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及冲压模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起止日期: 2011 年 1 月 3 日 至 2011 年 1月 16 日
学生姓名 | |
班级 | |
学号 | |
成绩 | |
指导教师(签字) |
2010年 01 月 16 日
第一章 拉深件工艺分析
1.1 制件介绍
零件名称:芯子隔套
材料:08钢
料厚:1mm
批量:大批量
零件图:如图1所示
图1
1.2 产品结构及形状分析
由图1可知,产品为圆片落料、有凸缘筒形件拉深、圆片冲孔,产品结构简单对称。
1.3 产品尺寸精度、粗糙度、断面质量分析
1.3.1尺寸精度
查参考资料【4】上表5-11可知:
拉深件直径的极限偏差为:、
高度的极限偏差为:
1.3.2冲裁件断面质量
板料厚度为1mm,查参考资料【4】表2-67,可知冲裁件生产时毛刺允许高度为≤0.12mm,由于本产品在断面质量和毛刺高度上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只要模具精度达到一定要求,冲裁件的断面质量可以保证。
1.3.3 产品材料分析
冲压材料不仅要满足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还要满足冲压工艺要求和冲压后的加工要求,因此,对于冲裁件材料一般要求其力学性能是强度低,塑性高,表面质量和厚度公差符合国家标准。本设计产品所用的材料是08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其力学性能是强度、硬度和塑性指标适中,经热处理后,用冲裁的加工方法是完全可以成形的。
1.3.4 生产批量
产品生产批量为大批量生产,适于采用冲压加工的方法,最好是单工序模,模具制造简单,维修方便。
第二章 零件冲压工艺计算
2.1 翻孔工序的计算
由参考资料【1】表6-4可得极限翻边系数:
由参考资料【1】式(6-10)可知,翻孔的高度为:
取整:
由参考资料【1】式(6-12)预制孔直径为:
实际取整:
由参考资料【1】式(6-13)可得拉深高度为:
综上所述,拉深后的毛坯图如下所示:
2.2 零件毛坯尺寸计算
2.2.1确定修边余量a
板料厚度为1mm,故按外形尺寸计算,,查参考资料【1】表5-7可得,,故拉深件的实际凸缘直径
2.2.2 确定坯料直径
由参考资料【1】式(5-13)可得:
2.2.3 确定工艺方案
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出该零件的正确工艺方案是:落料、第一次拉深,第二次拉深、冲孔,第四道工序为翻边,达到零件形状和尺寸要求。
2.2.4排样、计算条料宽度及确定步距
采用单排方案,如下图:
由参考资料【4】圆件的圆角的零件间间距,沿边间距。
送料步距,调料的宽度,调料的长度L,根据附录Ι选用。裁板的方式为:
采用横裁可裁条料数为(条),余8mm,每条板料可冲制件数(件),则每张板料可冲制件为(件)。经计算采用竖裁每张板料可冲制件数也是352件。
板料利用率为:
2.3 冲裁力的计算
本模具采用刚性卸料,根据公式3-24(文献【1】)计算冲裁力F,查文献【3】表2-29可知08钢的抗剪强度为,则:
由于该毛坯为圆,压力中心在圆心。
2.4 确定拉深工序件尺寸
2.4.1 判断能否一次拉深成形
查参考资料【1】上表(5-5、5-6)以及图(5-18)可知,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首次拉深极限相对高度。比较可知,不能一次拉深成形,查参考资料【4】可知需要进行2次拉深。
2.4.2 确定首次拉深件尺寸
根据上面求出的、以及查参考资料【4】上表(5-40)可得第一次拉深系数:
查表9-36可得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
则第一次拉深后的直径为:
高度为:
总的拉深高度为30.5mm,而拉深次数为2,为了确保第二次拉深质量,充分发挥板材在第一次拉深变形中的塑性潜力,实际定为第一次拉深高度。
拉深后图形如下:
2.4.3 计算第二次拉深工序件的尺寸
查参考资料【1】上表(5-3)可得:
则第二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
拉深直径为:
拉深高度为:
拉深次数n | 凸缘直径 | 筒体直径d | 高度h | 圆角半径R | 圆角半径r |
1 | 97 | 45 | 20 | 10 | 10 |
2 | 97 | 40 | 30.5 | 2.5 | 2.5 |
查参考资料【1】式(5-24)可知,第二次拉深用普通的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不起皱的条件为:,代入数据得:,按照公式判断要使用压边圈。
