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出口商品类型、出口贸易模式和出口市场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取得了长足进步。1978 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仅占0.75%, 居第32 位; 2007 年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上升到8.8%, 位列世界第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保持在中低层次, 尤其体现在出口结构比较落后, 致使经济总量增速远远低于出口总额增速。为此, 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我国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的基本依据。
1 我国出口结构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7%的速度增长, 从1980 年的378.2 亿美元上升到2001 年的5 097.7 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额由182.7 亿美元上升到2 661.5 亿美元。可见, 在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 出口贸易的增长更是令人瞩目。随着2001 年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开始, 更加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带给了中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贸易总额迅猛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7 年的贸易总额达21 738.3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 亿美元, 使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巨人。
但是, 出口数量的攀增并不代表出口质量的提升。以1995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7.19 倍, GDP 增长了3.21 倍; 再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66.23 倍, GDP 增长了53.59 倍。通过这两组数据, 可以说明中国出口增速的确很快, 但更为引起关注的是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庞大的出口数额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尚未完全发挥。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不够优化,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出口结构是指构成出口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它包括出口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因此, 笔者通过对出口结构构成要素的几个方面来初步分析我国的出口结构现状。
1.1 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它是反映一国工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方面的指标。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上看, 自从1981 年制成品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以后,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基本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 从1985 年到21 世纪初,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下降,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上升, 其中工业制成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不仅逐年增长而且是增长最快的, 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最活跃的部门, 也是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到1995 年工业制成品比重已占到出口总额的85%以上, 到2007 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已接近1∶18.6, 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0.98 相比, 有了相当明显的改善, 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通过观察出口商品要素的类型, 我们不难发现, 在制成品出口结构中, 绝大部分是加工程度浅、产品档次低、用料多而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见表2) 。
从表2 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以下显著特征: 其一, 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双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其二, 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下降; 其三, 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虽有所增长但仍占次要地位。
由此可见,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并不意味着出口质量的提高。据统计,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比较低, 从1995 年的6.8%到1999 年的12.7%再到2002 年的20.88%, 最新统计到2007 年的28.56%, 增长缓慢, 与发达国家和世界该类商品的平均出口水平还相差甚远。
1.2 出口模式结构
关于出口模式, 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一般分为两种模式, 即基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差别的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和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结构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突出表现为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强,特别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我国出口结构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即产业内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其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范爱军等人( 2008) 运用Hummels 等人( 2001) 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界定与计算分析方法, 计算了1997—2006 年10 年时间里, 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比重。结果表明, 我国制造业产品内贸易额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势头。我国制造业产品内贸易额在1997 年时为275.47 亿美元, 在此后年度里不断增长,到2006 年时已达到2 224.19 亿美元。2006 年的制造业产品内贸易额比1997 增长了7.07 倍, 年平均增长率为26.12%。制造业产品内贸易额占制造业总出口额的比重也从1997 年的15.91%上升到2006 年的23.35%。
同时范爱军等人( 2008) 对1997—2006 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中的要素禀赋特征和附加值特征进行检验和分析, 以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比较优势特征。首先对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比重在不同行业上的差别针对要素禀赋特征进行跨行业截面数据分析。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比重与资本/劳动比例和外资比重都是正相关关系, 说明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内分工主要出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 外资进入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内分工程度。其次, 通过产品内分工与行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特征。检验结果表明, 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与利润率是负相关的关系。产品内分工程度越是比较高的行业, 其利润率越是低,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仍处于低加工度、低附加值阶段。虽然根据国内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来看, 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基本上发生在相对资本较为密集的行业, 但根据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 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特征来判断, 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仍然是利用了我国的劳动要素优势。
从上述分析看出, 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 但表现出了低价格和低附加值的特征。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仍表现在劳动要素的优势上, 制造业各行业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的升级任务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1.3 出口市场结构
所谓出口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商品输出方向和对外贸易国别( 地区) 分布, 从而反映一国或地区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之间贸易联系的程度, 即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或地区是该国或地区的主要贸易对象或主要贸易伙伴。20 世纪90 年代以前, 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依次是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进入90 年代以后, 中国出口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 韩国、新加坡、中国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另外, 中国出口市场的国别( 地区别) 非常集中, 例如, 仅美国、日本和中国三大贸易伙伴就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2.8%( 1991—1995 年) 和56.8%( 1996—2000 年) 。2007 年, 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共有200 多个, 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仅欧盟、美国、中国和日本就共占据了我国出口市场比例的62.7%。
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对贸易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时至今日, 我国贸易地理的方向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主要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转向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 而且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贸易”正持续加强。然而, 我国出口市场结构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 这不仅了发展的回旋余地, 也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虽然逐年显示我国对非洲、拉美和西亚等国家的贸易额均有较大增长, 但对其贸易总额的绝对值仍然很小, 基本维持在2%~3%之间。
2 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分析
2.1 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而“双高”型产品比重偏低
