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考化学专题《探究题》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20:30
文档

中考化学专题《探究题》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
推荐度:
导读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乙厂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_

实验二:取实验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①请写出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的是___________。

A稀盐酸    B氢氧化钡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答案】硫酸铜、硫酸 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产生大量气泡 无色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色(与上一空对应) 碳酸钠、氢氧化钠 Ba(NO3)2+Na2CO3=BaCO3↓+2NaNO3 C    

【解析】

【分析】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和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钠。

【详解】

(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均不能共存,故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硫酸,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产生大量气泡。

(2)乙厂废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乙厂废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
实验二:取实验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①实验一中发生反应是碳酸钠和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a2CO3=BaCO3↓+2NaNO3。

②A、稀盐酸和碳酸钠不能生成沉淀,不能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故A不正确;

B、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实验二的判断,故B不正确;

C、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显中性,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影响实验二现象,故D不正确。故选C。

2.2019年5月,187个国家签署了塑料废物交易协定,应对“白色污染”挑战。已知某种塑料的组成元素中有碳、氢两种元素,还可能有氧、氯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测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无水氯化钙固体可做干燥剂;②有机物中的氯元素燃烧后通常转化为氯化氢。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过程中,在装置C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证明该塑料样品中含有氯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记录数据)6.25g样品在A装置中充分燃烧,反应产物被完全吸收后,测得相关实验数据如表。

装置BCDE
反应后装置增加的质量/g

1.803.650.098.80
(分析与结论)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与计算,6.25g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该塑料样品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_。

(反思评价)电炉加热前要先通一会儿氧气,目的是________。

【答案】溶液变浑浊 HCl+AgNO3=AgCl↓+HNO3 0.3g 碳、氢、氯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分析】

氯化氢和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详解】

[设计实验]

氯元素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和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实验过程中,在装置C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证明该塑料样品中含有氯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与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元素的质量,B中氢元素的质量为,C中氢元素的质量为,氯元素的质量为 ,E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故样品中氢、氯、碳元素的总质量为,故该塑料样品的组成元素是碳、氢、氯,不含氧元素。

[反思评价]电炉加热前要先通一会儿氧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3.化学规律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许多化学实验加以验证。

(1)小东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_____,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反应前后天平读数不变,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2)小东想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又能更快地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了以下设想:

(提出设想)设想一: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设想二:用更活泼的金属锌代替铁钉

(实验验证)小东将以上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实验1

烧杯中换成饱和硫酸铜溶液①几小时后溶液颜色几乎不变

②天平读数不变

③铁钉表面有变化

实验2

铁钉换成锌粒①溶液颜色明显变浅

②天平读数减小

③锌粒表面有变化

(实验分析)(3)从以上现象分析,两个设想都不合适,其中按设想_____(填“一”或“二”)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实验1中溶液颜色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A 铁与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

B 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C 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D 水也参与了该反应,但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水太少

(5)实验2虽然很快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但出现了反应后总质量减小的情况,老师提醒小东,硫酸铜溶液呈酸性,所以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

(6)小东通过反复实验和探究得出:向实验1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将实验2中的烧杯换成如图所示装置,均能达到实验目的,但该装置中缺少一种物品,请你在装置图中画出____。

【答案】红色的固体  二 C 锌和酸反应放出氢气     

【解析】

【分析】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锌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详解】

(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天平读数不变,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实验分析]

(3)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硫酸铜溶液显蓝色,铁钉换成锌粒,溶液颜色明显变浅,天平读数减小,锌粒表面有变化,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按设想二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A、铁与饱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A不正确;

B、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而不是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为氧化铁,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B错误;

C、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C正确;

D、铁和水不反应,则水不参与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BC。

(5)硫酸铜溶液呈酸性,锌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所以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锌和酸反应放出氢气。

(6)硫酸铜溶液呈酸性,锌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气体,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应该用弹簧夹夹住导管,故图为。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硫酸铜溶液显蓝色。

4.甜叶菊苷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甜味剂,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国,实验小组欲探究甜叶菊苷的元素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提出猜想] 甜叶菊苷由什么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按图进行操作,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与火焰上方。