按参考资料【1】公式(5-29)计算得拉深力为:
按参考资料【1】公式(5-27)压边力为:
式中的值按相应表选取为
总拉深力:
拉深功:
初选公称压力为250 kN的JH21系列开式固定台压力机(型号为JH21-25)。其最大装模高度为250mm,装模高度调节量为50mm,工作台孔尺寸为150mm,主电机功率为2.2 kW。
2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2.6.1 拉深间隙的计算
拉深间隙指单边间隙,即。拉深工序采用压边装置,查参考资料【1】式(5-55),可得拉深间隙为:。式中k为间隙系数,查【1】表(5-18)可知k=0.1。故得
2.6.2 拉深凸、凹模尺寸的计算
2.6.2.1 凸凹模圆角半径的计算
第二次拉深为最后一次拉深,故拉深凹凸模的圆角半径都等于工件的圆角半径2.5mm,即:
2.6.2.2 拉深模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查参考资料【1】表(9-38)可得拉深模工作部分尺寸:
(mm)
(mm)
式中: D-拉深件的基本尺寸,mm;
-拉深件的尺寸公差,从零件图可知其值为0.05mm。
拉深凸模出气孔的尺寸由参考资料【4】表(9-39)可得出气孔直径
第三章 设计选用模具零件、部件
3.1 拉深凹模的设计
凹模采用矩形板状结构和直接通过螺钉、销钉与固定板固定的方式连接。凹模刃口采用直刃壁结构,尺寸为,刃壁的高度取2.5mm。模具的壁厚根据条料的宽宽68mm和料厚t=1mm选取,查阅文献【5】表2-48选取凹模壁厚C=25mm。
凹模长度等于宽度为:
凹模板厚度按文献【5】97页公式估算:
式中:
则:
该模板的厚度要求较厚,可以省略垫板,凹模板直接与下模座连结固定。
那么确定凹模板的总体尺寸大小为:
3.2 拉深凸模的设计
其结构尺寸为。根据模具结构,凸模的长度L可由安装固定的厚度、下推板厚度、拉深深度和附加长度h之和再减去一个板厚取得。
根据模架结构取固定厚度为22mm,下推板此处的作用相当于压边圈,其厚度取为18 mm,附加长度主要考虑满足制件的拉深深度要求,取5 mm。由此可得凸模的长度为
其固定方式直接用螺钉、销钉连结在模座上。作为拉深凸模,要开设排气孔,大小为,具体结构尺寸如图所示:
3.3 压边、卸料及出件装置设计
3.3.1 压边圈
根据模具的总体结构的要求,使用弹性压边装置中的带限位装置的压边圈,由于第二次拉深的零件尺寸较小,故弹性装置使用橡皮垫结构,使其压边力随行程的变化极小,该装置在冲模完成后用于顶出工件,即做卸料板。压边圈与凹模板间隙配合,内圈大于凸模直径2mm,结构如图所示:
3.3.2 推出与顶出装置
根据模具的结构,该拉深工件首先需要从下凸模中顶出,然后再从凹模内推出。顶出装置如上图所示,采用橡皮垫式平板压边圈顶出。
推出装置安装在上模内,通过冲床滑块内的打料机构,将拉深后的工件从凸凹模的凹模内推出。为了尽量保证制件表面光滑,故采用推块将制件从凹模内顶出。
第四章 模架的选择
4.1 模架的选用
模架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导柱和导套。冲压模具的全部零件都安装在模架上。
选择模架尺寸时要根据凹模的轮廓尺寸考虑,一般在长度及宽度上都应比凹模大30~40mm,模版厚度一般等于凹模厚度的1~1.5倍。根据凹模板的尺寸120mm×120mm,参考文献【5】表10-31,选取滑动标准模架:
选用的模架为、上模座、下模座分别为:
模架: 250×250×(210~255) GB/T2851.3
上模座:250×250×50 GB/T2855.5
下模座:250×250×65 GB/T2855.6
凹模:120×120×52
导柱:35×200 GB/T2861.1
导套:35×115×43 GB/T2861.6
根据模具的结构,可知其闭合高度为
式中: H闭合-模具的闭合高度,mm;
h1-上模座厚度,mm,
h2-拉深深度,mm,
h3-凸模高度,mm,
h4- 凹模的厚度,mm,
h5-下模座厚度,mm,
h6—凸模装入下模座的深度,取15mm
将前面计算的数值代入:
介于210mm和255mm之间,符合设计要求。
4.2导柱与导套
根据模架的选取,采用A型导套,参考文献【5】表(15-21)选用的型号为:导套 A35H7×115×43 GB/T 2861.6;导柱采用B型,按文献【5】表(15-4)选用的型号为:导柱B35h6×200×35 GB/T 2861.2.导柱与导套为H7/h6的间隙配合,导柱导套与模架均为H7/r6的过盈配合。
为了保证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模具处于闭合位置时,导柱上端面与上模座的上平面应留10-15mm的距离;导柱下端面与下模座下平面应留有2-5mm的距离,导套与上模座上平面六不小于3mm的距离,上模座开横槽以便排气,。
