善、合理的阅读习惯分类体系。

(3)培养的方法欠缺。现有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多是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言的,较少地针对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还比较欠缺,使得阅读教学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积极阅读态度的培养难以发挥作用。

(4)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很多阅读教育的理论探索最终难以付诸阅读教育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建构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甚至有些实践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最终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1)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阅读习惯养成的理论成果。归纳、整理出一个更为完善、合理的阅读习惯分类体系,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克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的现象。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写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培养学生口头复述故事情节的习惯、培养学生拓展学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坚持每天阅读、边阅读边运笔、借助工具书阅读、读书自问自答等好习惯;在中学阶段,则应培养学生盎然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课外读物、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的习惯、健康的阅读卫生习惯。

(2)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落实新课标精神。通过课内、课外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和促进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夯实新课标对阅读习惯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利于学生成长奠基。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4)有利于学科教学的渗透。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等度构建阅读习惯养成的新模式,达到学科教学渗透的目的。

(5)有利于促进书香校园建设。通过多种读书活动,校园掀起读书热,打造书香气息的人文校园。

2. 研究价值

转变一个观念,构建一个新模式,注重三个结合。

(1)转变一个观念: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的读书观念,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2)构建一个新模式:“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3)注重三个结合:

①将各种读书活动与培养阅读习惯相结合,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②将阅读习惯培养与各科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将阅读习惯养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人文校园的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观,只有有了理性、明晰的认识才能保证养成教育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并把辩证法纳入认识的全过程,这就从哲学的层面为养成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才有可能发生主动、自动的行为反应。

3. 自主学习理论

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高度的自主能力,自我判断和执行的能力,自主学习强调自发的、自我指导的学习,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4. 环境场理论

阅读习惯的养成与环境有关,环境场理论阐述了环境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学校改善教育环境,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人文校园。

5.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为采取养成策略及建构养成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6.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充分发挥内部潜能,进行快速高效的学习,除了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之外,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人际环境,而以人为本的阅读习惯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中养成。

三、课题关键词界定

农村:泛指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

中小学学生:指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即1—9年级学生。

阅读:就是个体(读者)与阅读对象(阅读材料)之间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过程,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认知活动,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通过各种途径(书籍、报刊、网络等)对文本及其他形式的材料(阅读对象)进行认知、体验及评价,从而获得相关信息的心理过程。

阅读习惯:是个体在长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经反复培养而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阅读行为倾向。

养成:就是“养育-生成”,是指按照一定目标,通过一系列长期的训练和指导,逐渐培养个体良好习惯的活动。

阅读习惯养成: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环境下,通过各种课内外阅读教育活动,“养育”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动机,培养其阅读态度,教给其阅读方法,并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行动“生成”学生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考察当前我镇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探讨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构成内容;

2.通过学校阅读教育实践,探索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及有效策略;

3.在我镇中小学进行教育实验的效果验证,考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研究内容

1.探究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分析影响其阅读习惯养成的因素,探究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规律;

2.探究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教育习惯的基本构成,构建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结构系统;

3. 探究“群文阅读”基本理论及其课堂教学模式。将“群文阅读”引入语文学科教学,提炼群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含教学目标定位、教材选择与组织、策略指导等),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语文课堂开始。

4. 探究适合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模式。如跨学科整合模式、课内外结合模式等,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调研、研究、总结三个过程,以理论探讨——实践论证——完善理论为思路,紧密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阅读习惯的问题现状,以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为主,综合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查阅教育心理学、教育生理学等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总结、整理国内外关于有效阅读习惯的研究成果,建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构成系统;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及其阅读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影响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因素;

教育实验法

结合农村中小学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教学实际进行良好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考察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以及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行动研究法

渗透在镇内中小学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 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

经验总结法

通过学校阅读教育实践,将阅读习惯养成的零碎经验,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从而得出阅读习惯养成的规律及培养的策略。

六、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双凤镇中小学学生,确定的实验学校有:双凤中学、双凤小学、保合小学、喻家小学、云峰小学。

七、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研究的周期为2年,即从2012年6月——2014年6月。

本研究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理论探讨(2012年6月——2012年8月)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总结提炼有关良好阅读习惯的内容构成。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进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现状调查(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和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农村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召开开题会。

第三阶段:模式构建(2013年1月——2013年6月)

根据以上两个阶段的研究和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构建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途径和策略研究,设计可操作性的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方案。

第四阶段:实践验证(2013年7月——2013年12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施构建的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方案,考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效果。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整理和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工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效和成果

1.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 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1)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构成及规律探究

(2)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3)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4)农村中小学生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5)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模式建构研究

3. 学生阅读成果汇编

4.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九、研究的组织机构及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

  组长: 梁勇

  副组长:周洪连

  组员:汤文川、周伦、吴云贵、邓爽、赵光明、邓永国、杨勇、陈瑶、唐苓芹

2. 指导小组:李光华、胡业林、王勇

3. 研究小组

  组长:周洪连

  组员:戴先福、赵光琼、陈平、唐和平、王兵、赵先进、黄朝国、蒙林、周小利、冉瑞芳、王昕、明英

主研人员分工:

梁勇:全面领导研究,协调研究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周洪连:组织研究、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阶段研究总结、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汤文川:调查统计、组织经费,为研究提供经费保证。

吴云贵、周伦、唐苓芹:调查统计,协助研究。

邓爽、赵光明、邓永国、杨勇、陈瑶:领导管理,组织协调,提供经费,保证实施,负责书香校园的建设。

戴先福、赵光琼、陈平、唐和平、王兵、赵先进、黄朝国、蒙林:现状调查,收集资料,负责农村中小学阅读习惯构成及规律探究,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模式建构研究,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双凤镇中小学生阅读成果汇编,撰写相关论文。

周小利、冉瑞芳、王昕、明英:课堂具体研究。负责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农村中小学生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撰写相关论文。

(二)保障措施

1. 课题负责人和主研人员由教管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干事、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年龄结构合理,有较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已主持或主研4项区级课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保证;

2. 具备有一定的相关研究资料,可充分利用双凤小学新建的图书馆、各校图书室、《学语文之友》、报刊、校园网络及现有教育教学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物力保障;

3. 各校领导科研兴校意识强,主动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积极承担课题研究经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财力保障。

十、主要参考文献

1. 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设,1998年版,p139-143

4.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教育科学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p661

6. 章士嵘编:认识论辞典[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8

7. 时鉴,王胜运,孙启周主编:党员知识辞典[K],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p184

8. 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72

9. 王国富,王秀玲总编译.澳大利亚教育词典[K].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 杜兰晓,论环境育人的内在机理[J],思想政治教育.2001(05)

11. 杨红孺,张文庆,雷冬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01)

1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385

13. 王秀彬,对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8)

14.  窦德勇,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J].基础教育,2011(06)

15.姚建新,重视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16.朱秀芹,浅谈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N].商丘日报,2005年6月22日

文档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是合川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2年6月批准立项的合川区2012年读写专项课题。课题预计研究周期为2年,2014年6月结题。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一)选题背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大媒体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老化加速,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