[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认为小晴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改进试验后,检验到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确定甜叶菊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继续探究]为了进步确定其元素组成。利用下图进行实验。(已知:装置中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1)实验前要通一会儿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记录]4.02g甜叶菊苷在C装置中充分燃烧后,D装置增重2.7g, E装置增重8.36g。(产物被完全吸收)

[分析与结论]数据分析: 4.02g 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g,由此可以确定甜叶菊苷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反思评价]若没有F装置,对氧元素质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酒精燃烧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2H2O2  2H2O+O2↑ 1.44g 偏小    

【解析】

[讨论交流]将甜叶菊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并进行验证,由于酒精燃烧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无法检验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

[继续探究](1)由于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验前要通一会儿氮气,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造成干扰;

(2)A装置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分析与结论] D装置增重2.7g,说明生成2.7g水,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7g× ×100%=0.3g,E装置增重8.36g,说明生成8.36g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36g× ×100%=2.28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4.02g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02g-0.3g-2.28g=1.44g;

[反思评价]若没有F装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能被E装置吸收,造成计算碳元素质量变大,使氧元素质量测定结果偏小。

5.某兴趣小组对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编号KClO3质量/g

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171
实验2

5MnO2

0.549
实验3

5Fe2O3

0.558
实验4

5KCl0.5154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KCl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

(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实验 MnO2 2KClO32KCl+3O2↑ 有 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 收集气体的体积    

【解析】

【详解】

(1)实验1中没有加入可能作催化剂的物质,设置实验1的目的与其他组作实验对比,故填对比实验。

(2)收集50mLO2所需时间越短说明催化效果越佳,MnO2用时最短,所以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MnO2,故填MnO2。

(3)KClO3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KClO32KCl+3O2↑。

(4)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0.5gKCl,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实验1所用时间短一些,说明KCl有催化作用,故填有;

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KCl,KCl有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故填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

(5)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故填收集气体的体积。

【点睛】

如果一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方式时,其它因素应保持不变。

6.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形成的物质种类很多。

(1)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CaH2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生石灰溶于水可制得熟石灰,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填“吸热”或“放热”),实验室可以用       测定其溶液的酸碱度。

(3)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将Na2CO3溶液滴加到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①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②       。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Ⅰ: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Ⅱ: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④

产生气泡猜想⑤  成立

(拓展延伸)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⑥      。

【答案】(1)CaH2+2H2O=Ca(OH)2+2H2↑。(2)放热,pH试纸。(3)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②Na2CO3和Ca(OH)2会反应而不共存,;③没有白色沉淀生成;④盐酸,猜想三,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

【分析】

【详解】

(1)CaH2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H2,根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H2+2H2O=Ca(OH)2+2H2↑。

(2)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该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热,实验室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氢氧化钠;碳酸钠过量时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钙过量时,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Na2CO3和Ca(OH)2因反应而不共存,所以猜想四不合理;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如果滴入适量Na2CO3溶液后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没有氢氧化钙;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泡则说明碳酸钠过量。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

(1)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起促进作用的是硫酸根离子 猜想二:起促进作用的是铜离子

猜想三:生成物质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①小明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小明得出猜想_____不正确。

②小明提出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小刘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加入硫酸铜固体后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刘得出猜想_____正确。

(3)小王觉得用稀硫酸比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更纯净,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Zn+2HCl=ZnCl2+H2↑;(2)①一;②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Zn+2HCl=ZnCl2+H2↑;(3)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H2中含有杂质HCl而不纯,硫酸没有挥发性,可以得到纯净的氢气。

【解析】

(1)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①小明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硫酸根离子没起到催化作用,故小明得出猜想一是不正确的;②小明提出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小刘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加入硫酸铜固体后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小刘得出猜想二正确;(3)小王觉得用稀硫酸比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更纯净,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H2中含有杂质HCl而不纯,硫酸没有挥发性,可以得到纯净的氢气。

8.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I.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II.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III.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甲组的探究乙组的探究
[提出问题]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做出猜想]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OH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实验验证]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_,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 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7,证明猜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实验步骤]中的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答案】(甲组)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或<或=) 2NaOH +CO2= Na2CO3+H2O 不能; 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解析】