4.3 模柄的选用
根据压力机模柄孔的尺寸:直径: 40 mm,深度: 65 mm,查参考文献【5】表15-20,选择C型凸缘式模柄,可知其参数如下:
d=40㎜,极限偏差±0.05 mm,d1=122 mm,总高度L=91 mm,凸缘高L1=23 mm,模柄倒角高度L2=4 mm,打杆孔d2=11 mm,凸缘螺钉环绕直径d3=81 mm,凸缘固定螺钉沉孔的直径d4=9 mm,沉孔台阶直径d5=15 mm,台阶高度h=9 mm,材料为Q235。如下图所示:
第五章 模具材料和热处理
使用的模具材料应具备良好的耐磨性、韧性和较高的强度、硬度,本模具为冲裁拉深复合为第二次拉深模,又为大批量生产,要求凹模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凸模承受较大的压应力,因此凹模和凸模必须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对于拉深的凸模和凹模,由于与工件接触,受到比较强烈的磨损选用耐磨性良好的和淬透性好的模具钢。
凹模和凹模材料选用T20A,均进行淬硬的热处理,使凹模工作部分热处理硬度为60-62HRC,凹模和凸模工作部分热处理淬硬58-62HRC。其他结构件的材料见装配图明细表。
第六章 模具的总装配图
1—下模座2—卸料螺钉3—导柱4—压边圈5—导套6—凸模7—上模座8、12、17—螺钉9—推板10—推杆11—模柄13—凹模14—螺母15—特种螺钉16—顶杆
工作原理:经首次拉深后的毛坯件放在压边圈4的下凹圈内定位,压边圈通过顶杆16由橡皮垫压边,通过三根特种螺钉15对压边圈进行限位,用以控制压料间隙,防止压料力过大。
第七章 填写冲压工艺卡
(厂名) | 冷冲压工艺卡片 | 产品型号 | 零件名称 | 芯子隔套 | 共 页 | ||||||||||||||||
产品名称 | 零件型号 | 第 页 | |||||||||||||||||||
材料牌号及规格 | 材料技术要求 | 毛坯尺寸 | 每毛坯可制件数 | 毛坯重量 | 辅助材料 | ||||||||||||||||
08钢 | 板料3000mm×600mm×1mm | 352件 | |||||||||||||||||||
工序号 | 工序名称 | 工序内容 | 加工简图 | 设备 | 工艺装备 | 工时 | |||||||||||||||
0 | 下料 | 剪床上裁板 | |||||||||||||||||||
1 | 首次拉深 | JH21-110 | |||||||||||||||||||
2 | 再次 拉深 | ||||||||||||||||||||
3 | 翻边切边 | 剪床上裁板 | |||||||||||||||||||
4 | 检验 | 按产品零件图检验 | |||||||||||||||||||
编制(日期) | 审核(日期) | 会签(日期) | |||||||||||||||||||
标记 | 处数 | 更改文件号 | 签字 | 日期 | 标记 | 处数 | 更改文件号 | 签字 | 日期 |
经过这次的设计,我学到了很多上课无法学到的东西,虽然算不上是经验,但是总算有种接触专业的感觉。
我设计的是芯子隔套的二次拉深模,经过几次的修改,总算有点成形的样子,这个设计是我们二个人一组开始的,每个人的数据和材料各不相同。这样既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又锻炼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如何一个人去解决问题,查找资料。为了做好这个设计,我们都很努力,经常到了凌晨两三点,还抱着资料翻找,不想就这样搁置,我们都抱以极大的热诚来完成了它,对自己更是充满了信心,对自己设计的成果虽然算不上最好的,但是我很开心,因为,在最初的怀疑到坚信到完成,我做到了。
这次设计少不了的当然还有老师的细心指导,为了能让我们顺利完成,老师每天都在跟进我们,及时指出我们的错误,让我们减少了修改的分量,谢谢老师!!!
参考文献
1、王孝培主编 冲压设计资料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天佑主编 冷冲模图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3、王芳主编 冷冲模设计指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
4、张正修主编 冲压技术实用数据速查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5、郝斌海主编 冲压模具简明设计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