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心理发展是按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的,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 。例如:言语的发展。婴儿言语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咿呀学语;然后是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语音;其次会出现发音不清现象;再次是3岁左右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的发音。
(二)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一般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个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
对于人生发展的两个加速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两个时期不仅是个体身体发展迅速变化的时期,更是心理发展的加速期,在这段时期内个体的心理表现出非常独特的特点,行为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现象,家长和教师应该了解个。体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与学生的互动更加有效。如,青春期学生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高、体重和头面部等身体外形变化巨大,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青春期学生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青春期学生性器官发育急剧上升,第二性征发育起来,性机能也成熟起来。青春期生理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具有自主的要求,此时的要求是全面性的,从自我主张、活动的、行为的到人格的。他们要求父母、教师象成人那样对待自己,尊重、理解、平等地与其互动。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教育要求:在与青春期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四)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思维发展是分阶段,阶段之间是存在本质差别的,他将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阶段2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论、自我中心、缺乏可逆性和未掌握守恒;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五)心理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将人的一生全程划分为数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有着与其它各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特征,这些最一般、最本质、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认知和情绪、社会性发展。如,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就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可以完成逻辑递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必须以具体事物为依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可以完成抽象的逻辑递推问题,不必以具体事物为支撑。3年级以及3年级之前的学生可以解决: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丽高,谁最高的问题,但是却不能解答:A比B高,B比C高,谁最高的问题;到了小学4年级,学生就可以解答ABC的问题,这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年龄特征的具体表现。而到了青春期,学生的思维是绝对的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将事件看作是绝对的对或错;而成年人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实用,能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这也是青春期学生容易和家长、教师出现冲突的原因。作为教育者要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才能够知道儿童在某一阶段各种心理现象会发展到什么水平,能够了解该阶段儿童有怎样的需求,以及在这种需求下,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育者才能够与儿童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儿童发展。儿童和教育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也是积极、愉快的。
(六)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素质和环境影响在人的发展中哪个更重要?儿童发展受遗传的影响有多大,受生长的环境影响有多大,二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是由出生时就已建立好了的模式决定的?还是受出生后的经验的影响?这些基本理念很重要,它影响到我们如何对待儿童。如儿童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果你认为是“随根”,就会放弃对他的帮助教育。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的成长发展与给他提供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就会从改善环境入手。如希望工程,春蕾工程,都是基于这种理念。
对于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在20世纪初,采取的是简单的二分法。要么是遗传决定论,要么是环境决定论 。
1. 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基本观点是: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死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2. 环境决定论
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要观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环境影响的被动结果。著名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让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当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是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现在,很少有人持极端的观点,都赞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发展既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环境决定的,二者相对重要。
3. 相互作用论
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遗传规定心理的发展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作用。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教育者对学生的发展持有怎样的观点,直接决定了教育者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如果教育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表现,更多地与父母的遗传有关系,那么教育者就会更加关注那些遗传潜质好的学生,可能会忽视比较平庸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会感知到教师的态度,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不良。而这种现状使老师的观点得到了验证,这更加坚定了教师的信念,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教育者认为环境对学生的后天成长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就会通过设置各种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什么是对学生成长具有影响的环境?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鼓励、信任的眼神,就会使学生获得信心,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相反,如果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负性的,总是用类似“你就不能考倒第二吗”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差。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都认为:即使我努力,也就是考个倒第二,那我努力有什么用啊,不如不努力,这样考不好还有借口:不是没能力,是咱没学。相反,如果老师用欣赏的方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会看到希望,学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微观环境,尽最大可能的影响学生的发展。