[实验验证] (甲组)根据Na2CO3与BaCl2溶液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酸碱性不变解答;根据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解答;(乙组)根据溶液显酸性或中性,pH≤7解答;【反思交流】(1)根据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2)根据是否能够判定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解答。【拓展迁移】根据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实验验证] (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乙组)(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或<或=)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1) 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实验步骤] 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是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实验步骤] I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比B装置压强小,且A装置内溶于仍然显碱性,故[实验步骤]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9.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从哪些视角可以证明 CO2 与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一:从生成物的视角;猜想二:从_________的视角;猜想三:从能量变 化的视角……

(实验探究 1)第一组同学分别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按如下四种方案实验:

A.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说明没发生反应;

B.滴加 BaCl2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C.滴加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D.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①该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一致认为_____方案是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

②若方案 B 正确,请写出此方案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实验探究 2)第二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和 CO2 传感器设计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装置, 并进行实验,得到了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

①设计图乙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丙中曲线______(填 I 或者 II)表示 CO2 和 NaOH 溶液的反应。

(实验探究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三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得了实验过 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丁),曲线 III 为 C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曲线 IV 为 CO2 与水的反应。由此证明 CO2 与 NaOH 反应是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Na2CO3 溶液与 CO2 也会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当 10g8%的 NaOH 溶液通入一定体积的 CO2 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Na2CO3 和 NaHCO3, 则参加反应的 CO2 的体积范围_____(该状况下,CO2 的密度为 2g/L)

(实验探究 4)第四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1)图 1 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个 250mL 的烧瓶内收集满 CO2 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 装有 85mL 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 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 85mL 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 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三位同学同时振荡烧瓶。观察烧 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2)

①导致曲线 1 中 CD 段气压急速减小的操作是___________。在不改变装置和药品的情 况下,进一步降低 E 点的方法是_________ 。

②曲线 2 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曲线 2 与曲线 3 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 。

④对比曲线 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填序号)。

A.CO2 能与水发生反应

B.1 体积水约溶解 1 体积 CO2; 

C.CO2 能与 NaOH 溶液发生反应 

D.检验 CO2 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E.吸收 CO2 用 NaOH 溶液较合适

【答案】反应物 A NaOH 溶液与 CO2 反应生成的 Na2CO3 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无法证明 NaOH 消失 BaCl2+Na2CO3=BaCO3↓+2NaCl 作对照,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 Ⅱ 放热 0.22L< V <0.44L 振荡烧瓶 使烧瓶中气体进一步降温 Ca(OH)2+CO2=CaCO3↓+H2O Ca(OH)2 溶解度小,饱和石灰水中 Ca(OH)2 的浓度明显小于 40%NaOH 溶液中 NaOH 的浓度,影响了 CO2 的吸收 AD    

【解析】

【作出猜想】根据从反应物的角度分析解答;【实验探究 1】①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根据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解答;【实验探究 2】①根据对比实验分析解答;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压强降低解答;【实验探究 3】根据图中信息解答;【拓展延伸】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解答;【实验探究 4】(3) ①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②根据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分析解答;③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分析解答;④根据图中压强的变化分析解答。【作出猜想】猜想二:从反应物的视角;【实验探究 1】①该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一致认为A方案是不正确的,原因是NaOH 溶液与 CO2 反应生成的 Na2CO3 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无法证明 NaOH 消失;②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实验探究 2】①设计图乙实验的目的是作对照,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压强降低,故图丙中曲线Ⅱ表示 CO2 和NaOH 溶液的反应;【实验探究 3】由题中信息可知曲线 III为 C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由曲线 III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温度升高,由此证明 CO2 与 NaOH 反应是放热反应;【拓展延伸】分析两步反应的方程式:2NaOH+CO2= Na2CO3+H2O、 Na2CO3+ H2O + CO2=2 NaHCO3,每 0.8gNaOH 消耗 0.44g CO2可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CO3, 若又有 0.44gCO2可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NaHCO3。由于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同时存在 Na2CO3 和 NaHCO3,可得 CO2的质量介于 0.44g~0.88g 之间,除以密度即可得体积范围为0.22L< V <0.44L;【实验探究 4】(3) ①个烧瓶中的压强,都是先急剧增大(这是由于液体突然加入,装置内气体迅速被压缩),随后逐渐减小(由于CO2气体逐渐被液体吸收)。对于CD段,气压迅速下降,说明某操作加速了气体被吸收的速率,考虑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题目提示,这种操作极有可能为振荡烧瓶,增大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由图中可以看出,E点与D点基本相平,不改变装置和药品,要使E进一步降低,可以考虑气体压强的其他影响因素,也就是温度,因此可以降低烧瓶内气体的温度;②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依次增强。故曲线2表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③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Ca(OH)2 溶解度小,饱和石灰水中 Ca(OH)2 的浓度明显小于 40%NaOH 溶液中 NaOH 的浓度,影响了 CO2 的吸收;④A、通过实验只能得出,水可以吸收一定量 CO2,但由于没有探究新物质生成,无法证明究竟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还是与水反应,错误;B、加入了 85mL 水,最终气压与开始时基本没有改变,说明大约有 85mLCO2被吸收,正确;C、将水与NaOH的图像对比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能力明显强于水,所以证明二者可以发生反应,正确;D、本实验并没有关注石灰水与CO2反应的现象,也就不能说明是否可用饱和澄清石灰水检验 CO2,错误;E、由曲线③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故吸收 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正确。故选AD。