我国出口商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我国制成品出口结构以粗浅加工的低附加值制成品为主, 和发达国家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结构相比, 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我国制成品出口的结构与国际上比较, 层次较低且大部分属于中低档劳动密集型产品, 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据海关统计, 2005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 182.5 亿美元, 增长31.8%。尽管高新产品出口创下历史新高, 但与OECD 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比重均达40%相比, 我国仅为28.6%。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约为20%, 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 仅占成果总量的3%。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和世界发展趋势极不协调, 严重阻碍了我国发展成为贸易强国的进程。
2.2 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较小且结构相对落后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 1985 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9.3 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0.77%, 居第26 位, 2004 年扩大到1 345.66 亿美元, 比重提升到2.8%, 居世界第9 位。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2006 年, 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0.5%, 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 并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近年来, 高科技产业及现代工业迅猛发展, 行业范围不断扩大, 但服务出口收入仍主要来源于三大领域, 即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其中, 旅游和货运的两项比重就占了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 而金融、保险、商贸、电信等其他领域的出口则较少。与当今世界向知识型、技术型方向转变的服务出口类型相比, 中国的服务出口结构不仅规模过小而且档次过低, 出口竞争力较差。
2.3 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失衡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加工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 尤其是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2.5%,到了2003 年比重增加到55.17%, 2007 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9 672.2 亿美元, 而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9 860.5 亿美元, 比重依然过半, 这样的比重是偏高的。实际上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7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占据着外贸的半壁江山, 但我国在加工贸易中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 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加工, 属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这种贸易出口方式具有产业链短、增值效率低的特点,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收取的只是一点加工费, 对国家长远的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贡献远不及一般贸易。
2.4 高度的产业间贸易及低层次的产业内贸易不利于我国出口结构的改善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 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国际贸易商品都是同质的并且在不同的国家里完全相同的假设是与现实脱节的。因此, 外贸发展取向若是高度的产业间贸易形式, 对一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我国对外贸易实践来看,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当我国作为卖者时, 若销路被其他国家的大公司垄断, 出口收入则不会太高; 当我国作为买者时, 若进口产品也被其他国家的大公司垄断, 就必然遭受支付高价之苦。所以, 发展单一的产业间贸易无论我国是买者还是卖者都处于不利的境地。
另外, 我国目前新发展起来的产业内贸易也并不乐观。高新技术的交叉分工在我国并没有摆脱加工贸易的老路。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中, 仅仅将我国当作一个加工工厂, 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 我方仅仅收取有限的加工费。这样的产业内贸易, 利用的还是我国的劳动力这一传统的比较优势, 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
2.5 出口结构受到发展阶段相同国家相似出口贸易结构的挑战
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亚非拉国家普遍实行开放,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均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国际市场上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和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相似。目前, 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激烈竞争的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业和机电设备制造业。东南亚国家有的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有的凭借具有较高质量和附加值的产品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相反我国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由于劳动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其他一些因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断攀升, 致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有时相对甚至绝对下降。如果现阶段不及时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 那么我国原有的部分国际市场将很有可能轻易地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占领。
3 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 实现以出口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优化, 当务之急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从我国企业的自身出发,从国际出口市场的竞争环境出发, 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对出口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3.1 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充分发展, 才能为今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能。随着适用技术, 如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里快速应用,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技含量也大大提高。然而以牺牲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只能获得暂时的贸易利益, 很难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 应将大力发展竞争优势提升到战略性地位, 通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创造新型主导产业。
3.2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优化出口贸易整体结构
服务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评价该国外贸质量的重要指标。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增加及其出口领域的扩展是未来贸易发展最具增长潜力的, 同时也为我国相对落后的出口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要以加入WTO 为契机, 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尽快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另外, 对于那些尚处于“幼稚”阶段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加以适当保护, 促进其快速发展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同时, 有选择地输入一些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服务, 发挥示范效应, 带动服务业中的薄弱部门, 尽快缩小差距, 最终达到以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劳动密集型出口为辅的出口结构。
3.3 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 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 、出口主导产业( 机电仪化产业) 、出口战略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三大出口产业群, 使其呈梯度发展态势,并尽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 逐步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渐进式传导的技术结构, 为我国创造新的出口优势和贸易优势提供产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3.4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从长远看, 吸引外资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投资与在低技术、低附加值领域投资相比较, 前者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对外商投资的应有所倾向。不仅要利用优惠鼓励并引导外商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领域, 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规模, 提高其生产能力, 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份额, 最终达到优化出口结构的目的,而且还要从提高原产地标准“迫使”外商不得不提高在华投资的技术含量, 否则其投资生产的产品不能获得中国“国籍”来赢得本国产业结构及出口结构的长远发展。
3.5 调整外部区域结构和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 中国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 这不仅了发展的回旋余地, 也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新贸易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关系, 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 我国要继续贯彻“全方位、多元化与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市场战略, 逐步调整市场布局。以新兴市场为重点, 以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为支撑, 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外贸市场结构, 积极稳步地扩大增长潜能巨大的新兴外贸市场, 在具体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过程中,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外贸, 实施更为灵活的外贸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