10.某实验小组的甲、乙两同学围绕Na2CO3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把A、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

(1)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一定有剩余的物质是①_____(水除外);

(2)乙同学的实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②_____;

小组同学将C中液体过滤后,对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滤液的成分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

猜想二: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

猜想三: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HCl

猜想四: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

(讨论交流)通过认真讨论,小组同学排除了猜想三不合理,他们的理由是③_____;

(实验探究)甲同学取少量滤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乙同学取少量滤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评价交流)甲同学的实验④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乙同学的实验⑤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你的理由是⑥___________。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在确定溶液可能存在的离子时,如果待测溶液中含有与待测离子性质相似的离子,在试剂选择上应从⑦______________角度选择试剂。

【答案】碳酸钠 Na2CO3+CaCl2═CaCO3↓+2NaCl 稀盐酸与碳酸钠能反应,A试管中碳酸钠有剩余说明稀盐酸不存在 不能 能 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作用有碳酸钙白色沉淀产生不能,钙离子与氯离子不反应,滴加氢氧化钙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不能共存,从而说明猜想一成立 离子性质的不同点的    

【解析】

(1)将混合液体倒入C烧杯中,沉淀明显增加,说明A试管中有碳酸钠剩余,B试管中有氯化钙剩余;

(2)乙同学进行的是向碳酸钠中加入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3)将混合液体倒入C烧杯中,沉淀明显增加,说明A试管中有碳酸钠剩余,没有稀盐酸剩余,故最终烧杯中不可能有稀盐酸;

(4)甲同学加入银后有沉淀出现,可能是氯化银沉淀,有可能是碳酸银沉淀,故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5)乙同学加入氢氧化钙后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原来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故能得出结论;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作用有碳酸钙白色沉淀产生不能共存,钙离子与氯离子不反应,滴加氢氧化钙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不能共存,从而说明猜想一成立

(6)在试剂选择上应从离子性质的不同点的角度选择试剂。

1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实验验证、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

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2NaHCO3 Na2CO3+CO2↑+H2O

③Ca(HCO3)2 易溶于水.

④CaCl2 溶液分别与 NaHCO3、Na2CO3 溶液等体积混合现象(表中的百分数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HCO3

Na2CO3

0.1%1%5%0.1%
CaCl2

0.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浑浊
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微小气泡有沉淀
5%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沉淀,有大量气泡有沉淀
(进行实验)

序号实验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实验 1

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 量Na2CO3 和

NaHCO3 溶液,再分别滴加盐酸

2 支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

实验 2

向Ⅱ中加入试剂a,向Ⅰ中 加入少量Na2CO3或 NaHCO3 固体,分别加热一段时间

Na2CO3 受热时Ⅱ中无明 显现象

NaHCO3 受热时Ⅱ中出现浑浊

实验 3

向Ⅱ中加入试剂 a,向Ⅰ中 加入少量 5%的 NaHCO3 溶 液,再滴加 5%的 CaCl2 溶 液

Ⅰ中出现浑浊,有气泡产 生Ⅱ中出现浑浊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2中,试剂a为_____.

(3)实验3中,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Cl2═_____+_____+_____+H2O

(反思与评价)

(1)实验 2 中,加热 NaHCO3后,试管Ⅰ中残留固体成分可能为_____(写出所有可能).

(2)资料④中,NaHCO3溶液与 CaCl2 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到气泡,原因可能是_____.

(3)用2种不同的方法鉴别Na2CO3和NaHCO3 固体,实验方案分别为:

①_____.

②_____.

【答案】 澄清的石灰水 CaCO3↓ 2NaCl CO2↑ Na2CO3; Na2CO3,NaHCO3 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 各取少量 0.1% 的 NaHCO3 和 Na2CO3 加入等质量的 5%的 CaCl2 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 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 Na2CO3 各取少量 Na2CO3 和 NaHCO3固体于实验 2 装置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 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 Na2CO3    

【解析】

【分析】

[解释与结论]

(1)用质量守恒定律写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装置可看出是检验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再结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解答;

(3)用质量守恒定律写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

(1)根据NaHCO3是否完全分解解答;

(2)根据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解答;

(3)根据Na2CO3和NaHCO3 固体的性质解答。

【详解】

[解释与结论]

(1)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NaHCO3+HCl═NaCl+H2O+CO2↑.

(2)本实验是为检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故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是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CaCl2=CaCO3↓+2NaCl+CO2↑+H2O

[反思与评价]

(1)NaHCO3完全分解时,试管Ⅰ中残留固体成分为Na2CO3,没有完全分解时Na2CO3,NaHCO3;

(2)NaHCO3溶液与 CaCl2 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到气泡,原因可能是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

(3)①各取少量 0.1% 的 NaHCO3 和 Na2CO3 加入等质量的 5%的 CaCl2 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 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 Na2CO3

②各取少量 Na2CO3 和 NaHCO3固体于实验 2 装置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 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 Na2CO3

故答案:

[解释与结论]

(1)(2)澄清的石灰水(3)CaCO3↓   2NaCl   CO2↑

[反思与评价]

(1)Na2CO3 ;Na2CO3,NaHCO3;(2)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3)①各取少量 0.1% 的 NaHCO3 和 Na2CO3 加入等质量的 5%的 CaCl2 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 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 Na2CO3②各取少量 Na2CO3 和 NaHCO3固体于实验 2 装置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 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 Na2CO3

【点睛】

典型的实验探究题,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才能较快解答。

12.学习完“酸、喊、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

(讨论交流)

李壮: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 (组长)不同的现象。大家椐此来说一说,区分这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云:马凌,你说的我没有听懂,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云不但弄明白了,还选出了其他两种溶液,如_______溶液和_________溶液,最后得到大家的赞许.

(实验探究)

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现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原溶液为石灰水.

(2)大家对乙试管中现有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马凌经过认真思考后,又选择碳酸钠溶液作为检验试剂,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马凌从乙试管中取少溶液加入到另一支新试管中,再向此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于是,他得出结论:“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钙”.但组长李壮对这个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大家讨论完李壮的质疑后,制定出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来验证他的质疑,并査阅资料得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大家都鼓励张云来做实验。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_____7 (填“>”、“<”或“=”),证实了马凌的结论是错误的。

(反思评价)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

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答案】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 氯化钙 氢氧化钙 Na2CO3+CaCl2=CaCO3↓+2NaCl =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

【分析】

【详解】

讨论交流: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故区分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可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过程就是离子间相互结合形成沉淀,气体或水,而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原因是: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故还可以选择其他含钙离子的溶液,如氯化钙溶液,钙溶液等或氢氧化钙

实验探究:(2)①根据上面的分析,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只能证明溶液中含有可溶性的钙离子,即原溶液可能是氯化钙或钙,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氢氧化钙属于碱,溶液显碱性,pH值大于7,所以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7,证实了马凌的结论是错误的

反思评价: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文档

中考化学专题《探究题》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